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的形成历史与差异分析

摘 要:中医、西医都是人类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文明产物,有着悠久的历史,两者一直交相发展。近代以来,西方国家的医学大规模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的中医存在着较大差异,进而影响了人们对中西医的不同态度和认识。本文面对中西医的差异,从历史源头进行分析,解析了中西医的形成历史,分析了产生差异的原因,从根源上认识差异、理解差异,以期促进医疗水平的发展,除人类之病痛,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

关键词:中医;西医;形成历史;差异

一、中医的形成历史

生活实践对于中医理论来讲极其重要。我们的祖先在尝试食物的过程中,发现某些食物能减轻或消除某些病痛,产生了中药的原始雏形;在烘火取暖的时候,把烧热的石块或沙土对身体作局部取暖可减轻某些病痛,通过发展和优化,形成了热熨法和灸法;在长期生产劳作中,发现人体某一部位受到刺伤后另一部位的病痛可以得到减轻,从而创造了运用骨针治疗的方法,逐渐演化为针刺疗法,演化产生经络学说。在这个漫长的岁月里,无数医家“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公元三世纪,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广泛采集有效药方,并结合自己的丰富经验,著成《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与治疗原则,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中医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作出了巨大贡献,为国人的生命健康提供了基本保障,并赢得了民众的信赖。

二、西方医学的形成及在我国的传播

與东方相似,在旧石器时代,西方的生产力同样十分低下,“人们祈求超自然的力量,在对付疾病方面,西方诸民族也不是完全依赖巫术,他们懂得了利用夹板来进行断肢再续,懂得使用止血带,懂得敷用药膏和绑系绷带,懂得将放血作为一种疗法,还懂得灌肠疗法”。19世纪初,西方传教士开始把西方医学的最新成果传入中国,对于改善我国人民的医疗状况起到了积极作用。近代以来,西方医学以其拯救生命、维护健康的宗旨和先进的科学理论与治疗技术,逐渐赢得了中国社会各界的认可与接受,西方近代医学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也产生了中西医学地位的长期争论。

民国时期,以西方医疗卫生体制为范本被政府确定重新构建国家医疗卫生制度,中医不再列入国家医学教育内容。1915年,中华医学会建立,该会所有组成人员都有西医背景,西方医学科学在中国现代医学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基本确立。

管窥西方医学在我国的传播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尽管在这其中有波折,但也被我国人民接受,也逐渐取代了中医的主体地位。西医对于推进中国科技的现代化,维护我国民众人民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也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医学的快速发展。

三、影响中西医差异的原因分析

长久以来,中医以求善为导向,强调整体论,善于审证求因,知常达变,医理往往言简意赅,在实践中剔除了病例的细节和个性,保留了主体和共性,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中医理论的解释范围,也导致不同医生有不同的理解,治疗方法存在差异。

西医以原子论来研究人的整体性,认识疾病以解剖为基础,注重结构性病变。在西方医学的研究上,公元前5世纪西医就开始了解剖研究。文艺复兴时期,教会尚未解禁人体解剖时,达·芬奇就解剖了约30具人体,对人体的骨骼、肌肉、内脏、血管等进行了仔细的绘制,文艺复兴运动使西医逐步走出了黑暗的中世纪,西医在求真理论指引下,要求清楚地了解人体的内部结构,借助科学手段,直接吸收了科技进步产生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形成了西医学特有的科技内涵。尤其是科学精神和试验方法的确立使西方医学踏上了腾飞的翅膀,一系列西医学家的研究,以及显微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细胞学、细胞遗传学、细菌学、基因学等研究不断深入,西医取得了长足进步,奠定了现代医学的主要地位。

相比西医的发展,中医学的发展则更多地表现在传承经典,《内经》《伤寒》之后已无真正的中医经典,阴阳五行理论构成了中医的基础体系,后期的各种学说、理论多是以“经注、考证、类编、心悟、荟萃”等来阐发医术观点,《内经》《伤寒》两大医学经典,几千年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形成了中医发展史上的典型特征,也与西方医学的发展形成了鲜明区别。在当代医学研究和临床治疗方面,中医仍然有着极强的生命力。

四、结论

纵观中西医的历史和差异,了解到中医学和西医学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要在具体的中西医理论和实践中为两者的价值选择和思维取向谋求平衡点,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是我国医学发展的目标。但由于中西医的世界论和方法论有着根本不同,中西医结合之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杨媛,杨树德.中西医结合医学将成为我国主流医学[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37(4):490-491.

[2]杨云松.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概况及未来思考[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37(1):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