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校师德建设 构建和谐校园

摘要: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提高高校教师的师德修养,在当前新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了高校教师队伍状况及在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途径。

关键词:高校 师德 和谐校园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适应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面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直接向和谐社会培养输送高素质人才的基地,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大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广阔舞台。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教师要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要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格,因材施教,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决定》中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既是教师师德修养的目标,又是教师教育活动中要遵循的行为准则,是学校师德建设的方向。所谓师德,就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调整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家长、教师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体现教师在道德意识、道德选择、道德行为、道德评价、道德修养等道德实践中价值目标。“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师德要求的浓缩,师德是教师的第一智慧,每一位为人师者都应该用心点亮“师德”这盏灯,让温暖洒向每一个角落,让校园变得和谐起来。

一、加强师德建设对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性、紧迫性

校园的和谐最主要还是取决于教师本身,教师是否具备良好的师德修养是决定校园能否保持和谐的关键。

首先,人际关系的和谐需要教师加强师德修养。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校园和谐的主要方面,而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主要取决于教师,不管是教师之间关系的协调,还是师生关系的协调都需要教师有比较高的师德修养,尤其师生之间产生矛盾的主要原因还是有的老师缺乏师德修养造成的。教师高尚的师德,可以使校园人际关系得到和谐,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可以使学生个性得到张扬,每个人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安全、稳定、高效的学校管理需要教师加强师德修养。学校管理要安全、要稳定、要高效,教师的师德修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领导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及家长之间矛盾很大,互不买帐,相互攻击,乱告状,学校的安全稳定谈何容易,高质量的教育从何而来。只有全体教师的相互配合,通力合作,和谐互补,使校园成为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和谐发展的文明校园。安全、稳定、高效的学校管理才有可能。

二、当前高校教师师德缺失的主要表现

1、只教书不育人

东汉郭林宗说:‘经师’者,乃‘教书匠’之谓,‘人师’者,即‘教育者’之谓。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育者的职责就是向学生传播做人和做事的道理,传授知识和学业,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十分重要的职责就是育人。广大教师必须在做传授知识的“经师”的同时,更要善于做育人的“人师”。“经师”与“人师”,首先做“人师”更显得重要和迫切。因为不能做一名优秀的“人师”,也不会做一名合格的“经师”。

但是,有的教师对自身应有的职业道德、原则规范认识模糊,对师德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自身缺乏远大理想抱负,因而表现在行为上缺乏正确的引导,在自我修养的道德实践中难免出现困惑、迷茫,甚至对政治理论学习和思想道德修养漠不关心。由于受社会上一些领域道德失范的影响,对执着追求职业理想,热爱教育事业的原动力淡化,因而影响教师敬业奉献精神;有些教师片面理解教书育人的含义,认为我只要把书本知识教了,就是完成了任务,就是育人了,而对于课堂出现种种不良现象如旷课、迟到、打瞌睡、看其它书籍、甚至交头接耳等违反课堂纪律现象不闻不问,对课外学生中违纪现象视而不见,甚至放任自流;也有个别教师利用课堂或课后随意发泄对现实、对学校的不满,甚至因为个人一些问题得不到解决泄私愤情绪,其结果,书也没有教好,又严重影响了育人质量。

2、教师之间相互排挤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思想,逐步占领了教育教学的领域。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致力于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已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识。江泽民同志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因此,为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教育行政部门全面启动“跨世纪优秀园丁培养工程”,从学历达标、学历提高、学科带头人三个层次培养教师。各学校也为此实施了各种考核、竞争和奖励机制。改革给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但随之教师也出现在工作中相互排挤的现象。

3、对学生缺乏爱心

有的老师对学生板着面孔,不爱和学生接触,瞧不起学习不好的学生,偏向好学生;上课照本宣科、讲课枯燥乏味、经常考试、作业繁多、改作业不认真;讥笑学生在学习上的错误,当着同学们的面讥讽学生,同学回答不上的问题,教师当面使其难堪;态度粗暴,体罚打骂学生,把学生赶出教室,与学生斗气、使性子,对学生的批评意见打击报复,对有缺陷的学生讽刺、挖苦、鄙视。这样,极大地伤害了同事间,师生间的感情,对融洽各种关系更是有害无益。

高校教师师德失范现象还表现在有的老师向学生索要钱物、不改作业、工作马虎、训斥家长等等。

三、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途径

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要是能注意做到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宽容、平等地对待学生,就能建立一种互相信任、和谐共处的良好师生关系,教师是这种关系中矛盾的主要方面,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通过教师自身的努力才能得以实现,因此要加强师德建设,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教师日常行为规范》为依据,抓好师德教育。

1、培养和训练是师德建设的主要途径

学习,学习,再学习,这是教师成长的惟一途径。很多教师是缺乏学习,甚至是不学习。教师不重视学习的原因不仅是“没时间”,而是更多的成分是没有求知的欲望、没有学习渴望、没有学习习惯。

教师身处一线,有许多别人无法比拟的优势。教师最容易积累到原始素材,也最能反映教育改革前沿发展动态的实际情况,这是任何一个学院或纯理论式研究所不可企及的。教师占有丰富的、不可穷尽的教育教学研究资源,而很多教师却忽视了这种资源的存在。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说:要把每一个学生当作一个课题来研究。

在培养和训练中,教师要一要加强教师责任的教育和培训;二要加强教师的规范教育,主要是加强技能规范、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育;三要加强教师品质的教育。

2、树立科学的师德评价体系

师德建设是高校一项长期的任务,在师德建设中,必须从长远着眼,科学规划,健全制度,保证师德建设的开展和实效。实行年终教师自我评估和学生按“十项标准”对教师评估,对教师的师德、师能、师风进行全面检查。学校利用教师节、年终总结、各种推优方式表彰先进,借助板报、广播、杂志、网络等媒体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设立惩戒制度,明确师德底线,以《教师法》为依据,依法执教;在岗位聘任、职称评聘、进修提高和评选各级各类先进等方面,对师德优秀的教师优先考虑,对师德行为有问题、不合格者实行“一票否决”。

3、师德内化是师德建设的归宿

要真正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还需要教师经历师德内化的过程,也就是教师本身要真正觉得师德修养对于一个教师来讲是“需要的”,“必须的”,“应该的”。只有这样,教师才会主动去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

参考文献:

【1】宴友琼《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术探索》,2006年第2期。

【2】《上海交通大学教职工道德建设实施细则》,《高教领导参考》,2002年第5期。

【3】程大琥《试论名师的基本特征》,《中国教育学刊》,2000年第3期。

【4】黄懿斌《论知识经济时代的教师角色期待及培养》,《求索》2000年第4期。

【5】靳诺《以师德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国高等教育》200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