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摘 要:为提高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从课程的学习意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序化、教学方法的设计、考核评价方法的优化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商品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ogistics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merchandising curriculum, study significanc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teaching content selection and ordering, design of teaching methods, assessment methods of optimization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merchandising; discuss

随着物流业的蓬勃发展,物流专业人才成为国内紧缺的专业人才之一,很多高校建立了物流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年轻、热门的专业,物流专业的教学中难免存在很多问题。做好物流,充分了解物流的作业对象是重要的基础,而针对物流作业对象的课程设置相对比较薄弱。李志英[1]对75所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调研发现仅约32%开设《商品学》及《货物学》、《货品养护》等同类课程。《商品学》是一门传统而成熟的课程,部分高职院校将其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基础课。但由于《商品学》的研究对象不完全等同于物流的作业对象,物流专业教学中结合专业及区域经济的需要对课程内容作了删减。但受师资、教学条件、区域经济、专业的针对性等多方面的影响,该课程仍存在很多问题[2]和争议[1]。为更好地满足物流专业的培养需求,探讨该课程在教学中的问题并进行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对物流专业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商品学》课程的学习意义

《商品学》研究的内容远远超出物流专业的需要,但其以商品质量为中心,重点研究商品的质量、管理及养护等,能充分满足物流专业能力的培养要求。丰富的《商品学》知识对专业核心课程起重要的支撑作用,并有助于将来的岗位迁移及指导日常生活。

1.1 对后续专业核心课程起重要的支撑作用

商品学揭示商品质量的变化规律,为商品保质保量的流通提供理论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丰富了学生的商品知识,增强了商品品种、质量和养护意识,并培养相关的商品管理及养护方法,为后续课程特别是《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采购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1.2 指导日常生活并有利于职业岗位迁移

市场经济下,各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商品。丰富的商品学基础知识,有利于鉴别商品质量的优劣、科学的选择商品、合理的指导消费、正确使用与养护商品,为适应更广泛的岗位如营销、采购、贸易等打下基础。

2 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2.1 不能紧密联系专业需求,课程内容重点不突出、目标不明确

商品学以自然科学为主,又与经济学、社会学等相互交叉渗透,内容繁杂而广泛。教师单方面强调内容的系统、完整性,没有充分考虑专业的需求、学生的接受能力,课程内容多而广、重点不突出、目标不明确。学生看不到所学内容的实用性,抓不住学习的重点,极大地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

2.2 教学仍以传统的讲授为主

受教学条件、学生的配合程度、教师的经验等多方面的影响,授课内容枯燥乏味,不能充分体现商品学知识的实用性及实践性,教学中很难调动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通常意图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等方式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及课后的进一步复习和掌握,但往往收效甚微,学生只是疲于应付,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3 课程内容的选择及序化

课程内容是教学目标实现的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及在专业教学中作用的有效发挥取决于课程内容的合理选取及序化(见图1)。

3.1 以“必需、实用”为原则

商品品种繁多,《商品学》研究商品整个生命周期的质量及其管理活动,内容以自然科学为主并涉及多门学科。在教学中只有紧密结合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岗位能力要求并结合课时及学生的接受能力,选取学生能学会、将来用得上的知识内容进行学习,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3.2 采用倒推法,根据工作过程进行序化

基于商品流通管理流程,选取紧密联系专业的两个必经环节:采购和储运。分析不同环节的岗位能力需求并依据选择序化课程内容。

4 课程教学内容及方法设计

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强化技能训练的目的,教学设计紧密联系生活,体现模块化、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及理实一体,并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4.1 紧密联系生活及区域经济特色

《商品学》讲授的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中关于物品的一些常识紧密联系。教学中尽可能选择学生既熟悉又感兴趣的商品品种作为学习内容的载体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区域经济特色进行知识拓展。在多次教学中发现,牛奶是学生常用且了解较多的商品。基础理论模块教学设计选用有一定知名度的伊利牛奶作为载体,将理论知识围绕伊利牛奶展开,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生活化,进而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并提高学习兴趣。拓展实训模块给学生充分的空间,结合自己的兴趣、区域经济特色选取商品品种进行深入的学习,为就业打基础。

4.2 模块化、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及理实一体

教学内容共设计2个模块、2个项目、8个任务(如表1所示)。

基础理论模块7个任务:任务1是综合性调研项目,通过此任务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商品的多样性并总结出区域经济下企业经营商品的特点,为拓展实训模块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或就业需要选择商品品种奠定基础,并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商品学》课程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任务2到任务7共6个任务以项目“伊利牛奶的流通管理”为载体,以解决牛奶的采购、储运等流通工作过程中的问题为出发点,为每一环节量身设计典型的可操作性的项目任务,提高学习内容的逻辑性,突出学习内容的实用性,从而调动学生具体学习的积极性。

拓展实训模块1个任务:任务8,是综合拓展实训性任务,是商品分类基础上商品学知识的拓展;商品学内容繁杂,课程教学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求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或就业需要选择商品,并参照项目——收集自己选择的商品相关知识,力争比较全面地了解并学以致用。

4.3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

灵活运用多媒体、实物、调查等多种教学手段及案例法、小组讨论法、任务驱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提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3.1 多媒体、实物、调查等教学手段的运用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商品,我们身边就有丰富的《商品学》教学资源。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实物、调查等多种手段,充分挖掘身边的案例、实物、网络及各类媒体等各种资源,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和理解相对抽象的理论知识并能灵活地运用到生活中去。

4.3.2 案例、小组讨论、任务驱动、角色互换等教学方法的运用

充分利用《商品学》课程紧密联系生活这一优势,通过任务驱动学生分组讨论、自主寻找案例,使学生能利用生活中的实际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并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而对理论进行提炼和总结。通过多种方法的运用,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挑战性和兴趣。

5 考核评价方法的优化

考核评价是教学中关键的一环,好的评价方法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考核评价方法的优化改革一直是各位教师不断探索研究的课题,多主体参与、过程考核、等级制等多种方法在不断探索中被应用到各门课程的考核中。但受课程性质、教学条件,特别是操作的复杂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很难找到可以复制的教学评价方法。《商品学》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理论基础课,在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的同时,要求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在考核评价中坚持“严格的期末闭卷+灵活的平时计分”的方法进行(见图2)。通过闭卷考试驱动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通过学习过程中的灵活计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性,真正做到以评促学。

总之,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课程的改革应紧密结合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区域经济的发展,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方法,充分发挥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和实用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志英.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课程设置和改革现状之针砭[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5):206-208.

[2] 李海东. 高职高专《商品学》课程教学改革[J]. 物流科技,2013(4):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