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政社校协同创新模式剖析与路径

徐峥,巫程成,徐初娜

(1.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1231;
2.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 311231)

协同创新,理念层面是包容、共享,操作层面是各要素有联合、真改革、共目标。对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而言是一次教育创新、思想解放、理念提升。从国家战略来看,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强调,要探索建立高校、企业、地方、研究所、国际机构合作共建的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不断对接和吸引国内外优质资源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倾斜。打通政府、院校、社会资源,发挥创新创业教育对职业教育的联动效应,这是目前国家“双创”政策对高职教育改革与创新的主要举措,是“双一流”建设战略部署撬动高职创新创造人才培养的关键点。从社会需求来看,2016年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2%,比2015年提高了5.3个百分点,比第二产业高出了20.8个百分点,高贡献率的服务业需要的高创新开放型的服务人才。2015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为3.9%,高于本科毕业生2.1%,而2011、2012、2013、2014届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分别为2.4%、3.3%、2.8%、3.5%,呈现逐年上涨趋势[1],但仍无法成为全链条服务经济的“双创”引擎。服务业增长空间明显,急需整合创新。由于服务业业态变化迭代性强,对第一、二产业延伸属性强,产业发展倒逼高职变革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也许就能为此提供方案。从高职院校来看,高等职业技术类院校作为我国不断全面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抓手、稳步提升工匠型人才质量的主阵地,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立德树人与“双创”战略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特色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会议上强调,要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创业教育的特征是实事求是,高职教育的特征是就业生产,将高职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共通共享,改良或提升阶段性的服务或者局部性技术,是高职教育创新型人才建设之路。从院校培养有“工匠精神”人才出发,提升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性,从社会行业领域企业需求标准出发,提升社会资源对教育理念的引领与宽容,从国家战略发展蓝图出发,为各领域创新创业教育制定政策。

选取典型代表的首批50所“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中6所高职院校与两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高职4所,去掉重叠部分,剩余共8所高职,探究典型经验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中政府、社会、院校的角色定位,分析见表1。

(一)政府与社会协同双创、高职创新人才培养

创新需要协同地方行业属性,创业教育需要高职课程师资组织有效保障。政府部门主动联合高职院校,打造创业带动就业的服务基地,联合大规模企业组织,共建服务基地,进行品牌树立与市场推广,联系校内外科研院所,建立双方共赢的项目技术交易平台[2],将文化育人贯穿创新创业教育,构建符合一流人才发展要求的阶段模式,运用符合高职创新创业人才成长心理规律的教育手段,实施从启蒙到专业、从特色到实践的四层级创业教育培养体系,结合复合育人体系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打造“协同育人+创新创业=协同创新战略”,发挥校企合作企业资源优势,为创业学生对接行业市场信息,使学生创业项目与市场对接,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探索建立了“政校行企四方联动,产学研用立体推进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3],融阶段性层级创新教育于地方产业发展,将人才培养贯穿国家战略支撑项目,展现全方位育人功能。

(二)政府与社会协同融资、高职创新平台育人

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对繁荣地区发挥建设性作用,也要弥补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后劲不足。加快农村电商和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精准对焦扶贫职业教育,努力服务西部地区,鼓励毕业生领办养殖业、种植业、林果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企业,一直是国家对于西部建设发展的长期支持,从政策上协同社会资本,给予创业项目可行性评估帮助和小额担保贷款支持,组织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农村基地等专业岗位进行指导和生产实践[4],如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了“南疆特色型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搭建“三段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营造创业氛围,实施创业培训、孵化助推,借势“一带一路”倡议,惠及沿线扶贫区域,协同跨境电商平台,实现了农业实训平台育人创想。

(三)政府与社会协同企业资源、高职创新实践思维

创新创业教育的典型特征就是强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与当地政府合作,建立地区型大学生科技创业园,引入企业形成实践平台,建成知识产权服务园、创意园、服务外包示范园,促成跨行业区域的公共服务协同体系[5],增加高职院校服务实践,企业资源协同创新。高职内部采用分层递进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普及教育、精英教育与项目孵化阶段式推进,通过建设科技创业实践基地、工学结合、创业教学等途径不断摸索创业实践协同模式。在创业文化上,以创业学子俱乐部、创业文化节等形式营造校园创业氛围,如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形成了“创业实践型创新创业教育模式”[6],以培养具有创业实践经验大学生为契机,在多领域校企合作,将实践育人与地方支持相结合,将全程育人与企业实训相结合。

(四)政府和社会建设协同氛围、高职创新组织机制

高职的创新创业核心在于政府对社会服务意识与服务氛围的创设,学生需要创新氛围形成技能意识,教师需要协同氛围形成创新内部动力,高职院校需要以此强化服务业人才培养,从中国制造发展到中国创造。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形态,院校构建政社校合作多元一体集团化办学机制[7],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主要领导负责制,深化“产教一体、校企互动、师徒共进”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如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探索构建了“现代学徒制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地方资源结合高职专业发展,将创新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高素质高水平技能技术人才。

(五)政府与社会协同地方特色、高职创新立德树人

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功能在于服务当地生产生活,政府政策带动高职自体创新创业路径,促进学生立德树人。以工学结合为基础,体现当地行业特色,根据学生就业岗位群设置专业模块,把提升学生技能思想镶嵌在整个实践教学主线上,与实训企业平台一起建立工学结合型实习就业一体化生产型基地[8],打造季节性生产岗位轮训等具有高原农牧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如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构建“订单式特色产业实训型创新创业发展模式”,以服务当地社区,发展当地农牧业经济,建成研发与技术协作实训基地、政校合作发展型实训基地,将创新教育贯穿技能教育始终,将创业育人践行于行业实训发展过程。

(六)政府与社会协同智能平台、高职创新教育课程

教育离不开课程的科学设计与创建,高职创业教育的发展更要学贯中西。高职国际化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政府推动建设中外双创产教融合基地,设立国际创新创业导师培训基地、创新创业留学服务基地,发挥跨区域优势,借力发达国家创新创业教育中心智能支持,通过专业认知、创新思维、创新方法等课程,创新课程学分转换机制,以项目带薪形式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如,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构造了“国际特色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9],创建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双创课程,因地制宜将车间改造为教育场地,引入企业家,与当地政府合作建设农村电商平台,服务当地农产品建设销售渠道,实现产业革新与专业教育互补。

(七)政府与社会协同数据评估、高职创新教育师资

政府对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评估需要职业教育的学生成长数据,结合社会服务的创业数据,结合特色面、行业方绩效等。以学校专业分类形成集电子商务、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商业服务和综合类五大功能区于一体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以商业运作引领创业模拟教育,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多专业综合实训虚拟商业环境平台,与当地产业集团进行外贸与内贸知识的订单班培养[10],补充实战型师资,搭建“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就业教育+创业教育体系”。如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形成“商科特色创业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建立创业校园文化一体化体系,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五年计划工程,整合内生动力,建立阶段式育人步骤,实现高职协同育人评价体系。

(八)政府与社会协同发展、高职培育创新创业精神

联合地方政府创业指导管理部门,设立科技服务中心,代发创业团队的科技成果[11],高职自建动态灵活化组织结构,重组融合型就业创业课程体系,将特色文化与职业素养课程相融合,将行业新动态与职业技术课程融合,将大学生实践担当与技术研究课程融合,将技术服务与学生实训融合,如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构建“工学研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精神、职业道德、实践能力、创业能力,以苏牧行业优势项目扶持等形式,将大学生创业实践与企业最大程度市场化对接,工学研协同加强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融合,是高职本源动力的突破与院校协同育人的实践。

序号1、2高职院校更倾向于强调国家政策的政府属性,协同区域商业文化特色与经济形态,创新高职的教育路径,实践战略服务功能,属于立足国家战略平台的协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是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政府方协同借力。序号3、4、5高职院校更倾向于强调区域协同创新的社会属性,结合产业集群发展,带动人才培养,属于立足地方行业实践育人的协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是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社会创新动能发力。序号6、7、8高职院校更倾向于强调自我输血的本体属性,结合高职发展规划,课程体系创新与人才培养方案融合递进,属于立足院校自体文化育人的协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是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自我发力。

从协同创新视角出发,结构要素在协同形式,本质要素在创新实践,创新创业教育的推动,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仅涉及政府政策的协同指导,也涉及社会创新氛围的支持,而高职自身如何创新变革是其能否适应双创浪潮的根本。2016年创业发展报告发现,影响创业的因素主要是“学校创业教育”“接触商业活动”,仅有17.43%创业者接受过系统创业教育。通过总结上述典型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结合高职教育现状,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无不体现在政社校三方面的协同要素与创新要素上,分析见表2。

表1 8所典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剖析

表2 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政社校现存问题

(一)政府方面

1.政府政策服务难以协同高职管理方式

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是高职院校的教育使命。任何高职人才的培养都离不开政府政策指引,目前部分地方政府主要负责部门口号化、形式化严重,只有框架体系,缺乏实施措施,比如一些以非遗文化为代表的高职院校专业发展,如传统手工制作专业。这些地方组织形式上与国家政策保持一致,但内在机理担心变革引起与旧格局的利益冲突,担心能力的自我固化难以适应时代新要求。其实本质上是对国家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存在理念上的不认可,不想扭转已经熟悉的唯知识与唯分数论的组织管理形式。因此,不将创新创业的理念融入教育改革规划,高职也就难以承载创新人才培养的责任与使命。

2.政府评估方式难以创新社会支持体系

提供精准服务的政府职能部门不断接轨开放变化的市场,是政府保持创新创业理念引领和模仿的前提条件。同时,社会和高职的监督部门和评估部门及时考虑社会行业发展的动态性与高职创业结果的延时性,是政府制定创新创业评估方式的前提。另外,社会氛围是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健康发展的无形支持,政府评估是科学指导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市场转化的指挥棒,没有包容失败的社会创业支持氛围,没有创业行业特色的政府评估方式,就无法引领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方向,可能会导致服务业金融融资全链条服务体系难以对接部分高资本需求的服务业高职,如建筑建设类高校。

(二)社会行业方面

1.社会企业智力难以协同高职改革理念

新时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行业人才不断出现缺口。但是作为培养高技术人才阵地的高职,面对掌握行业资源话语权的大型企业和社会平台,如大数据技术平台、高科技产业园,高职没有办法有效介入,也就无法发挥社会人才的智力支持作用,也就无法实现高职产学研的转化功能和高职实践育人的教育理念。首先是因为高职的教育改革理念牵一发而动全身;
其次受到影响的高职学生人群基数大,没有稳定的发展路径,对学生就业是一次冲击。这些严重阻碍了社会行业对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与创新。

2.社会融资氛围难以创新政府服务能力

大学生的心智发展在遇到社会资本的考验时,有可能引起心理预期失调,不能正确处理项目市场化与学习成果阶段性的关系,社会融资更需要创新创业教育及时收益,高职发展需要的是学生的成长成才学习,政府需要的是创新服务能力,引领有效资本助力社会经济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在创新创业大潮中,需要的是创业氛围具有高开放性,社会融资氛围具有高风险性,政府服务能力具有高延展性。2017年一项调查研究发现,进驻创业空间压缩成本、社会专业机构提供创业服务是大学生创业者最需要的创业帮扶。但大多数高职学生创业成果创新程度低,行业融资支持力度低,创新思维链接社区效果差,无法孕育创新担当的社会氛围,难以形成社会公益创业育人氛围,无法有效引导高职与行业企业持续实训合作,尤其是一些基层高职,如酒店服务类、家政服务类、老年健康服务类高职。

(三)高职内部方面

1.高职组织课程难以协同国家人才需求

高职的创新创业教育重在组织平台搭建、融合专业课程与创业课程的人才培养课程。组织平台保证了实施的人力物力,课程保证了高职教育的教育本质。目前部分高职存在领导重视程度大于教师、学生关注热度,重视机制体制形式建设,轻实践育人;
重专业技术培育,轻综合能力培养;
重创业成果包装,轻专业长期打磨;
重课程全面化,轻课程的跨学科性,重线上平台空间搭建,轻落地政策帮扶;
重科研项目申报,轻行业产业实践;
重技能技术标准化,轻服务理念动态化等一系列问题,尤其是一些教学科研为主社会服务为辅的财经类高职,一直未形成创新创业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这严重阻碍了高职内部创新人才培养的动能[12]。

2.高职实践育人难以创新塑造社会价值

高职教育是就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统一,既培养具备就业核心能力素养的职业员工,又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实践型技能人才。目前,一些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存在一些问题:重技术路线的学习轻创新思维的开发,重基础实训能力教育轻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的引领,重商业市场化运作理念轻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引领,重成功路线的规划轻成败过程中的健康心理塑造,重西方科学技术潮流的跟进轻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重短期成功取向定位轻长期坚韧奉献精神培育,重扁平化沟通方式轻传统道德教养。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行业岗位能力与创业能力,尤其是需要集体协作的专业,如会展类、烹饪类专业。高职的创新创业教育可作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切入点,改进实践育人、协作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创新更需要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自我创新。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一场协同要素整合,创新要素试验,分环节分阶段设计支撑模式,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事业不断前行,构建“政社校协同创新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既是协同又是创新,更是要素整合,也是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新动力、新起点。为应对创新政策引导功能不强、社会行业协作功能意识薄弱、高职内部自我动力不连贯的问题,有必要进一步明确政府、社会和院校的要素定位[13],以推动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横向辐射和纵向深化。

表3 协同创新视角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路径

(一)顶层架构借力协同政府创新

1.制度协同,兼顾特色

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道路是要探索其专业特色的发展道路、地方特色协同的道路、国家战略指引的道路、创新人才培养的立德树人道路。地方政府作为地方产业发展的布局者、地方人才吸引的服务者、地方管理制度的设计者在制定政策措施时,应考虑地方高等教育的职业特性、产业规划、人才建设。人才的特殊性在于其效益的长远性和资源的排他性,相关部门在制定激励政策与申报各种创新创业项目时,应兼顾对第一、二、三产业的贡献率、地方生态资源的保护、人力资本的阶梯换代。教育行政部门应及时领会国家双创政策和企业减税减负政策,构建地方高职服务指导意见,加强地方政府对人才供给的精准指导,落实服务政策与路径实践性,提升政府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地方特色服务。

2.战略创新,追踪实效

创新创业教育对经济指数的即时反馈与企业发展的延时效应,要求政府下沉服务职能,从行业特征入手,从产业战略定位,结合典型经验高职双创创建经验,制定实效措施,如杭州2016年创新创业教育评估体系,不定期评估创新人才培养进程;
整合地方服务业资源,打造行业特色服务型众创空间;
出台区域特征型的融资政策,将各大服务业集团型企业与高职链接,分担时间效益和人力成本,如旅游院校与浙江省旅游局、阿里旅游合作,拓展旅游双创空间;
培育教育服务姿态,如杭州市出台《关于鼓励在杭高校及其师生在杭创新创业的若干意见》,成立由市政府牵头,省市各主要部门、在杭高校合力的联席会议,系统化创新服务手段,用实际行动支持在杭高校创立实践基地、组织会议和比赛,提供长远发展规划和资金支持。职业教育是为了培养社会实践型人才,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全社会衍射离不开政府的战略规划、政府针对性的战略与政策[14]。

(二)探寻多方合力协同社会创新

1.数据反馈,产业协同

依靠大数据的背景,将创新贯穿到创新人才培养的全流程,整合产学研多方力量,共建“企业+”与“行业+”创业教育服务体系。“企业+”模式主要是以个别大型企业需求为主体,企业提供实践场地和社会师资,高职提供配套人才招生方案、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发展规划,进行周期性谋划、动态性发展,全过程企业用数据记录。“行业+”模式主要是以同一行业的企业群为主体,行业提供用人需求、实践技能培养方案、人才发展规划,高职提供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管理,全过程数据记录。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数据既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也是高职人才培养的样板。建立共享共建模式,融合地方性企业内创自创公司,结合地方政策,按照人力数据减免企业税负,将协同共享深入到经济效益与创业联动的行业,改善行业与高职合作的弱激励状态。

2.氛围创新,多方合力

文化氛围是创新创业的无形支持,宽容理解的社会文化、校园文化、商业文化、教育文化是创业教育的基础,也是社会重视支持创业的文化发力,如宁波帮文化与当地特色高职融合,创建特色行业的校企联动机制,当地商人资助,校友反哺,社区支持,行业与专业链接,社会示范并引领当地创业文化。公开社会智囊,发挥智力支持功能,提供专业性与发展性的融资渠道和服务组织,发挥高职发展的灵活性能,将社会资本和行业智囊链接,发挥社会多方合力的作用,切实解决创新创业教育与地方、社会、行业的文化协同创新问题。[15]

(三)重拾育人原动力协同院校创新

1.机制保障,教学协同

高职的创新创业教育不是一个部门的工作,需要全校各部门协同发展,建立机制体制,配备人员,落实教学计划,将全程育人与实践育人充分结合在高校发展规划中。高职发展的根本就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心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以立德树人、综合素质培养为育人目标,探索分层级分体系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重拾育人原动力的核心路径。高校需提供具备内生性与系统性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与方法,提高高职管理部门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保证人力组织与实践平台;
结合行业特色打造融入创新创业理念的课程体系[16],如结合服务行业人才需求特点,将核心工作岗位需求进行能力提炼,然后分解成工作能力要求,总结出人才培养要求,归纳出课程体系的组成模块,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探究区域内服务业增长特色,共享产学研的订单培养与联合培养成果;
完善创业导师动态化机制,以课程导向和能力导向建立创业导师库,服务高职专业教育和基础教学;
从校园文化入手,以校园活动为切入点,打造价值引领的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校园文化。

2.理论创新,全程育人

高等职业教育既是就业导向的实践教育,也是知识导向的价值教育。创业是否可教的争论一直从未停下,基于个体认知与情感教育的布鲁纳认知学派和基于强化理论的斯金纳行为主义学派,也一直支撑着人类技能与知识可被教育论。而新的信息加工理论、后现代学习流派、人工智能学习方式,无一不在催生着新的创业教育内容和方式。从包含创新要素与协同要素的“协同创新”理念来看,这种理论更迭与理论创新,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即超越学科、跨越系部、联合学校、全程育人的教学方式[17]。从创业教育的服务对象,也就是从学生的视角出发,给予学生有意义的学习体验、以学生亲身参与的低成本高效学习方式、核心价值导向的学生自主评估,这些都是双创时代的高职教育新需求与新趋势,要求大学生不仅学会技能应用,而且要学会综合分析,更要学会识别协同资源和创新节点[18]。从协同创业视角出发,着力于教育文化、教学行为层面,不断创新高职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

猜你喜欢协同育人高职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新班主任(2022年4期)2022-04-27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科学大众(2020年23期)2021-01-18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四化”协同才有出路汽车观察(2019年2期)2019-03-15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年6期)2015-03-01谁海峡影艺(2012年1期)2012-11-30他们用“五招”育人中国火炬(2012年2期)2012-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