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西医融合健康管理学科及服务体系

摘要:医学研究和服务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型,现代医学健康管理学和中医治未病学蓬勃发展,构建协同创新的中西医融合健康管理学科及服务体系已成必然和可能。中西医融合健康管理学是中西医融合医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其目标是实现健者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使人心身整体健康,而不仅是得病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具体方法是建立中西医融合健康档案,进行中西医融合健康体检、风险评估、健康教育、健康干预、效果评估、持续维护,制定中西医融合健康国策。

关键词:健康管理;治未病;中西医融合;预防医学;慢性病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6.02.002

中图分类号:R2-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6)02-0005-04

Construction of Health Management Discipline and Service System Based on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YUAN Shang-hua (Preventive Treatment Department of Dongfang Hospit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78, China)

Abstract: Medical research and service have transformed from the disease-oriented to the health-oriented.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medical health management and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constructing cooperative and innovative health management discipline and service system by integrating TCM and Western medicine (WM) has become inevitable and possible. Integrated TCM and WM health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area of integrated TCM and WM. The goal is to achieve the no sick, less sick and late sick for healthy people, keep healthy on both physical and mental, not only the early detection, early diagnosis and early treatment after getting sick. The specific method is to create the wellness profile of integrated TCM and WM, conduct health examination, risk evaluation, health education, health intervention, effect assessment and ongoing maintenance, and develop national health policy based on integrated TCM and WM.

Key works: health management; preventive treatment;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preventive medicine; chronic disease

目前,我国疾病谱已从急性传染性疾病为主,过渡为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以及心理、社会和环境导致的慢性病为主,医学重心从治疗向预防前移,预防医学蓬勃发展。据《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卫疾控发〔2012〕34号),我国慢性病发病人数快速上升,有确诊患者2.6亿人,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已占我国总死亡人数的85%,导致的疾病负担已占总疾病负担的70%,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现代医学健康管理学和中医治未病学几乎同时受到国家决策领域、医学科学领域乃至普通民众的高度关注,无不企望在该领域找到现代医学与中医学,以及国家决策和普通民众共同参与的、高度融合的、有效的慢性病预防医学体系。这表明,构建协同创新的中西医融合健康管理学科及服务体系已成必然和可能。

1 中西医融合健康管理学的提出

医学界逐渐形成这样一个共识,从科学一元论哲学思维考虑,医学研究对象只有一个,从长远趋势看,中西医必将彻底融为一体[1]。多学科交叉基础上的中西医融合将在21世纪得到很大发展。中西医目前的差异是研究同一对象但在不同层次上的差异。在中西医结合医学阶段,中医和西医是各自独立的医学体系;中西医融合医学阶段,将形成新的医学体系,这个医学体系有“新医学”[2]、“中华医学”[3]、“创新医药学”[4]、“整体医学”[5]、“系统医学”[6]、“健康医学”[7]等不同称谓,他们必然是高于中医也高于西医的更高层次的医学,集中西医优点之大成的新医学体系。中西医融合是由中西医两个医学体系结合开始,各自其中精华的、科学的、可契合的内核融为一体,形成更高层级的融合的新医学体系。中西医融合从每个很小的领域结合融合,积少成多,进而产生一个个中西医融合的医学领域,再进而扩展到更广的整体的医学领域,从量变到质变,形成更高层级的中西医融合医学。中西医融合是艰苦求索的过程,需要医学工作者几代人的付出,而最终将是自然而然的过程。现代医学在有意无意地借鉴吸收了中医的理念,其主流已充分认识到西医的局限性,如看病不看人、分科过细、心身分离、过度依赖检验和药物、重治疗轻预防,以及对恶性肿瘤、心脑血管性等慢性病井喷式发病控制乏策等,也认识到中医的科学性,如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因人而异等,新提出且发展迅速的整合医学、替代医学、心身医学、功能医学、营养医学、行为医学、生活方式医学、环境医学、生态医学、社会医学、预测医学,自然医学、音乐医学、运动医学、健康医学及医学模式的转变等都能从中医“天人合一”“形神一体”的整体医学观念中找到依据。现代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发展为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医学研究和服务由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型,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越来越重视初始的、全面的、内在与外在的病因,医学评价领域越来越关注生活质量和生存期等结局指标,而不是过度关注中间指标。医学的发展方向尤其重要,如果继续以疾病为中心,不能解决发病人群的爆发之势,就必须修正方向。中医学虽然古老朴素,但以健康为中心,提倡“上医治未病”,也应该是医学的基础和未来。中西医融合要力戒以一种医学统一另一种医学、某一种医学先进于另一种医学、两种医学全部融合的错误思维干扰,应从实践的有效性、可行性、经济性和科学性评价,应从最广大人群及每个人的整个生命周期的整体健康受益效果来评价,不能从单一病种、局部阶段、部分人群来评价。总之,中西医融合必须处理好局部与整体、静态与动态、机械与有机、生理与心理、个体与社会、社会和自然的关系。

2 构建中西医融合健康管理学科及服务体系的意义

中西医融合健康管理学是中西医融合医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如果说疾病医学是研究医治疾病,而健康医学是研究保持维护促进人的健康,是人类应该追求的目标,即让健者(相对于已病人群患者而言,指追求健康接受健康管理的未病人群)外而天、地、人和谐,内而精、气、神饱满,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心身整体健康,而不仅仅是得了病再去治疗,满足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健康管理作保障。中西医各自最科学、最精华、最容易融合的部分,首先可能也应该表现在健康医学,而非疾病医学。由于中医学的整体观与现代医学的还原论是指导两个医学体系的核心理念,在以疾病为中心的医学模式下很难将两者统一融合起来,但在以健康为中心的医学模式下,即回到各自医学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也就是在中医治未病领域和西医预防医学领域,两者目标统一,又各自优势明显、优势互补,都需要从整体宏观层面考虑和解决问题,如生理功能、心理、社会适应性,不像研究疾病一样过于关注细枝末节的实证验证等,如分子、基因、细胞、组织、器官,以及病毒、细菌、营养成分、致病因子等,应该而且必须把中医治未病与现代健康管理学完美地融合起来,率先形成比较成熟的中西医融合健康管理学科及服务体系。整体预防是两者共同的指导思想,较西医其他任何领域更重视整体性。赵氏等[8]认为,中医治未病与现代医学健康管理在预防思想上和操作层面上都具有相融性。牛氏等[9]提出,在建立疾病风险评估模型过程中,可以把现代医学中疾病的危险因素与传统医学的病因病机结合起来,以拓宽疾病风险评估模型的研究领域。李氏等[10]通过将心理学、中医学与临床医学有效整合,建立“三位一体”健康体检与健康管理创新服务体系。总之,学术界无论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在构建中西医融合健康管理学领域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在中西医融合预防医学的影响下,势必也要渗透影响到疾病医学领域。同样,在这一领域,仍是其中有优势的一部分率先形成中西医融合疾病医学。常人无论多么健康,总会在某个时期产生疾病,因此,预防医学和疾病医学不可分割,防治一体,相互促进,两者共同形成中西医融合健康医学。广而言之,中西医融合也就意味着东西方哲学、文化、科学和人才的融合,成为中医走向世界,实现人人共享健康之“天下大同”的一把金钥匙。

3 中西医融合健康管理学科和服务体系

治未病是中医药学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准则。中医治未病理论认为,疾病的形成是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由人体内外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是通过自我养生和医助干预可预防的,包含未病先防、欲病救萌、已病防变、瘥后防复,贯穿在疾病发生发展的各环节,其重点是未病先防,防治损害健康的所有疾病,因此必须通过综合手段持续干预,整体预防。中医治未病与西医零级预防和三级预防一脉相承。健康管理是指对个人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健康管理是以个人和人群的健康为中心,借助医学、管理学和信息技术,通过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来实现的。以人为本,以天人合一、形神一体的整体观念和治未病理论为指导,以健康管理为构架为平台,以中西医健康养生保健指导为主要手段,健者为主体,自我饮食、运动、情志及起居养生为基础,医助为辅,给予药物和非药物干预相结合,从而构建中西医融合的健康管理学科及服务体系。

3.1 中西医融合健康体检

中医体检包括中医体质辨识、经络辨识、证候辨识等,西医体检包括健康风险筛查、物理化学检查和心理学检测。中西医融合健康体检既重视客观指标,又重视主观感受,更能全面反映健者的健康状态和潜在的健康风险隐患,以及发现早期疾病,有效地将中西医体检早期预防疾病和发现疾病的优势对接融合。

3.2 中西医融合健康风险评估

西医根据性别、年龄、家族史、既往史、饮食运动习惯、烟酒史、婚育史、体质指数、理化检查等,确定心脑血管疾病中高危人群、糖尿病中高危人群、恶性肿瘤中高危人群等。中医则根据体质平和与偏颇、经络通畅与否,以及证候反映的病位、病性、归经等,从中医独有的识别体系进行健康风险评估。中西医融合健康风险评估对提早干预时机、丰富干预手段及早期预防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3.3 中西医融合健康教育

养生保健层面是中西医融合健康管理的最重要一环,进行中西医融合健康教育是发挥健者为主体的关键。首先要进行健康理念的教育,提高健者健康素养,如“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药物是运动”“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心补”等,这些理念将医学与个人融合在一起,贯穿始终。其次是养生保健方法,对健者必须引领指导,在健康体检和健康风险评估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西医健康四大基石是平衡饮食、心态平和、适度运动和戒烟限酒,中医健康四大基石是饮食、运动、情志及起居。在饮食方面,西医讲求食物营养成分,有“膳食宝塔”作指南;中医讲求食物寒热温凉及酸苦甘辛咸四气五味,有“五谷为养、五菜为充、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作指导。两者都主张丰富多样均衡,做到“食饮有节”。在情志方面,西医通过抑郁焦虑等检测量表评估,进行心理健康促进教育;中医有喜怒思悲恐五志隶属五脏,通过情志调节调和五脏,又通过调节五脏调节情志,力求形与神俱,精神内守。在运动方面,西医通过力量、耐力、柔韧、脑力等有氧和无氧综合运动提高体质;中医通过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调形调息调神并举。在起居方面,西医讲求生物钟,注意卫生,避免感染病菌病毒;中医讲求要符合四时昼夜阴阳变化规律,定时睡眠、大小便,适寒暑、不妄作劳,强调谨防外邪。

3.4 中西医融合健康干预

西医早期筛查健康风险,针对健康风险进行综合干预,通过干预生活和行为方式预防疾病,对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中医通过调理体质和疏通经络两大路径进行干预。中医药食同源,可选择毒性小的中药做成药茶、膏方、药膳等药物内服或做成膏药外敷调理体质,非药物疏通经络方法包括针法、灸法、推拿、火罐、放血、刮痧、砭石及熏蒸等。只要无明显不良反应,都可由健者体验选择。

3.5 中西医融合效果评估

要正确进行效果评估,必须把健者自我感觉和客观指标结合起来。要把体质指数、吸烟指数、肺活量、力量、耐力及柔韧度等体能检测作为主要内容进行评价,尤其要重视每个人自我的前后比较。把中医体质检测、心理检测等多种量表的减分率作为评价效果方法。把经络检测作为评价健康状况和干预效果的评价方法。

3.6 中西医融合持续维护

将以上内容建立中西医融合健康档案,推荐每年至少做1次体检,定期接受健康教育,根据季节节气变化进行体质调理和经络疏通。要做到以“健者为主体、医者为辅助”的两者融合,以及四时序贯,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

3.7 制定中西医融合健康国策

人类健康离不开自然和社会环境,环境恶劣对人的健康损害不是健者个体或医者能预防的。因此,国家决策部门要把维护国民健康作为主导思想,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把经济发展、法制建设、健康保险、生态环保及人才培养等统筹规划设计。各级政府应像重视经济发展一样重视健康,从大健康、大医学的高度出发,推动科学决策,促进社会增长方式转变。同时促进中西医融合的健康服务业,也有利于进行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国民经济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 鲁法庭,张学娅,杨梅,等.试论现代自然科学背景下的中西医理论的结合与融合[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8,31(5):53-56.

[2] 贾运滨,魏江磊.中西医结合之思考[J].时珍国医国药,2011,22(2):479-481.

[3] 梁志平.浅议时代需要中西医药融合的中华医学[J].中国中医药现代 远程教育,2011,9(23):85.

[4] 苏式兵.关于培育“创新医药学”的思考[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21(4):3-6.

[5] 吕爱平,刘孟宇,张弛,等.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30年回顾[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11):1445-1458.

[6] 周奎龙,何叶博,王志恒.系统医学是中西医结合的新途径[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5):938-940.

[7] 孙心怡.中西医健康医学特点比较[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2, 9(1):86-88.

[8] 赵志芳,郭清.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管理的相融性研究进展[J].浙江中医杂志,2013,48(5):386-387.

[9] 牛潞芳,谢雁鸣,王永炎,等.中医“治未病”理论对建立慢病风险评估模型的指导作用[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12):2976-2978.

[10] 李永奇,曾强,武留信,等.健康管理中心3D整合医学体系与三位一体健康管理策略初探[C]//中华医学会.第八届中国健康服务业大会暨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健康管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北京,2014:139.

(收稿日期:2015-03-17)

(修回日期:2015-07-22;编辑:梅智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