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构建馆藏资源,传承中医文化

摘要:中医学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双重属性,中国传统文化是其成型与发展的基原。通过合理构建馆藏结构,吸纳古代哲学、宗教、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教育、风俗等文化成分,促进中医文化的传播。

关键词:图书馆;馆藏结构;中医文化

doi: 10.3969/j.issn.2095-5707.2014.04.011

Reasonable Construction of Library Holding Structure and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Zhai Wenmin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nan Shandong 250355, China)

Abstrac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has dual attributes of natural science and the humanities,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the basis of its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Through reasonably constructing library holding structure, absorbing ancient philosophy, religion, science, technology, literature, art, education, customs and other cultural elements, the spread of the culture of TCM can be promoted.

Key words: library; library holding structure; TCM culture

中医学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和发展起来的,是用于预防疾病、诊疗疾病、增进健康的一门传统科学技术,具有自然科学文化的属性。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它的起源和积淀经历漫长岁月,并始终影响着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就中医学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其成型和发展的基原,所以,中医院校图书馆在采购图书时,不能仅把目光局限在中医类图书的单一类目上,而要注重多层次、多角度的选择。

1重视哲学类图书

中医学是中国古代哲学与医学知识相结合的产物,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内涵、表述方式、思维方法及实践活动的内容,无不带有古代哲学思想的印记。作为中医理论体系的气、阴阳五行就是直接从中国古代自然哲学中移植过来的。

“精气”的概念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易传》和《管子》。《管子》汲取了老子有关“道”的涵义,吸收它“其中有精”、“冲气以为和”的基本内核而创立了精气说。在《管子•内业》中将精气定义为“精也者,气之精者也”,并认为“精气”是万物之本根,万物“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中医学理论在精气学说的影响下,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精气理论,即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作者简介:翟文敏,馆员,研究方向:图书文献情报分析。E-mail: zwm8912@163.com

这种人体“气”概念的建立,推动了医学从物质角度考察和分析人体的进程。在中医理论体系奠基著作《内经》中,论及“精”或“精气”句凡二百余处,论及“气”的数以千计,这说明了“精气”在《内经》理论中的重要地位,证明《内经》在创建其中医理论体系时,受到了《管子》精气学说的影响。《内经》是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及养生的医学专著。它在《管子》“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时者,阴阳之大经也”的阴阳思想指导下,提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的生命功能结构说,认为人体的阴阳二气消长运动与自然界阴阳消长运动是一致的。不仅如此,人体五脏功能系统与自然界的四时阴阳消长变化也是相通的。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文化思想的主流,一直被封建统治者奉为治国安民的思想工具。其对医学的渗透也很深入,尤其是在伦理道德方面,很多医家在自己的医学著作中都讨论了医生的行为与道德规范及处理医患关系的准则。如唐代孙思邈《大医精诚》对医生的道德修养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至今仍是从医者必学的医德规范。儒家的忠孝观与仁义济世观,与中医学的社会作用及其性质有一致性,促使大批儒士从事中医的学习和研究,对中医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我国古代养生思想最早起源于道家思想创始人老子的长生思想,道家的炼丹、修术思想在药学、导引等方面也促进了养生学的发展。佛教传入我国后,把印度医学与中国传统医学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的佛医学。

因此,在馆藏架构中要注意加强对易学、诸子百家、佛学、道家论著的学习,从思想上与中医学同步,才能更好地契合中医学的思维,理解中医学朴素的系统论思维,理解中医学的理论。

2社会科学类紧密联系政治与文史

中医除了应用气、阴阳、五行等哲学理论来构建理论体系之外,还借助政治文化概念来说明人的生理、病理现象。如反映脏腑关系的十二官,“心者君主之官,肺者相傅之官,肝者将军之官”等,药物配伍中的君臣佐使,反映病理的子盗母气、木火刑金,反映治疗原则的提壶揭盖法、培土生金法等。

中医学还将治身与治国联系起来。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一书中,专门撰文《医道通治道论》:“治身犹治天下也。天下之乱,有由乎天者,有由乎人者。由乎天者,如夏商水旱之灾是也;由乎人者,如历代季世之变是也。而人之病,有由乎先天者,有由乎后天者。由乎先天者,其人生而虚弱柔脆是也;由乎后天者,六淫之害、七情之感是也。”[1]从病因、病理、治则、治法和治疗中如何掌握攻补兼施的尺度,与儒家礼乐兵刑的治国方略紧密联系,详细论述了治病之法与治国之术的相通之处。

在文学、史料笔记体文献中也经常能看到中医学的身影,如《梦溪笔谈》中的“药议”,《东坡志林》卷三的“技术”,《癸辛杂识》载有三建汤、针灸治疗牙槽风等,《龙川略志》记有“医术论三焦”,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中也载有诸多药方等。

另外,中医的道地药材是集历史、文化、科学、经济诸多属性于一身,从古至今它都是公认的名优地域产品,如宁夏枸杞子、东阿阿胶、广陈皮等,通过道地药材的宣传,进一步强化地理标志的文化内涵,就如同西湖龙井、绍兴老酒、景德镇瓷器一样,深入人心。

采购此类图书除了能让我们了解社会变革,还能在轻松的氛围中了解中医的相关知识,跳出中医的枯燥与难解,增加对中医的兴趣。

3自然科学类揉和杂家

古天文学对宇宙结构、天地关系,以及日月星宿等天体运动位置和运动规律的认知,对中医运气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2],如运星的徐疾、逆顺、凌犯和留守等古代天文学知识,在《内经》运气气化学说中就有体现[3]。

中国古代的金丹术作为化学的原始形态,通过实验帮助人们认识了许多物质和化学反应,掌握了一些实验技巧,虽然金丹术的结局是失败的,但是其中有用的知识、方法和世界各地的炼金术所积累的知识一样,都融入到近代化学的发展洪流中。

其他如农业科学与药物栽培也是密不可分的,中医学的“药食同源”与动植物学亦息息相关。

4小结

中医学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融合的典范。正如唐代孙思邈所说:“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二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在馆藏图书的结构中,这些相关的图书是必不可少的。公共图书馆与非医学院校图书馆在宣传中医药时重点可以放在中医哲学与中医科普方面的传播,使大众了解中医思想的形成源流;而中医院校图书馆则需要全方位、多层次考虑,不仅是要从医学角度,而且还要汲取古代哲学、宗教、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教育、风俗等文化成分的营养,给读者提供丰富的第二课堂资料,以促进中医文化的传播。

参考文献

[1]徐大椿.医学源流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55.

[2]孙理军.从古天文学探讨中医运气学的发生[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31(6):1-3.

[3]吴新明.中医理论的天文学基础[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12):938-940.

(收稿日期:2014-03-19,编辑:张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