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公务员与名校

精英参政议政,显示了政府的强大吸引力,无疑也使得政府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此之下,名校、政治之间似乎蒙上一种耐人寻味的关系。

在刚刚过去的三个月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相继迎来一场“公务员飓风”。外交部等多个国家部委主动走进大学,用幻灯片等多种形式向大学生推销自己,欢迎他们报考公务员。对此,一位从事就业工作十来年的老师表达了自己的惊讶:国家部委机关如此大规模地联手在高校做“推广”,在他印象里并不多见。

这三所学校,无疑是全国高校中被这场“飓风”席卷得最彻底的学校。

2008年下半年,仅在清华大学法学院,就有四场关于公务员的讲座相继拉开:已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机关工作的校友讲述自身的工作经历;为师弟师妹了解公务员职业、备战考试做好宣讲;公务员考试培训学校的专业教师来辅导学生备考。几乎每一场,都是座无虚席。

而这样的火爆场面对于人大来说,已然并不陌生。早在2004年,当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文化部和人事部等八部委联袂来到人大进行招聘的时候,就曾迎来了从应届毕业生到低年级学生的“全年级化”参与。直到去年,商务部、公安部、人民日报等国家部委、单位被人大评为“2008最佳雇主”称号。据不完全统计,仅外交部在职干部中就有130多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随着各行各业改革的加速,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国人民银行一位负责招聘的同志说。他以人民银行为例,过去都是学生找上门,投递简历。 “现在不一样了。中央部委机关从过去的被动接受人才,转为现在的主动去选人才。”

政府部门希望在这些知名院校中选拔到最优秀的人才,与之对应的是,在中央公务员录用名单中出现了大批名校学子的身影。根据2007年中宣部、国资委、商务部、民政部、国土资源部等11个部委公务员招录公示统计,总共招录应届毕业生194人,排名在全国前20所大学的占到一半以上,其中人大、北大、清华输送的学子分别以20人、12人、10人位列前三。

在商务部工作的王先生告诉记者,他考取公务员那年,具有面试资格的110多人有70%来自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这些全国知名的大学不但培养了大量的学术和技术人才在各行各业广泛发挥作用,还培养了高层次的政治人才。

对此,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的副院长自智立教授认为,这种公共部门人员的精英化,既是中国社会一直以来的需求,同时也是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的政策选择和制度安排。 “在这种背景之下,吸纳和长期保有精英人才,这对组织的发展十分有利,也是对社会期待的回应。特别是中央国家机关,由于主要担当重大公共政策的设计与制定,非常需要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专门人才加入到公务员队伍,因此其职业化、精英化趋势很难避免。”

以中国普通本科高校毕业生成长为杰出政治家为数据基础统计得出的“2009年中国高校杰出政治家校友排行榜”,是衡量高校党政管理人才贡献能力的重要尺度,是反映改革开放30年来高校党政管理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标志。结果显示,清华大学毕业的杰出政治家校友人数最多,以49人高居榜首;北京大学有46人,位居第二,中国人民大学有36人,位居第三,吉林大学有28人,位居第四;复旦大学有21人列第五。

这些“杰出政治家”是指现任国家级正职领导、国家级副职领导、省部级等正职领导,第十四届、第十五届、第十六届和第十七届中央委员及候补委员等,这些人才都是中国党政人才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治党、治国、治军的核心。

从上榜高校的类型可以看出,“985工程”高校在杰出党政管理人才培养方面优势最为明显,位居前15名的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均是“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包括新疆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等“211工程”高校的表现也非常好。

在“70后”正厅级领导干部的履历中不难发现,有“70后”各级职务晋升时限与职务晋升规定不大相符,破格晋升者,绝大多数人出身“团口”。从职务晋升的速度来看,不少“70后”的仕途是一帆风顺。而他们的学历虽然本硕博皆有,但基本都出自清華、人大、山大、武大等全国重点高校及中央党校。

在国外,这种选拔任用人才向名校集中的趋势则非常明显。日本的东京大学在诞生之初就担负起为了日本迅速实现国家现代化和现代官僚体系输送人才的主要任务。东京大学尤其是法学部,一直是日本国家公务员和高级官僚最重要的培育基地。自明治政府以来,曾担任过日本总理大臣的56人当中,就有包括中国人也较熟悉的中曾根康弘、宫泽喜一等15人毕业于东京大学法学部。

以2007年为例,日本国家公务员1种考试共录取1545人,其中东京大学毕业的437人,是第二名京都大学的两倍还要多。可以这样说,在官僚体系内部, “东大毕业、东大法学部毕业”成为判断一个人仕途前景的重要标签。

翻开美国历史,更不难发现,名校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政坛奇迹。常春藤走出过多少美国总统?哈佛大学6位、哥伦比亚大学3位、耶鲁大学5位……有人曾粗略统计,在美国新上任总统奥巴马最初任命的35位阁僚中,有22位出身于常春藤联盟及MIT、斯坦福、芝加哥大学等名校或者英国的顶尖大学,其中包括哈佛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之一,后来当了校长的萨默斯,几位他哈佛法学院的同学,以及一大堆博士、学者。难怪有人说,奥巴马的班底在种族和性别上都非常多元,但在教育背景上则单一得出奇:整套人马几乎都是名校毕业。白宫马上要变得活似个“象牙塔”。

即使是以南部口音来掩饰自己和希拉里的北部精英实质身份的克林顿,同样贯彻的是精英主义路线,他的班底同样强大,只不过“对外更加谨慎行事”。

在中国台湾地区,台湾大学则被称为“台湾的东京大学”。2008年马英九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后,任用刘兆玄为行政部门最高长官,其组成的“内阁”因逾半数成员具有博士学位而被称为“博士内阁”。在35名文职“内阁”成员中,仅台湾大学毕业的就有至少18人,占了一半以上,其中又多出自法律系、经济系、政治系。另外政治大学毕业的4人,加上曾任“新闻局长”的史亚平,曾被称为“政大帮”——而马英九和萧万长两人恰好也是分别毕业于台湾大学和政治大学。

即使在有更多“草莽性”的民进党中,情况也是一样,诸如陈水扁、吕秀莲、谢长廷、苏贞昌、蔡英文都是毕业于台大法律系的系友。所以台湾政坛有所谓“台大半天下”之语。

似乎每个文明都有一套潜在的规范——这一连串规矩和原则像重复的图案不停操纵着所有的活动。当精英风行全球之际,这个潜在的特殊图案变得十分明显。其中包括政府名校化的相关原则,这些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