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纺针织商品学“四动教学”法

“实践出真知”已经是被无数事实所证明了的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它应用在教学中,同样也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我从事纺针织品商品教学的几十年工作中,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具体情况,深有体会。同时,也逐步摸索总结了“四动”教学法。

下面,就简略的介绍一下“四动”教学法。

一、动眼观察

眼睛的主要功能是看。人要学习知识,要区别真伪,要了解世界等等。首先是通过自己的眼睛去看。那么,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后,在实际中去运用,就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训练学生会用眼观察事物的能力。

比如,我在让学生掌握区分粗纺和精纺呢绒时,就展示了以下样品:凡立丁、派力司、华达呢、女衣呢、马裤呢、麦尔登、制服呢、大衣呢、法兰绒、粗花呢等样品,并要求学生用眼对实样进行仔细地观察。

通过观察,学生对精纺与粗纺呢绒的原料品质、工艺、织物组织、外观等特点,一下子就区别开了。做到了判断准确无误,这样,既把所学的知识得到了应用,同时,也训练和提高了用眼的能力。

二、动手体验

一个人的知识掌握得再多,他不去实践,那也是无用的死知识。关键是把所学的知识用在实践中去检验是否正确。因此,动手体验尤为重要。教师必须下大力气,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

针纺织品商品学知识含盖面大,涉及范围广。人的穿衣住行都离不开它。

随着时代的发展,纺织品的原料再也不是单一的棉、麻和丝纤维了。新型的化纤原料,层出不穷。它们又和棉、麻、丝等混纺一体,各有优劣。这样一来,给针纺织品商品学知识,增加新的内容和难度。

比如,我在讲区别砂洗面料真伪方法后,让学生重点用手体验鉴别真伪方法。砂洗手感轻柔且丰满,有厚实感。磨毛或拉毛产品则手感松驰。学生多次用手体验,将这一知识牢牢地掌握住了。

三、动脑去想

经过以上两项的训练后,我更强调在实践的整个过程中,自己动脑去想,去思索。这一过程非常重要,是提高和升华理性知识的关键,教师切不可以粗心大意。

学生观察了事物,体验了的知识,是表面的,如果不动脑去想,去思索,知识永远不会变成为自己真正知识的。

1、在实践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

在传授完“感官鉴别法”知识后,将学生带到实践中去用运所学的知识时,我特别强调在鉴别棉花、麻纤维、羊毛、蚕丝、粘胶纤维和合成纤维的过程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同时,要找出答案。弄明白,搞清楚。

从这些纺织品中的纤维形状、光泽亮度、手感凉暖、强力大小等方面加以思考,掌握真正的知识。

最后,学生得出:棉花纤维,较细较短,弹性较差,光泽暗淡。麻纤维,纤维长而粗,强力大,缺乏光泽和弹性,手感粗硬。有凉爽感。羊毛,纤维较长,光泽柔和,手感温暖,弹性好,揉搓时不易起皱。蚕丝,强力大,光泽柔和悦目,手感光滑柔软,有凉爽感。粘胶和合成纤维与以上纺织品反差很大,也就很好区别了。

2、鼓励学生反复实践,不断深入。

再比如,教师传授“燃烧鉴别法”后,在引导学生实践时,让他们边观察,边讨论,边记录各种织物燃烧时的特征,从火焰的颜色,大小,速度,浓度,气味及灰烬的颜色、形状等方面来掌握、判断。

一次不行,再來一次。二次没做好,别灰心,坚持到底,一直到成功。只有坚持到最后,胜利定会属于自己,

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了,知识也能掌握牢了,真是取得了极其良好的效果。

四、动心创造

观察了,动手了,思索了,最后就是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再提高,再发展了。能做到这一步,教师的教学,就算是完美不过了的。

知识不可能停留在原地不动踏步踏,它必须发展,必须向前。只有这样,它才能让社会进步,只有这样的知识,才算是科学的知识。

如何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举一反三,记住规律。并且有所创新呢?

我的体会是:

1、抓住知识的规律,找出共同点。比如,在区分不同面料时的方法,一般看面料的原材料有哪些不同,再看它的结构、性能、织造工艺,抓住这几方面,加以区分。

2、抓住面料的特点,注意区分细微的差别,给予正确的判断。

3、留心平时人们的穿着面料,多观察、多体验、多比较。不断积累鉴别知识。

4、多与有经验的长者交流,多听听他们的意见和感受,以弥补自己知识的缺陷。

5、总结或者找到了新的知识后,要多在实践中去检验,应用。看它真的能管用吗?管用,就成功了;不管用,继续努力,再去发现,再去总结。往返多次,必能创新。

中国教育改革之路,还很长很长,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们这一代的教师仅仅是刚刚起步,漫长而艰巨的路程,还有待我们继续开发。我深信,只要全体教师都行动起来,中国教育改革的金光大道,一定会展现在世界的面前,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