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穷二白到三大电信巨头

60年,电信业从无到有,从低端到高端,从单一到繁荣。无论是不断传承的中国电信,还是打破垄断的中国联通,或者是后来居上的中国移动,都功不可没

数字最具说服力。

解放初期,我国只有2.6万处邮电局所,长途电路仅2800路,电话交换机总容量31.2万门,中国电话的普及率为0.05%,电话用户26万,人均函件量为1.1件。日常书信往来,急事电报通知,是当时的主要通信手段。

今日,我国移动通信已步入3G时代。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9年上半年,全国电话用户总数达102512.3万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达69519.9万户。移动通信,已经渗透到城市和乡村的各个角落,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穷二白:从零起步

从“红色记忆”的电影中,我们看到了鸡毛信;听到了永不消逝电波的“嘀嘀”声;也牢牢记住了王成大喊“向我开炮”时肩扛的无线电步话机。这就是解放前中国通信的状态,没有经历过的人怎么也体会不到,解放初期百废待兴、从零开始的艰难。

解放初期,中国面对的是破旧不堪的通信设施。1949年11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邮电部,下设电信总局。当时的邮电部在北京迅速建立了大型无线电收发信台,无线电成为新中国与莫斯科、布拉格、伦敦、巴黎等国际城市交往的重要渠道。

关于早期中国的通信设备,邮电部部长吴基传回忆说,最早的时候都是机械的人工电话,电影《列宁在1918》中攻打冬宫的场景就是供电交换机,这些老古董现在只能到博物馆去看了。当时的机械交换机是选组机和用户机,每增加一个号就得增加一层选组机架,一个机架好几百公斤。当时北京只有4位电话号码,需要的机房面积就相当大。而那时候的传输是明线,开始时候一个电杆两根线,能够传12路电话,架设和维修都非常艰难。

20世纪50年代末,国际国内通信容量持续增长,长途线路严重不足。我国第一套大容量微波通信全套设备的诞生,填补了中国通信技术空白。在微波新技术全面突破的基础上,我国迅速建设了一万公里微波电路,经过全系统的精密调整测试,解决了复杂的长距离联网技术,同时开放了电话、电报和传真等通信业务。

银川市电信局退休老职工闫茂菊出生于1944年,1958年小学毕业参加工作,成为新中国通信历史上第一位女线务员。她和上杆下井的同事们、同行们一起,将新中国残缺不全的通信设施一点点连成片,汇成网。她告诉记者,当时的机房,设备非常庞大,常常是搬着梯子上上下下。

“文革”十年,通信业发展几乎停滞。1978年,全国电话普及率仅为0.38%,占世界人口1/5的中国,拥有的电话机总数还不足世界话机总数的1%。大部分县城、农村仍在使用“摇把子”,长途传输主要靠明线和模拟微波。即使北京每天也有20%的长途电话打不通,15%要在1小时后才能接通。

1949年建国到1978年属于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电信业从“一穷二白”的状态开始发展。这期间,国家对邮电业的全部投资仅60亿元人民币。其最大特点是“通信属于党政军专用工具”,必须是相当级别的国家干部才能在家中安装电话。这期间,国家也对通信进行了一些大通路建设,如模拟微波、小同轴电缆,但总体通信是紧缺的,老百姓通信必须到电信营业处,公用电话也非常少,以至于在改革开放初期,通信成了限制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

改革之门:从困难到繁荣

冯小刚贺岁电影《手机》的开篇,描述了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的通信状况。一个长途电话要排队打,经过多方辗转,才传达到对方那里。那时候,父母、亲朋、恋人的辞别留言是“一定要写信来”;而经过通讯业艰苦卓绝的改革发展,到了90年代,“一定要打电话回来”成为标准的临别嘱托。

公认的电信业改革开放出发点,是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一句指示:“先把交通、通信搞起来,这是经济发展的起点。”而在一段时间客观条件的积累之后,电信业真正张开翅膀起飞,则始于1984年。

1984年10月,国务院对加快发展邮电工作专门做出了六条重要指示:1.合理规划、分清缓急、因地制宜;2.2000年翻三番;3.采取“多予少取、积极扶持”的特殊政策;4.改革资费;5.邮电部直管;6.人才建设。

两个月之后,中央书记处又就邮电工作做出了新的六条指示,通过对电信行业在财政、税收、外汇、信贷等方面的一系列优惠措施,显著提升了电信企业的积累和投资能力。

就在这个期间,我国引进了程控交换机。吴基传回忆说,80年代,为了解决电话难的问题要引进程控交换机。当时老部长们到国外考察想引进最先进的,但西方有些国家不可能把先进的东西给我们,说你买设备可以,买技术免谈。考虑到中国这么大国家,全从外面买现成产品负担不起,就希望引进生产线。但是我们想要的人家不给,有些想给的受到当时国际环境的制约也给不了,最后找到了比利时。比利时政府不是“巴统”成员,也正好接收了美国ITT公司的全部技术。比利时说如果我们要,他们就给,只不过当时还在实验室,得承担风险。最后在中国和比利时两国政府的支持下引进了生产线,同时也引进了程控交换机。

同期,中国邮电部门还跟日本的富士通接触,希望引进国际上标准开放的制式F150,经过争论商讨,福建在80年代初引进了最先进的十万过程控制,而且程控交换机也跳过了空间分割阶段,直接用了现在的SPC制式。

就这样,在通信改革的第一个十年中,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老一辈通信人摸着石头过河,为改变行业面貌而探索奋斗。

到了1988年,国务院确立了加快通信发展的方针:“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层负责、联合建设。”

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电信竞争中,90年代初放开无线寻呼及部分增值电信业务,1994年成立联通公司开始基础电信竞争,1998年邮电分营、政企分开……电信市场从独家经营到引入竞争、破除垄断,管理体制从政企合一到政企分开、加强监管。电信企业在“改革中发展、发展中改革”,取得飞跃式发展。

这一时期,电信业改革也开始备受国内外关注。电信改革所引起的讨论,其广度、深度和经久不衰,构成经济社会生活中独特的“电信现象”。

移动天下:从奢侈品到人手一机

90年代电影中,大款的必需装备是一款“砖机”,不管是放在黑色公文包里,还是别在裤腰,抑或由旁边跟班拿着,都是超有面子,中国人很形象地称之为“大哥大”。如今,手机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既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又是彰显个性的装饰。

“大哥大”的出现,标志着中国通信行业开始进入移动时代。

我国移动通信的高速发展,实际上是超出了所有的市场分析预期的。从第一代采用模拟技术的手机“大哥大”,到第二代的GSM、CDMA手机“落户寻常百姓家”,再到包括TD在内的3G登场,这个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前后不过22年的光阴。

吴基传告诉记者,我们的移动电话实际上是1987年在广东“六运会”的时候开始引进的。当时引进移动电话的宗旨只是为了解决“六运会”由于用户线工程做不到的问题,当时是模拟制式,由爱立信提供。

那一年,我国确定了以TACS制式作为模拟制式蜂窝移动电话的标准,在广州开通第一个TACS模拟蜂窝移动电话系统,首批用户发展了700个。

北京模拟网开通首期放号是在1988年3月。初期放号主要是针对企事业单位,个人的发放十分有限,主要是一些名人或是一些老板级人物。而且由于终端价格昂贵,初期发展并不理想。那时的营业厅也只有一个,是1985年北京无线通信局利用20世纪60年代建设北京长话大楼时留下的一个简易工棚改建的寻呼营业厅,兼做移动电话营业厅,方便用户拿号和交话费,因为当时的银行代收费业务还没有开展。

“我们当时有几个人,天天开个破‘小面’,每人拿个‘大哥大’满城转悠打电话,所有人都用羡慕的目光看着我们,其实我们是测信号的。”当时在北京负责网络建设的张明禄回忆说。由于各种原因,到1995年之前,北京的“大哥大”用户,都没有超过20万户。

“大哥大”之所以被视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是因为其身价不菲。“大哥大”贵到什么程度?张明禄告诉记者,电话本身2.1万元,入网费6000元,预存话费1000元,一共2.8万元。“还不是交了钱就能拿到,因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大哥大’需要购买指标,必须要有单位的证明才能买,所以用户要交了钱等,长的要等半年。”

到了1995年,全国15个省市相继建设GSM数字移动电话网。移动通信用户开始迅猛发展,并超出了当初所有建设者的想象。以北京为例,到1988年底,模拟网的用户仅有825户,直到1992年才突破1万户。如今,负责销售手机的大小的营业厅早已遍布京城各个角落,北京的移动用户已高达1000多万户,基本上人手一机。

同时,中国通信行业也开始了重组整合。1994年,电信总局从邮电部分离,政企职责分开。1994年7月19日,中国联通从电信中划出。1995年4月,邮电部电信总局正式进行企业法人注册登记。1997年9月3日,中国电信(香港)有限公司成立,注册地为香港。1998年9月,中国电信基本完成寻呼业务的剥离,剥离出的寻呼业务组建国信通信有限责任公司,后被整体划归中国联通。1999年7月,中国电信基本完成移动通信业务的剥离,筹建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2000年5月17日,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成立。同日,由原中国电信移动通信资产总体剥离而组建的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成立。同年,原中国电信卫星通信资产总体剥离,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成立。

而伴随着用户数量的剧增、中国电信业的不断拆分重组,华为、中兴等设备制造企业也开始崛起。

尽管2G时代我国在移动通信产业取得了较大发展,但是核心技术的缺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缺憾。由于没有核心技术,在模拟移动通信时代,中国发展了600多万用户,至少有2500亿元流进了国外公司的腰包。到第二代移动通信发展阶段,我国在庞大的GSM设备市场仅仅获取了5%的微薄份额,将近5000亿元经由运营商之手又流向了海外。

通信生活:从3G到……

打电话不方便可以发短信,想写长点的可以用电邮,即时对话可以选择MSN,当然你喜欢QQ也可以;远隔万里以前是见字如见人,现在可以见字也见人,以前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现在是想闻其声就闻其声,想见其人就见其人;看电视你可以家里、在地铁、在公交车、随时随地在手机上……通信是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09年8月,新中国通信历史上第一位女线务员、银川市电信局退休老职工、现年65岁的闫茂菊通过视频接受记者的采访:“我刚上班的时候,连电话都没见过,想都想不到这辈子能开上视频会议,你和我隔这么远能互相看见谈话,变化太大啦!”

的确,3G来了。

中国移动通信的第一代以敏锐的意识大胆引入了移动通信系统,并发展了一定数量的用户;移动通信的第二代,我国在全球技术制式并不明朗的环境下,选择了正确的技术路线,紧跟全球技术前进步伐,在最恰当的时机实现了用户高速增长。在稳步开展成熟的2G/2.5G移动业务的同时,中国也在3G取得突破。2000年,中国提出的3G标准TD-SCDMA被ITU批准为正式标准。随后,TD、WCDMA、CDMA2000三种3G制式在全国迅速铺网。

而这其中,中国移动的TD技术尤为引人注目。

1997年4月,国际电信联盟(ITU)向各国发出了征集3G技术标准的征集函,并制定了详细的IMT-2000 RTT(第三代无线通信标准无线传输技术)形成的时间表和步骤,要求全部提案在1998年6月30日之前提交到国际电联。到1998年6月底,国际电联共收到了10个候选技术,其中美国4个、欧洲2个、韩国2个、中国1个、日本1个,中国提交的就是TD-SCDMA。

“可以想象,1997年的时候,中国在移动通信领域的经验是一片空白,华为、中兴当时也主要是生产程控交换机设备,在移动通信上没有任何经验。但是我们不想就此放弃,毕竟每一个标准背后,都是一个国家的利益。”当时参与评估的无线通信领域权威专家曹淑敏说。

经过我国电信界的共同努力,1999年11月,TD-SCDMA终于被列入到国际电联第三代移动通信系列标准之中,并在2000年5月5日被国际电联正式批准成为3G系列国际标准之一。2001年3月,TD-SCDMA又被3GPP(即3G标准化伙伴项目)正式接纳,从而成为被国际上大多数电信设备制造商和电信运营商所承认的真正的国际标准。

尽管如此,中国提出的3G标准并不被看好,国际通信界看好的是由欧洲和日本提出的WCDMA技术与美国和韩国提出的CDMA 2000技术。一些国外专家认为,这只是中国人的“纸上游戏”,即使TD-SCDMA成为国际标准,中国人也拿不出产品来。

2002年,信息产业部作为行业主管部门首先公开表态支持TD-SCDMA。基于对TD-SCDMA前期产业化发展的认识,国家发改委、科技部、信息产业部三大部委联手,开始对TD-SCDMA进行实质性推动与支持。而在产业界,众多国内企业集体响应,共同成立了TD-SCDMA产业联盟。消息传出,美国高通的股票马上下跌6%。

2008年4月1日起,中国移动面向全国10城市用户,正式进行TD-SCDMA放号。

2008年8月至9月,TD-SCDMA成功服务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视频电话、手机报、多媒体彩铃、高速下载、手机电视等丰富多彩的3G业务走进了30万TD用户的生活中。

2009年1月7日,工信部代表国务院向三大运营商发放了3G牌照,最有实力的中国移动运营TD。

60年,电信业从无到有,从低端到高端,从单一到繁荣。而今屹立在央企中的三大通信运营商功不可没。不论是不断传承的中国电信,还是打破垄断的中国联通,或者是后来居上的中国移动,从2009年三张3G牌照发放的那一刻起,他们又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激烈竞争抑或携手同进,都会给中国通信事业带来又一轮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