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依赖理论视角下民办高职院校生源竞争的窘境、原因及对策

戴雨晴

(北京工业大学 文学法部,北京 100124)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积极推动下取得长足进步,初步构建起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格局。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作为公办高职院校的有益补充,日渐成为一支不可或缺的教育力量。在肯定民办高职院校发展成效的同时,也应注意到当前我国民办高职院校面临严重的生源竞争问题,各校为竞争生源各显神通,甚至不惜采取生源“买卖”等非常态竞争方式。为什么民办高职院校生源竞争如此激烈?又该如何破局?本文尝试从资源依赖理论的视角进行探讨,以期获得解决民办高职院校生源竞争问题的对策。

资源依赖理论产生于20 世纪中后期,着力通过揭示组织与环境的关系来解释组织行为,“为组织发展进行资源环境扫描、选择与适应环境、采取行动策略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工具”[1],是当代组织研究的重要流派之一。其代表著作是杰弗里与萨兰奇克合著的《组织的外部控制:资源依赖视角》。资源依赖理论对于本文具有参考意义的观点如下:

第一,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植根于由其他组织组成的环境之中。没有一个组织可以做到完全自给自足,组织需要持续与外部环境中的组织进行交换,以获取资源来维持生存。

第二,组织生存的关键是获取和维持资源的能力,但是组织资源的供给通常具有不稳定性。“如果源料地能够源源不断地供应所需要的资源,就不存在生存的问题了”[2]。因此组织会尽力减少资源供给不稳定性对其生存的影响。比如,对稀缺资源保证一定的库存、采用可替代性更高的资源等等。

第三,组织的生存还建立在自身与其他组织的相互控制能力之上[3]。组织之间由于资源交换而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但“当组织具有资源控制的权力和实施强加要求的能力,并且组织的行为尚未受到制约时,行为的限制来自不对称的相互依赖”[2],因此为了保持独立自主,组织会极力减轻对外部环境中其他组织的依赖,尤其是对关键资源供应者的依赖。

第四,组织能够主动经营面临的环境依赖或控制,通过优化内部系统、加强与外部组织的协同,来使自身持续获取与保持资源,以维持组织发展及保持更大的竞争力[1]。

运用资源依赖理论分析民办高职院校生源竞争现象具有较好的适切性。首先,民办高职院校作为一个非物质生产组织,其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资源有赖于外界环境供给,主要通过“以知识和人才作为产品来与其他社会组织交换”[3]来获得。其次,生源是民办高职院校的生产性资源,持续获取生源与民办高职院校的生存息息相关,民办高职院校必然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参与生源竞争)来维持其稳定的供给。再次,学生与民办高职院校间也存在相互依赖关系,学生依赖民办高职院校提供的教育资源,民办高职院校依赖学生提供的学费以及学生毕业后所带来的声誉等,两者间的依赖关系存在不对称性。最后,组织面临外界挑战时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应对者,民办高职院校可以主动优化内部系统、加强与外部组织的协同,来提高核心竞争力。总而言之,资源依赖理论能较好地解释生源对于民办高职院校的重要性,同时为民办高职院校采取行动策略以应对生源竞争问题提供了理论工具。

民办高职院校生源竞争主要体现为招收学生人数的竞争。近年来,全国各地已经普遍出现高考完不成招生计划的情况,处于高考录取最后一个序列的民办高职院校更是首当其冲。据统计,2017 年内蒙古高考未完成高职(专科)招生计划的高校为355 所,其中区内高校录取不足140 人的院校就有4 所[4]。2021 年,四川省内专科院校招生爆冷,多数民办高职院校未完成招生计划。据四川省教育考试院公开数据显示,部分民办高职院校在发布第二次征集志愿通知时缺额人数达500 人以上,甚至在补录时将分数线降到了比省控专科分数线低20 分的130 分也未能完成招生计划。在严峻的形势下,各民办高职院校不得不对生源展开激烈争夺,为招生“各显神通”。每到招生季节,学校的教师就被发动起来,根据籍贯划分片区,组建数个招生小组,赶赴各自家乡,辗转奔波于多所中学进行招生宣讲,利用乡音优势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全力发掘生源。为了吸引学生,有的民办高职院校打出“百分之百保证就业”“配发笔记本电脑”“免费学驾照”等噱头。还有些院校为了完成招生任务,剑走偏锋,进行“生源买卖”,给介绍学生报考的教师回扣,价码开得高的达每生两三千元。因为帮民办高职院校“代言”,招生收入不菲,甚至导致有的学校高三班主任成为“香饽饽”,需要轮换上岗。实际上这些回扣又通过增长学费的方式转嫁到学生头上。

3.1 生源减少让买方市场形成

人才培养是大学最重要的功能,科研与教学都以培养人才为依归。对于民办高职院校来说,生源属于生产性资源,是组织的生产原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生源也就无从谈论科研与教学,因此生源是民办高职院校赖以生存的核心资源,但民办高职院校本身并不“生产”学生,只能依赖于外界。然而,我国大学生源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充盈。

由于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产生人口递减效应,我国已出现“中小学空巢”现象,大学作为基础教育的后续阶段,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此外,由于高校扩招政策中止,加之公办高校大规模建设产生的“挤出效应”,“生源危机”已逼近一部分民办高职院校,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业已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5]。

依据资源依赖理论,组织对资源的需求造成了对外部组织依赖,这种依赖往往是相互的,如果一方更依赖另一方,关系为不对称性依赖。如前所述,民办高职院校面临着“生源危机”,学生与民办高职院校间的资源依赖关系是不对称的,学生拥有对学校生产性资源——生源的控制权,甚至可以“要求组织相应的行动作为回报”。为了生存,民办高职院校不得不对学生的要求作出回应,展开形式多样的生源竞争,学生则依据个人需要选择适宜的学校,其中学费和办学条件通常是学生择校时的重要考量因素。

3.2 高额学费让学生望而却步

公办高职院校有稳定的政府财政拨款。2014年10 月,财政部、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建立完善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生均拨款制度加快发展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意见》,要求“2017 年各地高职院校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应当不低于12000元。”截至2018 年,全国各地高职专科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支出均超过12000 元[6],公办高职院校的生均经费有了切实保障。然而,民办高职院校接受政府财政补贴力度远不如公办高职院校。尽管近几年各级政府通过设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给予民办高职院校生均拨款等方式加大了对民办高职院校的财政扶持力度,但总体而言,民办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尚未完全建立,民办高职院校在财政拨付额度上与公办高职院校相比差距较大,整体远未达到12000 元/年的水平。

据相关统计,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在公办高职院校经费总收入中占绝对比重,并日益提升,在2017 年高达71.56%,而同年,民办高职院校经费总收入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比不足15%[7]。由于民办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过度依赖于以学杂费为主的事业收入,民办院校学费普遍高于公立院校,是公办高校的3 倍左右[8]。民办高职院校昂贵的学费令学生望而却步。

3.3 条件较差让学生不愿选择

国家优质高等专科职业院校和国家“双高”建设计划即高水平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检验标志。2019年12月,教育部、财政部公布的国家优质校和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与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名单中,197所入选学校皆为公办高职院校,没有一所民办高职院校。可见,我国民办高职院校整体办学水平与公办高职院校仍有一定差距,其差距体现在多个方面。

硬件设施较差。由于缺少稳定的经费来源,以及举办者出于盈利的诉求压缩成本,民办高职院校普遍在硬件设施的建设力度上不如公办高职院校,大多数民办高职院校的课堂设备简陋陈旧、利用率不足,学生生活配套设施条件较差,实训基地缺乏。

管理模式缺乏科学性。多数民办高职院校采取“家族化”管理模式,举办者及其亲属的身影渗透学校管理多个环节,校长、中高层管理人员乃至董事长皆由该群体担任[9]。从大学治理的角度看,该种模式难以保证管理的科学性。

专业设置不科学。由于受经费短缺制约,一些民办高职院校重效益轻投入,对专业设置往往都是追求数量和追求热度,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程度比较低;
专业设置缺少自身特色,同类院校之间的重复率偏高;
专业设置的市场调研严重滞后,开设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急需专业速度较慢[10]。

师资力量不强。当前,我国大多数民办高职的师资构成为公办院校的退休老教师、外聘的兼职教师、刚刚走出校园的青年教师,师资结构不合理;
同时还存在“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师资队伍缺乏稳定性的问题。这种情形下,很难形成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教学质量的保障更是无从谈起。

4.1 建立生源基地,发掘非传统生源

依据资源依赖理论,组织将通过储备稀缺资源,使用替代性高的资源等方式尽力减少资源供给不稳定性对其生存的影响。因此,民办高职院校可以建立生源基地以提前储备生源,并发掘非传统生源以拓宽生源来源渠道,从而降低生源供给不稳定性对民办高职院校生存产生的影响。

在生源普遍减少的情况下加强生源基地建设是有序开展招生工作、提高生源质量和数量的重要手段[11]。选择合适的生源基地是工作的首要环节,首先民办高职院校可着力选择与学院优势专业对口的职业中专、往年报考人数较多的学校。其次,要加强与该生源基地的联系,适时组织专家前往生源基地开展学术讲座,在学科竞赛、学生培养、职业规划等方面为生源基地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与支持,向生源基地充分展示诚意,提高学院的美誉度。再次,可效仿国外高校设置大学校园开放日,邀请生源基地的教师、学生、家长走进校园,实地考察学校的软硬件设施、感受校园文化、体会不同专业的培养方式,从而增进生源基地学生对学院的了解与好感度。此外,还可充分利用已录取的学生资源,及时将学生在大学期间获得各类表彰信息以发送喜报的形式传递给其母校,增强民办高职院校在生源基地的影响力;
鼓励优秀学生回母校分享在学经历、所获荣誉等,增加母校学生的报考兴趣。

在传统生源增长乏力的情况下,发掘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等非传统生源将成为民办高职院校的新选择。民办高职院校应通过实地宣讲、电话咨询、新媒体宣传等方式,吸引、招收更多社会生源。可针对该生源群体“离开学校多年、学习基础相对薄弱,普遍年龄偏大、且部分已婚,面临的生活压力较大”的特点,开设入学前衔接班或课外补习班,帮助其补习基础知识、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激发其学习动力;
制定相关激励措施,如向政府争取资金设立专项奖学金,解决该群体工学兼顾的经济困难,增强其报考意愿与学习热情。

4.2 拓宽财政来源渠道,降低对生源的依赖

依据资源依赖理论,尽管因为资源依赖的关系,组织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环境的制约,但组织将力求减少对环境的依赖,加强独立性与自主性。民办高职院校由于财政收入受招生规模影响过大,对于生源数量的依赖程度较高。为了增强组织的独立性,扩大发展的自主权,应降低学校财政对于生源规模的过分依赖,这一愿景可以通过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破除“以学生换规模,以学生换经费”的发展困境来实现。

在国家层面,应加强对民办高职院校的扶持力度。首先,应加紧建立全国范围内的民办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加大民办高职院校发展专项资金投入,通过定额补助等方式帮助弱势民办高职院校发展,同时对建设成效突出的民办高职院校设立专项奖励。其次,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优化民办高职院校融资制度环境。比如国家可通过对民办高职院校贷款进行贴息,限制民办高职院校贷款最高利率,对参与民办高职院校贷款的银行给予优惠政策等方式带动金融机构为民办高职院校提供资金[12]。再次,要加强舆论宣传、出台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界投资民办高职院校或捐赠资金。最后,国家还可以将企业员工、退役军人、新型职业农民等培训,以及精准扶贫等工作,竞争性委托给民办高职院校,并支付相关经费,在加强民办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社会发展的同时,切实拓宽其资金来源渠道。

在学校层面,民办高职院校应摒弃“等、靠、要”思想,发挥主观能动性,面向市场寻求机会,多渠道筹措办学资金。首先,应发挥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天然紧密联系之优势,深化校企合作,通过为企业开展技术咨询、员工培训、改造生产流程等方式筹集经费。其次,增强自身造血功能,通过转化学校科研成果、利用专业优势开设社会培训课程等多种方式大力发展校办产业,努力实现校办产业对学校的“反哺”。再次,面向资本市场寻求机会。如通过PPP,BOT 等形式多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校园项目建设和运营;
仿效国外高校,探索设立教育基金,延聘专业机构运营基金,力求保值增值,为学校运转提供资金支持;
适当引入风险投资,尝试发行专项债券,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规范融资等等。

4.3 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对生源的吸引力

依据资源依赖理论,组织具有主观能动性,在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时,可以进行组织变革,通过提高其他组织或行为者对其的依赖水平来寻求权力,保持组织更大的竞争力。“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对于民办高职院校而言,修炼内功、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加对生源的吸引力,是解决生源竞争问题的根本所在。

4.3.1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一方面,及时更新换代课堂设备、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提供良好的图书馆阅览条件等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改善学校住宿环境、提高食堂饭菜质量、保障校园网络覆盖、加强课外活动场地建设等提高学生对生活环境满意度。

4.3.2 优化治理结构,提升学校治理现代化水平

具体而言,应加强大学章程建设,健全管理人员的遴选机制,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会的作用,构建共同治理新格局。

4.3.3 狠抓专业建设,力求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形成特色

一方面,发扬比公办高职院校更大的办学自主权(民办高职院校可以在专业设置总数内自主设置除国家和省控制布点外的专业)加快发展社会急需的新兴专业,而减少设置公办高职院校发展较久、在校学生较多、整体供大于求、就业比较困难的长线专业。另一方面,紧密关注国家产业发展、调研所在区域经济需要,结合本校现有基础,集中力量打造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加强师资、课程、实习平台的资源整合,进一步构建特色专业群,并随着产业发展进行动态调整,孵化新专业、淘汰落后专业,形成良性循环。

4.3.4 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

加强外引,着力引进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具有高职称的中年骨干教师以充实教师队伍;
重视内培,加强教师岗前培训,为教师提供多样的在职学习机会,提高教师整体专业素质能力;
改善教师待遇,关怀教师生活,增强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以提升师资队伍的稳定性。此外,还应特别注意通过选派教师到企业一线挂职锻炼、聘请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等方式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

随着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减少,民办高职院校间生源竞争在所难免。民办高职院校应正视激烈的生源竞争背后所暴露出的自身学费高昂、硬件设施较差、管理落后、专业设置不科学、师资队伍不强等多方面的不足,对症下药、多方发力,提升核心竞争力以增强对生源的吸引力。同时,国家亦需加强对民办高职院校的扶持力度,出台相关政策,帮助民办高职院校拓展生源来源渠道,多渠道筹资以降低其财政对生源的依赖,寻求破局的可能。

猜你喜欢生源民办院校新时代加强民办中小学党建工作的必要性教育实践与研究(2022年18期)2022-10-21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文教资料(2022年1期)2022-04-08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山西教育·招考(2021年8期)2021-12-17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山西教育·招考(2021年8期)2021-12-17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今日农业(2020年15期)2020-12-15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山西教育·招考(2019年12期)2019-09-10论民办独立院校的“企业化经营”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2018年10期)2018-10-12基于学科竞赛的民办本科高校会计实践教学改革探讨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2018年9期)2018-09-03图表中国民政(2016年12期)2016-09-16陕北红色学校与国民党在西安的生源争夺战中国老区建设(2016年2期)2016-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