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及培养模式研究

摘 要:“医学生人文素养”是医学生在医学实践中,体现在对患者的价值,即对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患者的权利和需求、患者人格和尊严的关心和关注,体现医学生个体的素养和品格。当今的医学教育却在强化“知识教育、专业教育”中不知不觉弱化了培育“人文素养”教育的责任。而医学教育不同于其他专业,服务的对象是“人”,而且多半是需要扶助、关爱的病人。弱化了医学教育中的“人文素养”环节,使医学生很注重专业的学习,忽略了对“病人”的人文关怀,导致护患关系恶化,也使医学护理工作偏离了关怀照顾的职业内涵。本文通过对190名医疗和护理专业的学生发放“医学生人文素养调查问卷”调查,分析总结医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通过对国内外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认知,提出了21世纪医学院校对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新模式。

关键词:医学生 人文素养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4(b)-0028-01

21世纪是信息化、知识化、民主化、全球化时代,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发生着根本的改变。“以人为本”,人的价值得到充分认可,个人素质显得尤为重要。人文教育也越来越受到教育的重视。医学生作为“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痛苦”的使者,人文知识和人文素养综合品质的人文教育在医学生的知识建构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教育部和卫生部在2001年联合发布的“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再次强调了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 医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及问题

1.1 人文与人文素养及其他

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健康的部分。素养,指一个人的涵养,表现在一个人的行为道德上。“人文素养”即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的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内在品质[1]。“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是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教育”是通过对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法学、文学等这些方面知识的传授和环境熏陶,将人类这些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人的人格、气质、修养,并使之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的过程。

1.2 医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及问题

(1)问卷调查。笔者对所在医学院190名医疗和护理专业的学生进行调查,从6个方面、用24个问题了解医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发放“医学生人文素养调查问卷”190份,回收答卷19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100%。

(2)问卷调查结论。人文知识缺乏;心理问题突出;社会责任感缺乏;法律意识淡漠;业余学习生活单调;创新意识缺乏。

2 医学生人文素养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1)医学教育观念陈旧,对人文科学在医学教育中的作用缺乏前瞻性调控,导致医学教育整体构建中对人文教育的实施不利。

教育的根本是对“人”的教育,医学教育则应培养医学生的专业态度及价值观。但当今的医学教育却在强化“知识教育、专业教育”中不知不觉弱化了培育“人文素养”教育的责任[2]。

(2)人文课程开设数目较少。在课程设置中,人文、社会科学课程门类偏少、学时比重偏低,致使学生缺少对医学本质的理解和生命意义的深刻体验。

(3)专业教师教学环节中忽视人文环境建设、人文素养教育的方法简单、欠生动。在教学管理中对教学评价历来重专业知识的讲授、轻视情感领域、精神运动领域目标的评价;使专业教师忽略人文素质的修养,人文素养教育能力偏低。对学生的说教多、关爱少;打击多、鼓励少;板脸多、笑脸少,对医学生的行为塑造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4)学校的人文环境建设亟待提高。环境是所有影响个体生长和发展因素的总和。个体和环境之间不断发生相互作用,良好的环境促进个体向健康方向发展。

(5)医学生对人文素养的学习教育认识不足。由于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影响,医学毕业生中重医疗、轻护理;重专业素质、轻人文素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比较突出。

3 国内外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教育的比较

在医学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医学生,是世界各国高等医学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受到发达国家日益重视。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在医学院校增开人文教育课程,主要有哲学、政治经济学、心理学、伦理学、护理礼仪、人际交流与沟通等。人文学科上课所占的课时:美、德为20%~25%;英、法、日为10%~15%;我国仅为8%。

4 构建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新模式

4.1 营造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氛围

(1)建设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学生学习、生活、休息、活动,校园功能区划分明确,各区各具特点,教育学生清洁环境,爱护环境。

(2)有计划的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以学生社团为主体,结合学生兴趣爱好和专业特点,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开阔眼界,提升自信。

(3)提倡、指导、要求医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对医学生的人格养成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校园网应发挥主导作用。

4.2 教学活动中要加强对人文素养的教育

(1)医学课程中要科学设置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增加人文课程科目的学时,将考试课和考察课相结合,提高学生重视程度。目前,除医学院校中已开设的人文学科课程,可以增加医学生的人文学科选修课目。

(2)教学管理活动中要加强对教师人文素养教育能力的考核力度,提高教师的重视程度。从言谈举止到待人接物;从课堂教学到个人仪表,全面提升教师人格魅力,影响到学生人生理想、价值取向、人格追求、精神境界。

(3)适当选择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法。采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第二课堂”等教学方法,让学生用自己的情感去体验教学、参与教学,激发起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对事物的创造力、对结果的评判性思维。

4.3 利用课间见习、临床实习的时间拓展对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

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临床见习和实习使医学生有机会与病人、教师及其他人员交流沟通,开拓他们的视野,增加他们在社会学习中展示自己的机会。学校要从培育护生人文素养的目标着手制定见习、实习目标包括知识、技能、医德医风、时间、纪律、人际关系等目标要求并考核。

4.4 提高临床师资人文修养意识

临床带教教师对医学生的人文修养培养会有很大的影响。带教教师对患者的人文关怀的程度和对护生实施的人文关怀,直接影响到医学生对人文关怀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熊碧君,冯建琼,史艳玲.护理人员人文素质临床培养初探[J].西南军医,2008,3(10):2.

[2] 杨小丽,刘晓村.重塑医学人文精神[J].医学教育初探,5(11):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