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探讨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是近几年发展的新兴专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市场的需要,探索适合行业要求的康复治疗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与配套的教育教学改革已经势在必行。本文从高职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为进一步专业建设和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5-0266-02

康复医学是医学的重要分支,是促进病、伤、残者康复的学科,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与预防医学、治疗医学、保健医学并列的四大医学体系之一[1]。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引进康复医学以来,康复医学迅速发展,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社会对康复技术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而我国的康复教育发展滞后,造成康复治疗人才的短缺,康复技术人才的培养成为医疗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康复治疗技术人才的需求背景与培养现状

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患有各种慢性病且有功能障碍需要康复的老年人约有7000多万人;另外因交通、工伤事故致残者,每年增加约为100多万人,其中大部分人需要康复治疗[2]。中国康复研究中心院长李建军指出,目前我国康复专业人才不到2万人,但专业康复治疗师只有5000多人,我国每年培养的康复治疗师仅为700人。康复医学技术人才的严重缺乏成为制约中国康复医学事业发展的“瓶颈”。

国家教育部于2002年正式批准建立康复治疗学本科专业,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办学院校相继快速增长,从2006年的64所,发展至2010年的逾100所[3]。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育,是我国现阶段康复治疗师(士)培养的主要途径,已经成为我国康复医学教育的主力军。国家出台了多项关于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规范性文件:2011年,卫生部颁发《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2012年卫生部颁发了《康复医院基本标准》和《“十二五”时期康复医疗工作指导意见》[4],说明我们国家对康复医疗服务行业发展的重视。

二、康复治疗技术人才教育现状

1.培养模式陈旧。我国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培养出的人才知识结构单一、实际操作能力不强,与职业岗位对康复技术人才的要求脱节,未能很好地实现与职业岗位的对接[5]。

2.教学方法不合理。康复医学更强调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传统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主,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这种平铺直叙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市场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3.实训课程体系不规范。各大院校实训课程的开设不一致,缺乏专业设置标准。实训教学形式主要以校内的模拟实训为主,专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少,尚未建立稳定性的长期合作关系,学生缺乏真实的演练机会。

4.师资力量薄弱。我国康复医学起步晚,康复专业人员大部分从相关医疗、护理或理疗中医专业转行而来,专业能力不够精湛,在医疗同行中的认可度不高。

三、职业院校康复人才培养的建议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定位。培养适应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质,在掌握本专业所必备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基础上,系统掌握现代康复和中国传统康复医学基本理论及实践技能,具有各科疾病康复治疗和评价工作的能力,具有独立的实践操作能力及创新精神的“一专多能”高素质基层康复治疗专业技术人才[6]。

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主要对应于基层康复机构的物理治疗技术岗位、作业治疗技术岗位和言语治疗技术等岗位。就业范围主要有:(1)各级基层医院康复医学科、工伤康复中心、康复医院、社区医疗机构康复部和疗养院等。(2)残联康复中心、民政康复中心、社会福利院、假肢矫形康复中心、养老服务机构、儿童福利院和残疾人用品服务站等。(3)其他:体育运动队、特殊教育学校、自闭症康复中心和民办儿童脑瘫康复中心等[6]。

2.工学结合、院校合作的培养模式。2006年,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的意见》,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7]。康复医学技术专业须积极探索院校合作办学之路,院校双方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共建基地、共育人才的格局。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导向,充分发挥院校双方各自优势与职业教育服务功能,为学生实训、就业提供实践平台和发展空间,为医疗行业企业培养更多合格的技术能人才。

3.课程体系建设。为适应康复治疗人才培养的要求,根据从事康复岗位应具备的能力设计为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拓展能力三大部分,由这三大部分分解为相应五个能力要素,即基本素质模块、综合素质拓展模块、专业基础能力模块、专业核心能力模块、专业拓展能力模块。其中职业素养含基本素质模块、综合素质拓展模块,包括思想品德素养、职业道德修养、计算机应用能力、语言应用能力、健全的体魄、沟通交流、与人合作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人文修养等;职业能力含专业基础能力模块和专业核心能力模块,包括行业基础知识、行业基本技能、基础康复技术能力和专科临床康复能力;职业拓展能力包括康复管理能力、康复科研能力、营养与社区康复、老年保健技能等,相应课程设置见表1。

4.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第七条指出“实践教学要改变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8]。按照现代康复医院的标准设计和布局,完善实训设施,开展实训项目,主动引入企业共建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形成PT室、OT室、ST室、传统康复室等真实职业环境、理实一体化的校内实训基地。详细见表2。

5.加强康复师资培养。康复学科专业教师一般来自于临床专业或中医学的教师,未经过规范化的继续教育培训,自身对康复治疗技术的实践掌握还不够完善。师资力量直接关乎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的品质,应采取“外引”和“内培”两个途径,优化专业师资团队结构,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原则,聘请有资历的临床康复专家来学校授课和讲座,选派有潜力的老师下临床进行实践培训学习,提升师资团队的专业化程度。

随着康复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社会各界对康复医学的日益重视,康复专业教育必将成为当下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完善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型紧缺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精专业的康复治疗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顺应时代的迫切需要,是推动康复治疗专业教育规范化建设的一个关键性举措。

参考文献:

[1]黄毅,张虹,等.康复治疗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4):161-16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10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报告[R].2010-06-16.

[3]黄东挺.“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构建应用型老年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5,13(4):34-36.

[4]曾德昕.我国高职高专层次康复治疗技术人才需求分析与展望[J].卫生职业教育,2014,31(10):15-16.

[5]张绍岚,蔡红星,等.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2):5-6.

[6]第二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严重缺乏康复人才是制约中国康复医学事业发展的“瓶颈”[EB/OL].http://.cn/lt_page/2/baogao_01.cbs.2007-08-18.

[7]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教职成〔2006〕4号)[EB/OL].http:///ztzl/content_370854.htm.2006-08-27.

[8]严明良,刘颖.高职院校实训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6):16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