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剧市场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存在和发展了一个多世纪的音乐剧这一艺术形式,迄今仍在世界艺术舞台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并绽放着自身独特魅力,因为音乐剧本身所具有的艺术特质,相较于其它艺术门类,更易于获得世界范围内广泛认可与观众喜爱。音乐剧属于综合性艺术,是集合演唱、舞蹈、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舞台艺术;音乐剧具有鲜明的时代属性,无论什么语言与时期的成功剧目均运用了符合当时舞台需求的演唱方式与舞蹈语汇,并使用当时最为先进的舞台技术;多元化的题材选择使得音乐剧的剧目囊括了从古代到现代、从神话到科幻,从喜剧到悲剧等无所不有的剧情。

笔者认为,对于中国音乐剧市场的发展而言大致将会经历以下三个阶段:初期引进西方市场的原版音乐剧;进而与其联合出品西方音乐剧的中文版本;最终自主创作并制作中国的音乐剧输出海外市场。经过了一段较长时间的探索和发展,中国的音乐剧市场似乎已经走到了上述第二阶段的成熟时期,然而距离上述理想中的第三个阶段则还有一条漫长并艰难的道路。笔者在本文中将要分析中国音乐剧市场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使中国音乐剧市场在未来得到更快更好发展的策略。

2013年, 1.2亿元、 83%、400场等这一系列数字无疑刺激着演出市场业内人士的神经,并吸引着无数投资商的眼球。就在这一年,中国国内艺术演出市场中音乐剧的单项票房总收入是 1.2亿元,比2012年的票房 6354万元提高了 83%!这些演出市场的数据很好地证明了当下中国音乐剧市场的火爆程度,或是宣告了中国音乐剧市场前景的一片光明。然而,当我们冷静综合考量和深度分析之后便会发现,中国音乐剧市场也许并不是如此乐观。

一、中国音乐剧市场的发展现状

(一)市场前景看好但受众群体局限

音乐剧《妈妈咪呀!》是风靡全球 14年的世界经典音乐剧,至今已在全球 300个城市上演,观众人数已超过 5000万。由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和韩国 CJ集团等企业共同出资组建的亚洲联创公司出品的音乐剧《妈妈咪呀!》中文版只用了三年时

间在中国就完成了 400场演出,巡演至二十多个城市,平均每三天一场演出的频率创下了中国音乐剧市场演出之最。《妈妈咪呀!》已于 2013年1月份在北京世纪剧院完成了告别谢幕演出,演出该剧三年间累计票房近两亿元。作为世界经典音乐剧《妈妈咪呀!》全球第 14个语言版本,《妈妈咪呀!》中文版仅在北京的 32场演出,票房就突破了 1100万元,业内称其“开创了中国音乐剧产业的元年”,极大地鼓舞了中国音乐剧市场,并创下了中国音乐剧市场演出场次、观众人数和票房盈利等多项历史纪录,在中国音乐剧市场留下了漂亮的成绩单。

而音乐剧《猫》作为音乐剧历史上最为成功的的剧目之一,曾一度成为成功音乐剧的代名词。该剧创作于 1981年,是在英国伦敦西区上演时间最长和美国音乐剧史上巡回演出时间最长的音乐剧,成就了 32年盛演不衰的历史神话。该剧曾在世界上 26个国家 300多个城市上演,观众人数达 7300万,创下 28亿美元的票房记录,并横扫全球所有戏剧类大奖。该剧的英国作曲家安德鲁 ·劳埃德 ·韦伯更是因此一举奠定他的“音乐剧之父”的地位。音乐剧《猫》融合了古典乐、摇滚乐、流行乐和爵士乐等多种音乐元素,并汇集踢踏舞、芭蕾舞和现代舞等各色舞蹈风格,舞台布景由 1500件道具打造了巨型猫窝,由33只“猫”的绝妙表演为观众创造出了零距离的欣赏体验。这部百老汇经典巨作于 2012年在中国全新创排,音乐剧《猫》中文版在 2013年2月3日完成了首轮的 161场全国巡演,于2014年1月14日在重庆结束了第二轮 68场国内巡演,赢得了业内有目共睹的票房佳绩。

近三年来音乐剧《妈妈咪呀!》和《猫》用市场实践证明了中国音乐剧产业已经从单纯引进西方原版音乐剧的初级阶段,上升到以版权合作为基础,涵盖产业链全过程的经典音乐剧中文版制作阶段,这进一步验证了中国音乐剧产业的巨大潜力。但在音乐剧市场巨大的繁荣背后,通过进一步的细致观察和深入分析之后便可以发现中国音乐剧市场中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危机——由于演出市场的培育和发展不够成熟,因此国内并没有真正的核心观众群,而且音乐剧的受众群体分布也体现出很强的地域局限性、年龄局限性和教育背景局限性。通过调研,笔者发现:在北京、上海、广州与部分二线城市,音乐剧演出每场的平均上座率可达 70%至80%,而在其他一些巡演城市的演出中,上座率虽相较于其他艺术演出项目略胜一筹但也并不十分乐观。音乐剧受众群体的年龄局限性明显, 80%为20至35岁之间的年轻人,这一年龄层的观众对于较新的艺术形式有一定的欣赏期待,对于《妈妈咪呀!》与《猫》这类的世界著名剧目有所耳闻甚至有一定的了解,因此这部分观众愿意走进剧院来感受音乐剧的舞台魅力。但年纪稍长的观众群体则因为对音乐剧不了解或有偏见而表示不感兴趣;多数乐于进入剧院欣赏音乐剧的观众一般拥有较高的教育背景,其中又有相当一部分人群是对艺术真正感兴趣并且对音乐剧有所了解,而且甚至就是学习或从事艺术专业的人士。许多观众对于音乐剧的第一反应是“太专业”,认为这是高雅艺术形式欣赏不来,而并不了解音乐剧实际是“曲高而不和寡,通俗而不流俗”的。

(二)剧目出品难而且制作少

目前已知的进入中国上演的经典音乐剧少之又少,而且能够为大众所了解和喜爱的剧目则更是屈指可数。除去连续巡演两至三年的中文版《妈妈咪呀!》和《猫》之外,《剧院魅影》《悲惨世界》《罗密欧与茱莉叶》《拜访森林》等为数不多的知名百老汇音乐剧也产生了一定的市场影响力,并收获了不俗的票房成绩。但发生于 2013年年底并延续到 2014年初的音乐剧《芝加哥》中国巡演遭遇困境事件则给中国演艺市场带来了不小的震动,这促使众多音乐剧业内人士开始认真思考关于音乐剧制作的版权、签约、引进、制作与演出的规范性等一系列问题。

中文版音乐剧《妈妈咪呀!》与《猫》是由亚洲联创公司从外方购买版权,引进剧目与制作中文版本,并由中外制作人联合出品。原版音乐剧的版权引进在一般情况下是中方与拥有版权的外方直接签约,在签约前须认证外方制作公司和版权公司的资质,其整体流程极为繁琐,并且剧目制作费用高昂。《妈妈咪呀》与《猫》的制作就完全遵循了国际音乐剧制作的标准化模式,舞台设备与布景全部进口、演员服装与道具同外文原版一致,并且对于国内巡演剧场的硬件和软件设施都是全球统一标准,因此剧目制作费用极高、投入极大,剧目制作方很难短时期收回成本。对于承接

剧目制作的一方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使得一些国内很多演出公司对于中国音乐剧市场望而却步。众多世界著名音乐剧因此而无法进入中国市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音乐剧在中国音乐剧市场的进一步繁荣。

(三)原创剧目匮乏且制作水平落后

尽管近年来中国音乐剧市场取得了耀眼的成绩,但在某种程度上说这可能只是依托于改编或引进西方音乐剧的表象繁荣。中国音乐剧产业目前并未在完全的市场化运作机制上找到自身的出路,还不具备真正稳定规范的市场运作程序,且缺乏具有长远规划的音乐剧创作团体和制作实体,缺乏剧目生产和演出的持续性发展,而这些恰恰是中国音乐剧产业走向成熟并被社会接受所必不可少的条件。相对来说目前中国音乐剧的创制依然处于未成熟的婴儿时期。而没有真正中国制造的音乐剧代表作的诞生也就意味着中国并没有真正形成自己的音乐剧市场。

在英国伦敦西区和美国纽约百老汇,音乐剧的蓬勃市场是在成熟的市场机制运行下自然形成的。以纽约为例,在20世纪 20年代百老汇就拥有繁荣的市井,音乐剧是以人们对娱乐生活的基本需求为基础而诞生发展,并最终形成了现今这如此高度集成的产业化与专业化的运作模式。音乐剧制作的全过程都拥有职业化的经纪公司操盘,专业化的运作团队推广。不仅如此,从本质上来说音乐剧的成功制作必须拥有专业的编剧、作词、作曲、导演、指挥、舞蹈编导与舞美、灯光、道具、音响设计师等各个组成部分共同努力下才能打造出真正的音乐剧精品。而中国真正职业的音乐剧产业运作团队和创作人才寥寥无几,国内音乐剧面临着制作团队水平良莠不齐,编剧缺少市场观念,导演缺乏执导经验,舞美创作粗制滥造,甚至演员并不具备真正音乐剧表演的能力等等。此外,音乐剧题材的选择负担太多,几乎没有贴近现实生活和打动普通观众的好剧本。从观众群体来看依然存在大部分的观众崇洋媚外观念,认为西方音乐剧才是尖端的艺术,才是值得观赏的演出,而部分中国原创音乐剧所谓“民族性”的剧目则显得不伦不类,难以被观众所接受。在这种条件下培育中国音乐剧的土壤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现今中国音乐剧正是在这样的市场大环境之下举步维艰。

二、中国音乐剧市场的发展前景

促使中国音乐剧市场的快速发展需要遵循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即循序渐进,应极力避免一蹴而就式的“大跃进”。通过上文所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当下中国音乐剧市场的发展中已经存在着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案,并且正在有条不紊地予以推行,虽然缓慢但却扎实地推动着中国音乐剧市场的进一步发展。笔者在对于当下现状的分析与反思之后,对于促进中国音乐剧市场的更大繁荣充满了期待。

(一)音乐剧专业培养将在中国音乐剧市场的发展中承担基础作用

开设音乐剧表演专业,并在全国范围内招收具有良好演唱与舞蹈基础的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培养。但困难在于由于极为缺乏不断持续演出新剧目的音乐剧演出实体,致使学习音乐剧表演专业的毕业生有相当一部分从事了电影或电视等其他艺术行业。音乐剧专业学生极少能有参加音乐剧实践演出的机会,也就更谈不上在不断的演出中积累表演经验,提高表演水平。因此也可以说中国并不缺乏音乐剧表演人才,而缺少的是能够展现其表演才华,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其表演技能的舞台。近三年来,随着整个中国音乐剧市场的发展方向趋于明确,资金投入更为充盈,使得专业艺术院校与政府文化职能部门加强了对音乐剧专业建设的重视、扶植和培养。

纵观国内目前音乐剧专业建设的发展现状,中央戏剧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的音乐剧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可谓是出类拔萃,而在培养模式与平台建设方面,中央戏剧学院已经走在最前沿。专业的剧目编创、专业的舞台设计与专业的制作团队都为中央戏剧学院音乐剧表演专业学生们提供了绝佳的艺术实践舞台,尤其是 2013年11月30日首演并连续上演的百老汇音乐剧《拜访森林》中文版更是吸引了众多文艺界人士的目光。这部剧目是中央戏剧学院首部直面中国音乐剧市场的商业性演出,被业内认为是一个重大的突破,更是一次重要的试炼。此次在中央戏剧学院实验剧场上演的《拜访森林》中文版是中央戏剧学院继成功引进和制作百老汇经典音乐剧《名扬

目前众多专业艺术院校已经开设或拟四海》中文版和《为你疯狂》中文版之后,

又一次将百老汇的经典名剧进行本土化创作的舞台成功实践。剧目制作特邀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音乐学院资深的音乐剧教授、导演汤姆 ·奥索夫斯基(Tom Ossowski)作为本次演出的总导演。值得一提的是,参与本次演出的演员均是中央戏剧学院音乐剧系本科三年级的学生。中央戏剧学院在历次的经典剧目中文版的制作,包括此次的制作中都极为重视剧本和唱词的翻译创作,力图使其贴近本土实际生活、便于演员演唱但又不偏离其原意。此次制作的舞美、灯光、道具、服装的专业程度更是让人惊叹。此次制作最终被证明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所有演出场次全部爆满,赢得了观众与专业人士的一致好评。

由此可见,从人才培养初期就开始的丰富舞台实践经验必将成为音乐剧演员在职业化道路上走向成功的基石,正是这样一种以舞台实践为核心的系统培养模式对中国音乐剧市场的发展担负推波助澜的作用。另外,艺术类专业高等院校音乐剧专业的设立对于中国音乐剧市场发展的影响不仅限于此,其承载的基础性普及功能不可忽视。可以说由专业化教育而铺展开来的对于音乐剧这一艺术形式的启蒙、普及与培养专业表演艺术人才的重要性相等。高等艺术院校的毕业生能够真正成为从事音乐剧表演的职业演员并非多数,有相当一部分专业学生走进了学校与课堂,并以教授音乐剧表演和传播音乐剧知识为己任,将自身所接受的专业教育和掌握的专业知识结合时代的需要传播于社会。音乐剧专业化教育的普及与发展必将会极大推进中国音乐剧市场的发展。

(二)原创音乐剧的需求与文化经济的繁荣将推进中国音乐剧市场的发展

中文版音乐剧《妈妈咪呀!》与《猫》 2013年在国内所掀起的音乐剧热潮的背后隐藏着值得所有业内人士深思的问题。问题在于为什么音乐剧《妈妈咪呀!》与《猫》所制作的中文版较早些时候进入中国的原版音乐剧《妈妈咪呀!》与《猫》更受到欢迎?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中国的音乐剧市场迫切需要符合中国观众欣赏习惯的原创剧目。国内音乐剧创作领域的确面临着尴尬的困境,就目前来看,在音乐剧制作环节中编剧、作词、作曲与编舞等方面的专业创作力量十分薄弱。制作公司对于剧目的艺术方向的把控也时也有偏差,创作者可能一味追求表现手法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而往往忽略了观众对于音乐剧根本的审美需求。另外残酷的市场考验证明,即便是制作经费达数千万元,在舞美、灯光、服装、音响等方面的极尽奢华,最终也掩盖不住剧目本身形式大于内容的现实。或许以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来形容有些夸张,但也确实反映了国内当下音乐剧创作的突出问题。一味的仿造韦伯式经典音乐剧所谓“大投资、大制作”并不一定能诞生一部真正的经典作品。

笔者认为或应从国内音乐剧市场的实际角度出发,制作公司务必集中精力,力求以严谨态度,合力创作出有内涵、有特色、接地气并容易被中国观众所接受和喜爱的中国制造的音乐剧,当然这似乎是一种理想状态。中国的音乐剧不可能依赖于像韦伯一样的某位艺术家从天而降,剧目制作的主创人员应当脚踏实地依附于大量和持续的音乐剧演出实践,在不断的创作中积累宝贵实践经验进而逐渐成熟。作为综合性的舞台表演艺术,一部成功的音乐剧无不是由 “小火慢炖”而不是“旺火爆炒”来制作成型的。正所谓“慢工出细活”,打造经典的中国音乐剧首先需要故事情节紧凑与人物性格鲜明的好剧本,需要依附于剧本贴近生活的歌词,需要有朗朗上口的曲调与鲜明的音乐形象的歌曲,需要表现人物性格且符合作品审美的舞蹈。当然最为重要的一点则是中国的音乐剧必须具有中国制造的标签,即一定要符合中国式的审美需求与欣赏习惯。

我们欣喜地发现目前国内文化经济在政府大力扶持下正在培育着音乐剧市场的持续繁荣。随着经典剧目的引进或合作,舞美制作的复杂性与专业性导致对于演出剧场的硬件设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而当下在各地政府职能部门对于文化经济发展的重视下,全国兴建了一批新兴的高端专业化剧院,这无疑对于音乐剧这一舞台表演艺术形式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必要条件,为中国音乐剧演出市场持续发展提供了硬性保障。另外随着中国的经济水平的稳步和蓬勃发展,人民的经济水平普遍提高,加之国家政策对于文化艺术普及与发展工作的大力推动,文化消费在居民消费年支出中所占有的比例逐年递增。在当今全球范围内的国家间文化艺术交融不断深化与共同创造的过程中,国人对于文化艺术领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与追求,能够以更宽阔的视野和心胸接纳众多的艺术形式,这为中国音乐剧市场的未来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结语

作为一种风靡世界的艺术形式,音乐剧在中国的蓬勃发展无疑对于整个中国艺术演出市场的不断成熟和完善有着不容小觑的意义。因此,对于音乐剧人而言必须紧紧抓住当前的好时机,以音乐剧表演的艺术规律与实质为前提,着眼于音乐剧表演人才的基础性培养,重视中国原创音乐剧精品的制作,挖掘中国音乐剧市场的潜能,为音乐剧这一舞台艺术形式贴上真正属于中国的标签而努力。此举任重而道远,但相信在不懈的坚持后必定会有耕耘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