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医德教育与解剖学实践教学相结合研究

【摘 要】 在人体解剖学专科教学融入医德教育的主要思路:一是通过绪论课教学,唤起大学生献身医学的热情;二是联系人体解剖学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三是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自我修养;四是用榜样作用促进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关键词】 医德教育;医学生;人体解剖学;融入

目前,医德医风滑坡现象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搞好医德教育势在必行。医学生处在从中学时代迈向医学殿堂的初级阶段,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是整个医学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应该十分注重寓医德教育于专业知识教学中。笔者作为解剖学学科教师和学生管理者,积极研究和探索使医德教育和解剖学实践教学相结合,将医德教育的阶段性和目标性统一起来并贯穿于医学生的基础学习期和临床学习期,引导医学生在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培养自己良好的医德医风,学习正确对待医患关系,使他们成为一名医德高尚的医务工作者。

一、通过绪论课教学,唤起大学生献身医学的热情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解剖学绪论是医学生所接受医学知识的第一课,教师通过对本学科的研究对象、内容及与后继课程联系的分析,使学生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及医学的重要性;通过对本学科发展简史的介绍,使学生懂得现代科学知识的来之不易以及我国医务工作者对医学的巨大贡献,增强其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同时,为增加对解剖学知识的感性认识,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标本陈列室、消除学生对尸体标本的恐惧,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唤起学生献身医学的热情。通过第一堂课就要让学生明白:医务工作者的医德是极为重要的,可以说首先是医德,其次才是医术。医务工作者的培养首先是从人体解剖学开始的,对于那些捐赠的遗体,一定要充分尊重并予以致敬。在解剖操作之前,老师和学生都要对着尸体默哀致敬3分钟,以表示对那些献身医学事业的逝者的感激之情。

同时,也要学生了解:医学事业要发展,目前最大的困难就是急缺医学遗体,不仅医学院教学急缺,医疗研究更需要。在临床医疗工作中,尸体病理解剖对医学工作者极为重要,可使其更好地认识某种疾病,让他们对原有的治疗方案进行重新认识,不断改进治疗方法,积累治疗经验。在发达国家,尸体解剖几近常规,但在我国由于志愿者很少,举步维艰。我们一开始就对学生进行遗体捐献方面的教育,不仅要告诉他们尊重遗体,将亡者当作自己的亲人看待,还要鼓励他们建立遗体捐献的意识。发动每一个医学生,向社会发出无偿捐赠遗体用于医学事业的倡议。

二、联系人体解剖学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

大学生入学年龄多在18、19岁,正是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每一个学生在心理上都有积极向上的良好愿望,尤其是90后的青年人接受新事物快,教师要有计划地帮助和引导他们分析错误观念,解除思想困惑,提高鉴别是非的能力,增强对各种“病毒”的免疫力,达到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的统一。

教学过程实际上是教师再创造的过程。教师在备课、讲课时,首先要善于加工处理好教材,其次要善于挖掘教材固有的思想性,寓医德教育于教学之中。从现代人与原始人形态的结构比较,从人体某些器官的退化及返祖现象的出现(譬如解剖学专家就预言,上万年后,人类小腿中的腓骨会退化、小脚趾也会退化消失,到那时我们的后代小腿上只有一块胫骨、四个足趾。)使学生认识到人的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从而使学生用进化发展的观点看待医学问题;从人体各个器官形态上的不同到功能的改变来理解形态与功能相联系的观点;通过大量的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为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在联系解剖学内容进行思想教育时,要始终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青春期性困惑,在讲解男女性生殖系统时,适当增加性教育内容,使医学生获得与年龄增长相一致的有关性生理、心理和感情上的应有知识。正确引导青春意识,提供少男少女坦然、直率的正常交往机会,发展同学之间正常的友谊,促使他们形成抗拒性诱惑和妥善处理两性交往等问题的能力,防止早恋和性罪错;对女孩还要加强自身保护的教育。一系列的教育使大学生理解自身生理变化,了解青春期性变化及其特征,解除性困惑,学会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

三、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自我修养

大学教育应当使受教育者获得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满足,提高自我修养的能力。学生入学以后随着知识面的不断扩大,认识事物的能力逐渐提高,自主意识有了迅速发展。自主意识是学生自治的心理基础,它在高尚品德形成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人体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教学中,笔者尝试通过下列方式提高学生自我修养。

1、采用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根据不同的章节内容,采用不同的启发教学方式。如运动系统教学用直观启发式,活体演示,重要的骨性、肌性标志让每位学生在自己身上看到、摸到。在课堂上,让学生跟随老师的思路真正动起来,教学过程形象、直观,生动、有趣,可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神经系统既是教学中的重点,亦是难点,采用分解启发式授课,即把所授内容分解成学生已知的、半知的和未知的三部分。对已知的内容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半知的内容在教师的启发下由学生得出结论;对未知的内容由教师深入浅出地讲解清楚。这样教学的结果减少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变未知为已知,增加了学习的信心。

2、授课同时进行学法指导

古人云:“受人以鱼,仅供一餐;教人以渔,终身受用。”如此看来,掌握求知的能力比掌握现成的知识更加重要。大专教学与中学有很大的不同,教学方式的改变给学生带来很多不适应,因此教师授课的同时要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记忆方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开课之处就把本学期的教学进度表发给学生,以便学生做出详尽的学习计划,同时给出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编写的章节内容自测题,让学生课前预习有目的,听课有重点,复习有依据,以提高其自学能力。

3、指导学生上好实验课,培养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人体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的实验课教学中,除了让学生观察实验标本、切片、模型、挂图外,还要求学生必须亲自动手操作。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将尸体当作活体来应用,培养学生形成一丝不苟、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为将来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教育学生热爱医学事业,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上进心。

四、用榜样作用促进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榜样教育是教师根据教学的目的、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相应的榜样,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学习榜样的行为习惯与思想品德的过程与想法。榜样作用的心理基础是模仿,根据学生模仿性强的心理特点,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树立榜样,产生“模仿效应”。

1、教师的榜样作用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职责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最直接的榜样。学生具有可塑性和向师性的特点,教师的言论行为和为人处世的态度,会对学生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就是为人师表”。教师要为人师表,就必须有无私奉献的师魂、诚实正直的师德、全面发展的师观、严谨求实的师风、教书育人的能力,以此来影响和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风范。教师的思想品德、道德情操无不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举止端庄,作风正派,使自己事事处处成为学生的表率,以自己的品德言行给学生做出示范,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

2、学生的榜样作用

榜样的特点在于形象性和易模仿性,每个学生身上都潜藏着一些智慧的才能有待开发。一个好的教师,要善于发掘学生身上星星点点的先进思想和行为,帮助他们放大、升华,让他们运用自己的或自己队伍中成员的例子来教育、提高自己。一个班里总有几个学习优秀、品德良好的学生,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评比发现优秀学生的优秀品质,树立起优秀学生在学生群体中的威信,进而自觉地去学习、模仿。因为学生榜样与学生身心特点相同或相近,具有认可性、亲近性、可学性及鼓舞性,因而倍受学生喜爱,这样就产生了榜样教育的正面效应,促进了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总之,作为医学院校在重视学生专业和业务技能培养的同时,加强医学道德教育,提高学生整体道德水平和职业素质,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增强实行人道主义的神圣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将对其以后从事医疗工作以及医学事业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医学教育实践中笔者地的这些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今后还将继续扎实有效地进行医德教育,为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培养合格的人才[3]。

【参考文献】

[1] 周 鸣.寓医德教育于临床教学之中[J].南京医科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4.

[2] 宋烈侠,杨承运.谈精品课程建设与评估[J].医学教育探索,2004,03.

[3] 正 莉,陈爱兰,吴力群.将医德教育融入中医儿科学教学中[J].南方医学教育,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