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资本与大豆垄断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xdgq/xdgq201309/xdgq20130909-1-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xdgq/xdgq201309/xdgq20130909-2-l.jpg
  根据荷兰拉博银行一份题为《全球食品供应链的可持续性与安全性》的研究报告,作为全球最大宗的农产品交易,中国从阿根廷、巴西和美国每年进口总价值达200亿美元左右的大豆(2008年数)。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中国进口大豆的消费占比已高达80%以上,世界大豆出口量(多数为转基因大豆)的60%都在涌向中国市场。
  而引发这种大豆生产和贸易链条巨变的,却是跨国资本对农业的深度介入。在资本的逻辑里,大豆不再是一种富含蛋白质、能够提供食用油的人类生活必需品,而是一种能够为资本谋取巨额利益的商品。值得注意的是,跨国公司谋求的往往不仅仅掌控某个环节,而是上下通吃、不放过产供销链条上任何一个环节,跨国公司全方位垄断的目的当然是谋取利润最大化,而不是老百姓最关心的粮食安全和生存安全问题:欧美跨国资本已经威胁着世界各国人民,尤其是依赖大豆进口的亿万中国人的粮食安全。或许,这也是近期国务院国资委主要领导密集调研中国华孚集团、中国储备棉总公司、中国保利集团、中国农发集团、中林集团、中盐公司、中储粮总公司、中纺集团等8家中央企业的应有之意。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以实际行动保障粮食安全和国家经济安全是各类中国企业,尤其中央企业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与光荣使命;从这个意义上,发展壮大中国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培育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一流跨国企业,保障国家的经济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策划=本刊编辑部
  作为我国著名的国情研究专家,王绍光教授在涉及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屡屡发声,从学术理论和政策制定多个层面影响和推动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和完善,他与清华大学胡鞍钢教授合著的《中国国家能力报告》更是直接推动了中国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分税制改革。近期,本刊就关系国计民生的大豆进口和农业安全问题,专访了王绍光教授。
  从90%到5.55%的溃缩
  记者:我们注意到您最近关于大豆问题和农业安全的一系列表态,是什么样的原因促使您关注大豆这样一个似乎看起来无关紧要的事情?
  王绍光:虽然我对大豆的研究是最近的事情,但是我对大豆涉及粮食安全和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关注由来已久。大豆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种耳熟能详的作物。它本身对人类的存在具有重要意义。大豆是一种含有高营养价值的原始作物,尤其对物质贫乏的发展中国家而言,这种食品的营养价值显得更加珍贵;同时大豆是世界上最大的植物蛋白质来源,大豆类产品(鲜豆、豆芽、豆腐、豆奶等等)是亚洲饮食的基础,而大豆油更是消费量最大的植物油,构成了世界食用油生产的一半;豆类食物不但占据着世界食物生产超过60%的份额,而且在蛋类、家禽、猪肉、羊羔肉、牛肉和鱼类生产的饲料方面均是首选。大豆不仅富含蛋白质,而且价格相对低廉,这些都是大豆这种食物资源的优势,足见其是相当重要的,而不是可有可无的。
  记者:您最近表示中国已经由大豆出口国变成了最大的大豆进口国,能否向我们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王绍光:历史上,中国的大豆生产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从那时起,中国就已经种植大豆了,直到二战时期,中国一直是世界上大豆生产量最高的国家,占据世界大豆产量的约90%。大豆在中国种植收获了不错的产量,中国的亚洲邻居(韩国、日本、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泰国、缅甸、尼泊尔和北印度)也开始种植大豆;在欧洲,大约是18世纪上半叶开始大豆的生产;在美国,1765年大豆首次被当作“中国的野豌豆”(Chinese vetches)介绍到北美殖民地,直到20世纪40年代,大豆农业才在美国真正起飞,美国在接下来的五十年中主导了世界大豆生产。
  1961年,美国生产的大豆已占世界总量的68.7%;而位居第二的中国,大豆产量份额跌至23.3%。不过,那时其他国家生产的大豆总量加在一起也才8%。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大豆农业在拉丁美洲飞速发展起来。1974年,巴西的产量超过了中国,1998年阿根廷的产量也超过了中国,2002年巴西和阿根廷的总产量又超过了美国。到2011年,中国大豆产量占世界总量的份额只有区区5.55%,而美国的份额是31.88%,巴西的份额是28.67%,阿根廷的份额是18.73%,就连本来不怎么生产大豆的一些国家,份额也达到历史新高的15.16%,其中印度的产量达到1228.2万吨,比2004年几乎翻了一番,相当于中国产量的85%。也许再过几年,印度的大豆产量也会超过中国。
  同时,中国的大豆消费量在逐年攀升。1964年消费量不到800万吨,到2010年已经跃升到近7000万吨。与消费量迅猛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大豆的生产量,从1964年到2010年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巅峰时期也不过1700多万吨,比1964年仅翻了一倍。2010年中国大豆的生产量是不到1500万吨,而消费量却高达7000万吨,这中间的差值只能依赖进口。1964年中国大豆基本不需要进口,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其后,大豆进口迅速增长,到2011年,中国进口大豆占消费的比重已经高达80%以上。2012年,中国进口了5838万吨的大豆,比上年增加1.53%,其中绝大部分都是转基因的大豆,主要来自于美国、巴西和阿根廷。从全球大豆交易来看,一直到九十年代中期,中国市场还微不足道;到二十世纪最后两年,中国市场的份额才超过10%。然而,从那时以后,在短短十几年时间里,中国市场的比重飞越增长。现在,世界大豆出口量的60%都涌向中国市场,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根据2010年荷兰拉博银行一份《全球食品供应链的可持续性与安全性》的研究报告,中国从世界各地进口冷冻鱼、羊毛、棕榈油、棉花等各种农产品,但最大宗的农产品交易是来自阿根廷、巴西和美国的大豆,总价值加在一起达二百亿美元左右。
  大豆对跨国资本的诱惑
  记者:从您简短的介绍中,我们看到了一幅近似沧海桑田般的变化。近年来从报章新闻中得知,国内的豆农日子很难过,他们往往为大豆卖不出合理价钱发愁,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减少大豆种植面积。为什么国产的大豆打不过进口的大豆?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种令人匪夷所思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