基于技术创新的高校智慧教学范式改革路径研究

周爱玲,刘璐

(1.廊坊师范学院 经济学院,河北 廊坊 065000;
2.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北京 100081)

科学“范式”的概念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的,他认为“范式”是指包括定律、理论、应用和仪器等在内的某些公认范例,可以为特定的不间断的科学研究传统提供基本模型。“范式”首先能够吸引一批相对坚定的拥护者,并以其成就成功地避开与其他科学活动的竞争;
其次,“范式”又能够无限制地为一批重组的实践者提供有待解决的种种开放式问题。不论是思想理论还是实际应用,“范式”都具有优先性。同时,库恩还指出“科学革命”是科学发展过程中的非累积事件,革命的成功就是新范式取代旧范式。范式是科学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一旦工具更新了,则革命随之发生。从整体来看,科学是通过不断的“革命”发展进步的,最终表现出由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趋势。①[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5—90页。关于教学范式的概念界定大都基于该基础理论,表达上略有不同。根据库恩的范式理论,教学范式就是教学“共同体”在所接受的共同信念支配和指导下,对教学活动基本规律的共同认知,具体表现为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等。现代大学教学范式是人们对大学教学的基本界定或解释,包括教学学术观、教学民主观和教学协作观三个方面。②参见叶增编:《教学范式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杨继瑞:《集成“五位一体”转变大学教学范式》,《中国高等教育》2013年第6期;
李放放、王远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促进教学范式改革》,《中国高等教育》2014年第8期。

教学范式蕴藏于教学发展、变革之中,其自身变革规律也符合科学革命的一般规律。教学范式有“模仿范式”和“变革范式”两种,“模仿范式”以行为主义为基础,其中的“教”意为传递;
而“变革范式”则是构筑在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认知心理学之上,其中的“教”具有改变学习者的态度与生活方式的意思。①钟启泉:《教学范式与课程文化——与日本佐藤学教授的对话》,《全球教育展望》2002年第7期。当前,我国正经历从工业化背景下传统教学范式向信息化背景下新型教学范式的变革,其本质是“模仿范式”向“变革范式”的转变,表现为“知识传递”向“知识建构”的课堂转型,基于智能技术深度融合的智慧教育是其发展方向。②参见王文丽:《试论教学范式及其变革研究》,《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
钟启泉:《能动学习:教学范式的转换》,《教育发展研究》2017年第8期;
张良、易伶俐:《试论未来学校背景下教学范式的转型——基于知识观重建的视角》,《中国电化教育》2020年第4期。有关高校教学范式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专家学者们也关注了互联网时代的高校教学范式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高校教学改革实践,高校教学范式的变革也在稳步推进中。但是,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破了其正常的发展轨迹,直接将高校推给了网络。许多高校不仅相关的技术水平不能满足智慧教学的需求,而且智慧服务能力也相当欠缺。在这种情形下,高校师生员工只是“被”网络教学,而不是“用”网络教学,基于技术创新的高校教学范式变革的相关研究势在必行。本文即根据库恩的范式理论和国家创新理论,考察新技术与传统教学范式深度融合的情况,结合技术创新对大学教学共同体的影响,构建基于技术创新的智慧教学范式改革路径,以期在互联网技术加速创新和广泛应用的进程中,完成高校教学范式变革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衔接,同时也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贡献出高等教育的智慧和力量。

(一)技术创新驱动高校教学范式改革的理论逻辑

1.技术创新驱动高校教学范式改革契合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

根据库恩的范式理论,为科学研究提供模型的公认范例包括定律、理论、应用和仪器等,这些定律、理论和应用等是基于社会现实的。互联网是当前非常重要的社会现实条件,它既是物质生活资料的一部分,又是人们从事各类活动的技术依据,影响着包括高校教学共同体在内的所有人。因此,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必然驱使高校教学共同体以新的教学范式取代旧的教学范式,实现教学范式的变革。可见,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创新驱动使教学范式改革成为可能,其发展趋势契合了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

2.技术创新驱动高校教学范式改革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

创新思想是马克思理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马克思才是创新理论的真正创始人③刘红玉、彭福扬:《马克思关于创新的思想》,《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年第7期。。早在1848 年马克思就前瞻性地指出,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和进步的助推力④见[英]约翰·伊特韦尔、[美]默里·米尔盖特、[美]彼得·纽曼:《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2卷),陈岱林总编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25页。,连公认的创新理论的先驱熊彼特⑤约瑟夫·熊彼特(1883—1950),创新理论的先驱,一般被认为是美籍奥地利人。他认为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由企业家们执行“新组合”进行生产,进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包括新产品、新方法、新市场、新来源和新组织五种情况。亦承认自己的研究只是“他(马克思)研究创新领域的一小部分”⑥[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何畏、易家详等译,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第70页。。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在创新理论方面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基础,继承发展了马克思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理论,并将技术创新作为创新理论的核心;
在创新实践方面则以知识生产和分配为中心,通过科研机构、企业、消费者和政府等创新主体的互动来实现创新行为。①张鹏、袁富华:《新时代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从工业化创新体系到城市化创新体系》,《经济学家》2020年第10期。技术创新需要人才,人才培养需要学习,学习本身就是知识的生产和知识的分配,而这正是大学的职责。同时,知识的应用也要靠大学培养的人才来完成。因此,大学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高校必须满足创新技术下“学习过程”不断更新的需求,通过与其他创新主体的互动,实现对已经更新了工具和内容的知识进行生产和分配。这是高校教学范式改革的目标,也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技术创新驱动高校教学范式改革的现实依据

1.技术创新是高校教学范式改革的现实保障

教学范式是历史的概念,同时也是以现实物质条件为基础的。基于技术创新,互联网得到了充分发展和广泛应用,尤其是数字经济战略的实施,更大大促进了互联网的普及速度。新技术的应用不仅改变了人们生产生活的方式和活动场景,而且改变了人们的逻辑思维方式。

技术创新应用于教育领域,为高校教学范式变革提供了前提条件和物质技术保障。随着现代科技的应用,流量入口经历了从传统商业时代的实体场景到PC 互联网时代的网页、网站的过渡,至移动互联网时代,全景生态渠道则成为获取流量的主要方式。在此背景下,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创新驱动使教育等领域的场景重构成为现实。教育等相关行业纷纷开启生态多维全景服务,构建线上线下互动生态闭环,全面升级至数字化时代的学习界面。同时,作为科学研究的应用工具,互联网技术以其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的特性,为人们提供了不限时空的学习空间和源源不断的学习资源,拓展了“教学范式”的广度和深度。加上“互联网+”强大的创新功能,为教育行业构建了“互联网+教育”的新业态,不仅实现了在线学习、培训、学术探讨等各类教学活动,而且实现了云端互动、空间交流等新型教学方式。

2.新技术应用于教学实践是高校教学范式改革的现实基础

一直以来,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是高校教学范式改革的主要内容。2020 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使大学的众多课程仓促之间从线下“搬至”线上,互联网技术在高校教学中被广泛应用,这不仅对教育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更促进了一场全球范围内教学方式的“革命”②夏立新:《未来数字化教师是师范生培养的新方向》,2020-10-26,https://baijiahao. baidu.com/s?id=1681579280922268728&wfr=spider&for=pc.。这场“革命”基于信息技术,又促进了信息技术的发展。据相关统计,2020 年疫情伊始,1 454 所高校采用网课方式授课,春季学期网络教育用户规模较2019年增长了22%,使用市场增加了30%③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0)》,2020-07-03,http://www.caict.ac.cn/kxyj/qwfb/bps/202007/P020200703318256637020.pdf.,在线授课教师达到103 万人,多达23 亿人利用网络线上学习,各类平台提供的在线课程达1 226 万门次④2020年6月15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吴岩在全国高教处长会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短期来看,疫情期间的线上网络学习大大地提升了线上教育用户的渗透率,加大了学生及家长对在线教育的关注及接受程度。长期来看,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这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组合”成为常见的教学方式,基于技术创新的教学实践必将推动高校教学范式的改革。

互联网具有不限时空、方便快捷的优势,但是其天然的虚拟特性会影响教学效果,尤其是在上课人数较多的情况下,单纯的人机交流缺乏面对面的真实感。所以,基于技术创新的智慧教学范式必须要树立基于互联网的“能动”教学理念,教师要结合学情分析进行教学设计,采用人机互融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数字时代的素质教育,以达到全时空全方位的教学效果。进而,教学单位依托以技术创新为支撑的产业学院等实体平台,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实现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目标。该路径的核心在于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变革,依据在于高校教学对象的改变,实现方式为技术创新在教学内容、教学技术和教学方法上的深度应用(如图1)。

图1 基于技术创新的高校智慧教学范式路径图

(一)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

所谓应用型创新人才就是具有“首创性”“权威”或“远见”的能执行“新组合”的“企业家”①根据熊彼特创新理论,这里的“企业家”代指创新人才,其职能是实现新组合,即创新。,其具有的这种职能不是也不能从祖辈继承,必须经过一定的“学习过程”才能实现。创新驱动高校教学范式改革就是要从传统的模仿范式转型为变革范式,以培养具有执行“新组合”职能的企业家即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这既是大学教育基本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高校教学对象属性的内在要求。

首先,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大学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必然要求。高等教育有两条基本规律,即外部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内部必须要协调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②潘懋元:《教育外部关系规律辨析》,《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2期。培养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提到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里“人民满意”就是要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我国目前正处于加速转换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与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发展阶段,该阶段需要大量拥有“首创精神”的应用型复合人才。高等教育就是要合理引导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最终做到“人民满意”。这既是时代的需求,也是高等教育的一次自我革命,是大学教育基本规律的必然要求。

其次,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是高校教学对象属性的内在要求。当前,高校教学对象几乎都是在互联网环境中成长起来的00 后“新人类”,不论其生活环境还是思维方式都已经完全互联网化了,同时个性化的追求又使其具有极强的创新欲望和需求。面对这样的授课对象,教师们不用担心网络的使用问题,但是必须要重视“新人类”的需求,要以足够新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来吸引他们。尤其是对于二年级以上的大学生,他们陆续开始进入相对枯燥的专业课学习阶段,刚入校的新鲜感也逐步消失,因此,教师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范式,凸显多样化、个性化和现代化的特征,依托“翻转课堂”、慕课等教学创新形式,不断激发教学对象内在的创新潜能,满足他们的创新愿望。

(二)树立基于互联网的“能动”教学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基于技术创新的智慧教学范式必须要树立基于互联网的“能动”教学理念。2020 年新冠疫情初期,高校教师“被迫”采用网上授课方式,之前一直倡导而未能广泛应用的各类教学平台纷纷上场,为各大高校提供网络教学服务。依托技术创新,高校师生在互联网造就的时空中完成了当年从春到夏的教与学,包括期末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等在内的其他活动也在这个网络空间中完成。2022 年,奥密克戎不断上演变异大戏,部分地区的高校师生又一次经历了以线上为主的教学方式,网络学习、视频会议、线上交流成为常态,互联网技术再次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当下,互联网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已经常态化,教与学的主体虽然基本上已适应了这种线上方式,但是远远达不到之前的线下教学效果。教师对着屏幕讲课,虽能掌握学生是否在线学习,但对学生的真实状态却无从得知。而学生即使认真听课,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无法“接收”到教师传达的专业内容之外的感情。结果是不仅没能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优势,而且还缺少了传统面授课程的交流和互动,授课效果很不乐观。智慧教学范式下,要求高校师生必须主动适应这种学习方式,变革这种披着互联网的光鲜外衣实质是传统的“四不像”的高校教学范式,尽量规避互联网与面授相比表现出来的这种弊端,充分展现新技术的优势。这就要求高校教学共同体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树立“能动”教学理念,不断生产“新知识”或形成知识“新组合”。“教”要突出引导性,教师要创新考核方式,改革反馈评价机制,破除唯“分数”制,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教育理论为指引,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全素质教育,开启引导式授课,培养具有“远见”的“思考者”;
“学”要彰显主体性和协同性,学生要借助教师引导,深化学习内容,提升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技术创新造就的互联网的海洋里开拓思路,着力培养自我的“企业家”精神。

(三)采用人机互融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教学范式创新的基本方面之一,也是贯彻教学理念、执行教学内容、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手段。对于高校教学来说,传统的线下教学方式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是一种头脑风暴式的思想火花碰撞。互联网技术下的线上教学方式,主要体现的是人机互动,一般因技术问题会产生一定的延迟,很难形成强烈的思想碰撞。但是,也正因如此,对于一屏之隔的师生来说会有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思考问题会更加成熟。所以,改革高校教学范式,要在“能动”理念指导下采用人机互融的教学方法。

人机互融的教学方法,是通过“人脑+电脑”的间歇性碰撞,实现“人—机—人”的互通互助,实现人脑与电脑的融合,为既定的培养目标服务。具体来说,这种教学方法是通过教学设计来实现的(详见表1)。基本表现为,以计算机为媒介,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高效互动交流。这个互动不仅是突破人机的单向交流的人机互动,而且还是以独立思考为基础的问题式交流互动。互联网为屏幕后的人与人搭建超越时空的交流平台,为其传递丰富的学习材料,使人与人之间可以不限时空地交流彼此的想法。人们通过电脑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取大量信息,大脑则发挥其独有的主观能动性对网络信息材料进行分析、判断、加工和处理,形成独立的观点和看法,并将此观点和看法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交流,进而实现自我观念的更新,形成新的认知,“新知识”“新组合”就此呈现。如此循环往复,实现线上线下无缝对接,人脑电脑互动融合,不断拓展教学的空间维度。在此过程中,“师”亦师亦生,“生”亦生亦师,“师”“生”的身份角色不再固化,以知识为基础的创新活动源源不断,具有“首创性”的主体不断涌现,最终促进教学范式的创新。

表1 基于技术创新的智慧教学范式教学设计方案

(四)进行数字时代的素质教育

数字时代的素质教育既包含了“新知识”,也包含了“新方法”,是高校教学范式创新、教学内容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素质教育需要新的组织方式对其所拥有的资源进行重新配置,而新的资源配置和组织方式则以数字化意识为前提。为了实现数字时代的素质教育,需要教师、学生和高校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首先,要培育教师的数字化意识,避免出现“有而不用”“用而不精”的局面,造成数字资源的浪费。其次,要培养教师的数字化能力,通过学校、社会等不同的途径加强对教师的培训,特别是对年龄稍微大些的教师,要克服其畏难心理和抵触情绪,采用适当的方法鼓励其发现网络教学的众多优势。再次,要提高学校信息技术部门的相关服务能力与水平。高校网络教学和科研除了依靠公网提供的服务之外,还依靠各高校的校内外网络服务,尤其是校外访问校园网的服务。这种服务是高校师生进行教学、科研活动的基础,所以,在数字时代的素质教育中,高校信息技术部门的技术服务能力和水平以及服务态度非常重要。而要提高相关能力与水平,不仅需要培养高校自己的信息技术人才,而且还要加强与外部网络服务部门和企业的联系。最后,要培养学生的数字意识和能力。在前三个方面得到基本保障的情况下,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利用电脑、手机等终端下载学习资料,完成各项作业,逐渐习惯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的学习方式。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便捷与教师实时互动,倒逼教师实现精准化和个性化的教学服务,实现互联网模式下的教学互促和相长。

当然,数字时代的素质教育还必须依赖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国家创新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具有西方国家所欠缺的举国体制优势和大国资源优势,在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下,这些优势必将得到充分发挥。我们要努力促进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技术攻关,加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数字化水平,为高校教学范式改革提供内部动力和技术支持。

(五)依托产业学院等新型平台实现培养目标

在基于技术创新的高校智慧教学范式下,高校还需要依托产业学院等新型平台来实现培养目标。产业学院来源于英国的“产业大学”,我国产业学院的提法萌芽于2005年的“办学实体”的概念。2013 年起,政府发布文件鼓励产教融合。2017 年,其概念首次出现在政策文件中。2020 年印发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的通知》,明确了产业学院的建设标准。新型产业学院是“以项目为核心”,构建“嵌入式课程和混合式教与学”的“跨界”产业学院,其行为逻辑的价值取向在于制度创新和多元共治。①参见刘国买、何谐、李宁等:《基于“三元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新型产业学院的建设路径》,《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1期;
周继良:《现代产业学院的组织属性与制度创新》,《内蒙古社会科学》2021年第3期。作为集创新与应用于一体的新型育人模式,产业学院将是新范式的重要依托。高校要通过产业学院的建设,完善高校教学管理组织机构,搭建政、校、企、研合作平台,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完善创新体制机制。同时,要用好政策红利,创新培养模式,谋划校企共建专业,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构建专业集群,以专业群对接地方产业群,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习总书记提出“创新之道,唯在得人”①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253页。,可谓得人才者得创新。在政府协调指导下,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协作整合式创新是我国自主创新的方式之一,也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亟需提升;
同时,知识经济技术进步发展速度加快,后发优势空间越来越小。在此情况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愈加重要。高校作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在协同创新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同时,作为国家社会精英的汇集地和国家各级政府机构的智囊团,高校还应担负起培养社会创新文化、涵育社会创新素养的职责,以其特有的效能辐射社会,提升创新水平和创新能力。当前,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高校师生的创新能力,但是,从管理体制上来看,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需要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优化高校创新环境,为高校创新提供资金、技术、人员等配套保障。总之,教学范式改革是高校创新体制机制的必要环节和重要内容,是我国人才体制改革的基础。基于技术创新的智慧教学范式,既是创新驱动战略的保障,也是创新驱动的必然结果。

猜你喜欢范式教学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甘肃教育(2021年10期)2021-11-02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21年6期)2021-08-10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20年2期)2020-06-16如何让高中生物教学变得生动有趣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8年1期)2018-08-16“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东方教育(2017年19期)2017-12-05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唐山文学(2016年2期)2017-01-15转换的范式:反思知识产权理论知识产权(2016年7期)2016-12-01“祖”文化之于“地方感”与“超越性”的表达范式天府新论(2015年2期)2015-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