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艺术与市场经济等

雕塑艺术与商品学

主持人语(东土)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一切商品都是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所谓商品学,就是以商品质量为中心内容来研究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综合性学科,涉及到自然与社会科学两部分。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雕塑作品不管是城雕作品,还是架上雕塑作品,还是各类工艺美术作品,甚至是设计方案都成了可以交换的商品。所以,雕塑艺术与商品学的研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

雕塑商品品质:内在质量与外在形态;

雕塑商品的分类和商品检验:品质、特性的分析和鉴定;

雕塑商品的包装装潢;

雕塑商品的保管、养护、维修;

雕塑商品的运输;

雕塑商品与市场的关系,雕塑商品与收藏的关系。

本期论坛特约了一些从事此方面研究的专家和实践经验丰富的雕塑家展开笔谈,由衷地希望这些经验之谈能对大家有所启迪,有所帮助。

雕塑艺术与市场经济

文/于化云(北京市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

城市雕塑的水平和数量体现着一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是一个城市文化、文明的载体。经济稳定发达的城市逐步实行公共艺术百分比,建立公共艺术基金会,从体制上促进了雕塑、壁画、绘画、广告、图片等多种艺术形式发展,丰富了公共空间的艺术氛围,艺术市场化带动了艺术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旅游资源的发展,反作用于城市经济的繁荣。

中国城市雕塑的发展在计划经济下诞生,市场经济下繁荣。中国的城市雕塑艺术与共和国同时诞生,这门独特的艺术经历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计划经济时期没有“城市雕塑”的概念,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经济逐步发展和成熟,1982年中央批准北京、上海试点发展“城市雕塑”,才有了“城市雕塑”的概念。“城市雕塑”区别于“架上雕塑”,统称“雕塑艺术”。市场经济促进城市雕塑繁荣发展的同时,还将促进架上雕塑的繁荣发展。

一、中国的雕塑艺术是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诞生的

1、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共和国成立的前一天,毛泽东主席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这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为建筑物奠基,为一座具有特殊意义的纪念标志性建筑物奠基。

人民英雄纪念碑从奠基到建成用了九年的时间,这九年也是雕塑艺术发展和奠基的九年。人民英雄纪念碑是新中国美术史上雕塑的开篇大作,是时代的精品,成为了中国公认的城市雕塑代表作,在中国城市雕塑发展史上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这座历史性的建筑及其四面浮雕的诞生,是对先烈的纪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见证,也同时成为新中国城市雕塑发展的坚实基础。

2、雕塑队伍的建设。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设是建国以来第一次聚集全国的雕塑艺术家,也为中国的雕塑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开始培养雕塑艺术人才,促进了创作队伍的发展壮大。1950年4月1日,北平艺专与华北大学三部合并为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成立,开始为国家培养雕塑创作人才。1955年,中央美术学院举办油画、雕塑训练班,聘请苏联画家K·M·马克西莫夫和雕塑家H·H·克沙霍夫执教;1957年,文化部聘请苏联雕塑家尼古拉耶维奇·克林杜霍夫来中国;1960年,在中央美术学院又举行了为期两年的雕塑训练班,中央美术学院开设第二届雕塑研究生班,由刘开渠主讲,傅天仇、钱绍武为助教,培养了大量雕塑人才。建国初期,我国选派了一批留学生到苏联学习雕塑艺术,他们带回了苏联城市雕塑的创作理念和艺术手法,对中国雕塑教学与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一时期,北京的雕塑创作是两大学派交融的时期,一个是20世纪20,30年代老一代艺术家带回的法国雕塑体系,一个是从苏联带来的新式学院主义模式,再加上对中国雕塑传统造型艺术的传承,雕塑题材的选择和对于技巧的探索上更加多样和丰富,这是北京城市雕塑呈现出来的崭新面貌。

3、雕塑机构的建设。中国雕塑工厂成立。在雕塑艺术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下,为适应广泛的社会需要,中央美术学院以53届、54届毕业生组成雕塑工作队,1956年以此为基础组建了中国雕塑工厂,1962年改为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创作室。其后更名为中央美术学院雕塑艺术创作研究所。1958年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后,周恩来总理指示将参加该工程的雕塑艺人留在北京,以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筹建委员会为基础组建了北京市建筑艺术雕塑工厂,积极开展雕塑艺术和建筑装饰,美化首都建设和人民文化生活服务,成为北京城市雕塑发展的中坚力量。特别是这几年,各类美术院校纷纷建立雕塑专业,招生数量前所未有。雕塑设计、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

计划经济条件为城市雕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市场经济促进了城市雕塑的繁荣发展。

二、市场经济促进城市雕塑艺术的繁荣发展

城市雕塑的发展始终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经济繁荣,城市雕塑发展就快,经济是大型城雕工程和建设工程的保证。

1、架上雕塑走向室外。1979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全面展开,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1982年中央批准在北京和上海等城市开展城市雕塑试点。城市雕塑从架上走向室外,改名叫“城市雕塑”,实际上是架上雕塑的放大。特点是,先有雕塑,有的还是毕业习作,经过慎重评选,到室外园林绿地中找环境,根据环境,丈量体量,砌个台子,把架上雕塑放大摆在上面。这是北京城市雕塑的第一批作品,这个时间很短,取得经验后,城市雕塑“占领要冲,当仁不让”。

2、“占领要冲,当仁不让。”这个概念是首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主任宣祥鎏在1985年提出来的,占领要冲就要结合一个比较重要的环境,选定主体,主体与环境有机的结合,又是一次新的尝试。这个时期北京有代表性的城市雕塑有中山公园的孙中山像,复兴门桥头的《和平》、《海豚与人》等等。紧密结合环境设计的雕塑后来还有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为亚运会而作。1980年为红领巾公园建设了一批青少年英雄和寓言故事题材的城市雕塑。这个时期的城市雕塑谁建设谁掏钱。1995年北京市曾动员各区县每年建设一座城市雕塑。

3、积极开拓市场。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为城市雕塑的发展注入活力。1997年北京城雕建管办成立,没有一分钱专项经费,当时工资及业务费拨款每年10万元。在此情况下,我们提出更新观念,开拓市场,先后组织了“新世纪的希望”、“新北京新奥运体育雕塑展”等活动,这些活动均是全国征集城市雕塑方案,展览期间再寻找资金。特别是1999年国庆五十周年,选出8件作品拟在长安街上建设,这是最大的开拓市场的机会,没有任何拨款,我们沿街寻找企业界的有识之士慷慨赞助,成全了这批雕塑的建设。此后东城区在王府井改造、皇城根遗址公园改造、菖蒲河公园改造过程中,有机地规划了一批城市雕塑作品,为城市雕塑发展提供了机会。王府井大街免费提供场地,2001年开创了城市雕塑露天展览的先河,至今连续五年每年都有雕塑展览在大街上举办。

市场经济促进了各项事业的繁荣,城市雕塑与架上雕塑将全面发展。

三、全面发展的雕塑艺术

城市雕塑与架上雕塑将在未来的五年中得到更快的发展,这是市场经济这只无形的巨手推动所为。

1、城市雕塑强化精品意识。在未来的五年中,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2009年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周年,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将举行。这些都是城市雕塑发展的契机。城市雕塑要强化精品意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盲目地发展,要有规划指导和有计划地发展,注重地域文化,尊重艺术规律,狠抓艺术质量,为历史负责。

2、架上雕塑市场正在预热。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收藏热的升温、拍卖市场的成熟、国外银行业收藏的登陆等等形势,预示着有个性的架上雕塑市场广阔。根据中国拍卖协会统计,中国目前有两百家从事文物艺术品拍卖的企业,所有这些企业2003年的成交额是25亿元,2004年是57亿元,翻了一番还拐弯。北京华辰拍卖有限公司,在2005年春拍,首次在国内推出雕塑专题,上拍的9件作品,有朱成的《天姿》,魏小明的《伊人》,瞿广慈的《感恩节》,向京的《华尔兹之二》,刁建中、申洪飚的《心鸟》,李占洋的《卵石女》,赵成民的《自然之躯》,焦兴涛的《大唐遗韵》,景育民的《望、闻、问、切》,除一件流拍之外,全部成交。随着整个艺术品市场的不断升温,架上雕塑作品也正在引起收藏家的关注,具有广阔的前景。

中国的雕塑艺术是从计划经济发展过来的,市场经济促进了雕塑艺术的繁荣,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城市雕塑艺术是在计划经济指导下发展,体现在集体创作、任务创作。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雕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强调个性。市场经济条件下亟需规范市场,行业自律,在规划指导下有计划地健康发展。

也谈雕塑艺术与市场经济

文/张琨(陕西雕塑院院长)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题目了,尤其在以国家栋梁自居的士大夫知识分子所夸夸其谈的中国。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仿佛是文人与商人划清界限的嘹亮号角,异常奇怪地格外响亮。

大抵是物以稀为贵的原因,在教育程度参差不齐的中国,被划分到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知识分子的艺术家似乎很自然地肩负起了坚持真理、探索世界乃至救国救民的重担。天要降大任的人是需要和普通百姓有所区别的。于是乎“艺术”慢慢地被摆上了神坛,成了少数人才可以与之沟通的专利技术,而市场经济是需要和百姓发生联系的,所以艺术与市场的和谐与否成了困扰众多艺术家的难题。雕塑艺术亦是如此。

中国的艺术家们都有一个大致相同的成长历程,都在一个统一的、严谨的甚至是刻板的教育中长大,所谓艺术的概念像程序一样被社会、学院、导师编程进大脑,等到看的多了才发现远不是那么回事。压抑久了爆发起来免不了猛烈了些,从极右突然变得极左,好象这样才能显得平衡了些。

艺术是什么呢?好像没有一个十分准确或者说是明确的概念,这个词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好像谁都清楚一点但是谁也说不清楚。但是市场和经济则有具体的内涵和外延,如果不是艺术家也要有七情六欲,不能生活在真空中的话,此二者风马牛不相及。

当然,关于艺术流行的解释我们还是可以找到几个词的,比如个性,比如真实,比如前卫或波普、行为等等。而市场经济是需要普通民众认可的,尤其是在官本位思想严重的中国,尤其是在经济发展快速的现在。社会需要大批的艺术品装点盛世,艺术家习惯了的个人英雄主义被左右在长官意志、民意调查的桎梏中,当一种烦恼被大量重复,当一种现象被不停复制,本文的题目就自然而然显现出来。

据说在西方国家是没有知识分子这一阶层的,至少在我接触到的国外艺术家鲜有将此话题如此反来复去的。可能是国情不同传统各异,人人都像是艺术家,所以也就谈不上谁不理解谁,也或许是人家当官的特别尊重艺术家吧,谁知道呢。可我知道的是在国外把“艺术”作为职业的艺术家真的太少了,相比之下,中国的职业艺术家倒显得数量多多。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们对物质和精神产品的需求不断加大,不论是艺术还是别的门类和行业,都无法摆脱市场经济。市场的需要和认可是推动行业发展的巨大动力。中国历史上辉煌的雕塑时代莫不是如此。龙门、云岗、敦煌单凭艺术家的冲动和对艺术的强烈追求是无法成为三大石窟的。可以想象当时的长官意志和民意取向相对于今天是何等的让艺术家们不自由。我没有看到或是听到那些显然比当代艺术家更加执着的艺术大师们发出什么感慨来。

如果注定要在中国艺术下去,如果注定还要有对艺术的执着,如果时光依然如水般流淌不息……太多的如果注定艺术与市场的矛盾继续困惑着疲惫的艺术工作者。一味地附和市场会失去本来艺术最初的定义,而对艺术圣地一味地看守则会失去更多生存的土壤。在这个夹缝中戴着镣铐跳华尔兹好像是此地此时艺术家的宿命,不可避免。

让我们相信有这么一天,鱼儿可以自由翱翔,天空再没有烽火的硝烟,世界不再有痛苦和忧伤,而风,随心所欲,可以带我们到想去的地方……

论当前雕塑市场的行规

文/刘毅(鲁迅美术学院教授、辽宁省雕塑家协会主席) 胡红岩

一、城市雕塑的规范化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我国的雕塑事业蓬勃发展,已进入了黄金发展期。雕塑人才迅速涌现,一批优秀的雕塑作品矗立在各个城市。虽然经过雕塑家们的努力,城市雕塑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由于缺乏规范管理,当前雕塑领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雕塑粗制滥造,甚至一些雕塑和周围的环境极不协调;雕塑招投标管理秩序混乱。一方面原因是个别雕塑家设计的作品不能与时俱进,格调不高,缺乏内涵,急需在综合素质方面进一步提高。我认为一个雕塑家不仅要在雕塑行业具备过硬的本领,还要成为一名高尚的社会活动家、理论批评家、思想家,掌握本行业之外的相关知识,严肃认真地进行艺术创作,加强自律意识,做到精益求精,才能胜任雕塑家这个城市美化师的称谓。

另一方面,个别城市雕塑建设的管理者——城建部门——的招投标办,其行为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形象。有些招投标有始无终,缺乏公信度和诚信度。几年前,某城市搞了一次飞机场的雕塑投标,向全国发放标书,举办了一个有相当规模的展览,影响很大,后来选出了中标方案,但是对作者却没什么交代,设计方案也没给返回,结果不了了之,雕塑家们仿佛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同样这个城市世界公园的雕塑投标项目,雕塑家们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花费了十多万元,组织创作组成员夜以继日地设计和创作,共创作了二十多件作品,其有关领导召集北京及全国各地的专家,举行了数次论证会,但最后结果仍然不了了之。不但如此,雕塑家辛辛苦苦设计的作品却不愿返回,几经周折,才要回了一部分设计图。无独有偶,另一城市从2000年开始,由市政府建委和规划局主抓的一大型广场的雕塑投标项目,前后历时5年时间也没有定下来,全国的雕塑工作者拿出了许多设计方案,虽然初步选定了一个方案,在由市长主持的市委会上通过了,后来又征求文艺界和政协的意见,却在人大会上终结了,此方案没有通过,理由是作品难以理解,怕老百姓看不懂,因此该方案又被搁置下来,雕塑投标又不了了之了。不但如此,经过雕塑家多日赶制完成的模型也给弄丢了,到现在不知下落,表现出政府管理部门工作秩序混乱,管理不到位。

雕塑的招投标均有始无终,其行为严重挫伤了雕塑家创作的积极性;雕塑家辛辛苦苦设计的作品随处乱放,随便丢弃,这是对雕塑家劳动成果的漠视和不尊重。作为政府办事机构,应具有一定的公信度,做事应当善始善终,尊重雕塑家的劳动成果,对创作者有一个明确的交代,使雕塑招投标市场形成一个规范的良性循环。

二、行业协会应参与雕塑市场的组织和管理

城市雕塑是一种环境艺术,也是美化城市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时城市雕塑又具有专业性强、要求高、影响大、范围广的特点。而且雕塑语言形式多样,既有大型纪念性的严肃艺术,也有趣味性强的园林艺术,有抽象标志性符号,也有多维空间艺术。因此只有专业人士才能把握艺术的质量,才能为社会奉献质量上乘的艺术品。但是,目前有些城市的个别领导,认为自己什么都懂,在决策雕塑方案时,不征求专家的意见,一意孤行,在雕塑家设计的几件作品中,选中的往往是雕塑家本人都认为不是最理想的作品,而雕塑家自己认为是最好的,反而没被看中,使雕塑家哭笑不得。结果留下了一个很遗憾的作品。而各级雕塑协会却是一个专业性强的组织,因此笔者建议今后雕塑协会和城市雕塑专业委员会应参与招投标,遵循艺术创作的规律,严把艺术创作质量关。行业管理是一门科学,尊重专家的意见,才能保证事业的成功。在这方面北京和上海有着比较成功的经验,建议城雕委向全国各城市建设管理部门特别是向市长推广。

树立一个良好的城市形象,需要一支完善的专家队伍,一座文明的城市,离不开众多的雕塑和建筑,那些凝固的艺术再现了一个城市的发展历史,体现了城市的人文特征,也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和尊严所在,同时表明了这座城市政府决策者、管理者与专家群的水平。

三、规范化管理是城市雕塑走向成熟的保证

尽管目前城市雕塑规范化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毋庸置疑,中国城市雕塑在世界雕塑领域已经走向前列。无论是大型雕塑还是园林小品以及标志性艺术,已经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最近,在辽宁举办韩国周期间,我们访问了几个韩国雕塑家,他们很佩服中国的雕塑家,他们认为中国的雕塑做得非常棒。他们说现在世界当代雕塑做的最好的一个是俄罗斯,另一个就是中国。

今年3月我参加了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组织的一次美国雕塑艺术考察。我们感觉,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看,美国当代写实主义雕塑不如18世纪的雕塑作品,但他们的雕塑市场组织和管理体系是先进和完善的。我们在纽约访问了一个雕塑家协会,这个协会由两个协会组成,一个是写实雕塑家协会,另一个是抽象雕塑家协会,规范地形成两类,这就把握了雕塑家的风格和雕塑家个性化发展的脉络。因而由此产生的雕塑创作活动,可以把雕塑家有序地组织起来,发挥其才能服务于社会,并不断地团结进步。

现在中国雕塑界出现了个别不和谐的音符,不是相互支持,而是相互拆台和贬低的现象,这会影响雕塑界总体实力的发展。我认为雕塑家要加强自律,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才华,维护雕塑家形象和尊严,在共同提高的基础上进行公平合理的竞争。

小议雕塑艺术的市场化

文/大唐(北京精卫文化艺术中心艺术总监)

近十几年,中国的艺术品在国际收藏市场上迅速升温,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这个空前的繁荣又极大地促进了艺术家们对创作投入了极大热情。一度低迷的雕塑艺术品市场也走出了低谷,开始它后升温过程,但是架上雕塑相对于工艺美术类作品(竹雕、木雕、玉雕、石雕、陶瓷、泥塑)来说,在市场上仍然是个陪衬的角色,成交鲜见,价格有时甚至仅仅高于制作成本。这个尴尬的局面,正如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在《中国雕塑年鉴序》中所说:“目前,大家所津津乐道的所谓‘雕塑艺术市场’,其实是一次又一次的命题作文,是招标、邀标形式的‘来料加工’,而不是把艺术品作为商品投放于市场,靠商品经济和市场的规律来运行操作。雕塑家安身立命需要钱,而又羞于或不善于同市场打交道,有点惺惺作态。”一语道破了现代雕塑艺术市场的“天机”。

那么,当代中国架上雕塑的市场路在何方?如何培育架上雕塑作品的市场?艺术家和艺术经营者们从没有放弃过努力。虽然中国的艺术家们不善于经营自己,不懂得市场规律,也有些不屑于面对市场,但是毕竟大家都在努力,有些成功的案例足以使大家效仿。如李象群的《掷铁饼者》以30万元价格被收藏,创造了近年架上雕塑价格的制高点;魏小明的作品被东南亚画廊代理,有稳定的欧洲收藏市场,一般价格在5万元左右;吴为山作品被收藏了数十件,仅8cm高的《睡童》,成交价就为8万元。

中国当代架上雕塑的交易形式有多种。中高档艺术品的交易场所,买家还是看重画廊和拍卖预展展场;普通艺术品的交易缺乏一个“价格评价体系”,画廊和网站就成了大多数当代艺术家活跃和生存的空间。有些国家在处理艺术与市场之间的问题时,有了一些很好的模式可以借鉴,如日本的画廊大多备有艺术家年鉴,收录活跃在日本艺术界的艺术家,内容有艺术家个人简历和近来成交的纪录、艺术品种、尺寸大小及市场走向等等市场资讯,极大地促进了销售。

《中国雕塑年鉴》(2005)从主题策划之初就是要为中国的当代架上艺术寻找一个出路,寻求一个顺利通往市场的途径,为雕塑艺术的市场化打造了理论基础。中国《雕塑》杂志社和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在十几年的不懈努力中,通过举办多种大奖赛、艺术节等活动,促进了福建惠安、浙江东阳雕刻产业的成熟,成功地举办了“2004中国·比利时当代雕塑展”和参与了“2005上海春季沙龙”的组织活动,直接参与了市场交易的实践活动,而且取得了可喜的效果。实践证明,中国雕塑艺术的市场前景广阔,有志者大有可为。

雕塑与市场经济活动

文/景育民(原天津美院雕塑系主任)

雕塑艺术作为物质文化,早已成为社会的文化消费与价值载体。现代社会是高度商品化的经济社会,大量的物质、精神财富以商品化的形式被开发,并进入商业化运作模式。在消费社会,商品本身必须具有使用流通货币便可容易进行有偿交换的自由移动性,在艺术市场中作为商品的雕塑艺术具备了能够满足人们物质欲望的实际价值。此外,随着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的发展,人们的消费不仅仅是满足于温饱,而是开始更多地进行文化上的投资和消费。消费群落的分化、剩余资金的不断出现、货币投资的多样性与保值、增值的期望使艺术品的投资成为热门。

在雕塑艺术中,较早地进入产业领域的当属城市雕塑。在全球经济的大背景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今日之中国进入这样如火如荼的城市美化运动,这使得许多外国同行露出艳羡的目光。部分外国艺术家也跃跃欲试,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中国)来淘金。城市发展的品牌战略、形象工程、价格的变数、市场的规律与价值取向使作为产业形态的中国城市雕塑发展势不可挡,使众多雕塑家的经济水平早已越过小康,并拉动了社会上的相关产业。然而,中国城市雕塑的进程依然面临着种种隐忧。其中与其关系最密切的、影响最深刻的即是法制化、规范化、理性发展以及严格的审批与监管机制的不健全。

在中国城市雕塑蓬勃发展的同时,雕塑领域的另一分支——架上雕塑,还没有在当代的艺术市场中占有较大的份额。纵观中国当代雕塑艺术,架上雕塑的收藏至今还处于低迷期,与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出尽风头的城市雕塑相比,显得气若游丝。这也与中国收藏文化脉络的历史有关。中国的收藏市场一直是以书画为主,具有很深厚久远的公众基础。绘画本身的非社会性和非功利色彩,以及参与城市建设的非直接性,反而促进了书画艺术家心无旁骛地去为自己的追求而耕耘。而很多有才华的雕塑家在城市雕塑的建设与市场的博弈与诱惑中冲淡了自己的学术专注性,延迟了成熟风格的到来。因此,在画廊、拍卖行等具有商业性质的展场中,作为美术重工业的雕塑却没有达到应有的分量。

雕塑原本就是外来文化,对雕塑的收藏观念和受众都有待培育。近年来,同样是源于西方的油画行情不断攀升,屡次创下天价的骄人纪录;而大部分架上雕塑一直处于中档价位,要真正成为藏品的主力,时日依然久远。而一些经典作品,作者知名度与作者实际水平没有达到真正的价位同步,市场的需求与收藏家的关照对中国小型架上雕塑艺术的发展将起到推动作用。

另外,随着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公民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城市雕塑建设的理智化时期的逐渐来临、雕塑艺术创作的深入与个性化趋势的日益增强,收藏界的有识之士将推进中国雕塑艺术的市场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