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繁简、错位与对齐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阿尔贝托·希纳斯特拉(Albert0 Gina stera)是20世纪阿根廷民族主义乐派的代表,他将阿根廷民间音乐和西方现代作曲技术融入到自己个性化音乐创作当中。他的作品中既有活泼欢快的民间舞曲风格,又有现代作曲技术处理,尤其是钢琴音乐作品,具有丰富的节奏音响效果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其音乐美感与技巧性很适于演奏,因而希氏的作品已经被人们认识和接受,成为音乐会表演与作曲家研究借鉴的重要音乐文献.文章试图以希纳斯特拉的钢琴音乐为例,分别从民间舞曲节奏,现代节奏节拍技术的运用两个方面,对他作品的节奏特征进行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民间舞曲节奏;现代作曲技术;节奏;节拍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8-0086-03

一、前言

希纳斯特拉的创作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1)“客观民族主义”(1934-1947年),他直接提取阿根廷民间音乐素材,并用传统的调性方式;

(2)“主观民族主义”(1947-1957年),结合从最初阿根廷风格中提取出来的纯粹音乐符号进行创作;

(3)“新表现主义”(1958-1983年),结合超现实主义,多用十二音音乐和先锋派技术。

钢琴音乐在他的创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大都是他前两个时期作品,其中包括《阿根廷舞蹈组曲》、《十二首美洲前奏曲》《回旋曲:阿根廷儿童民间音调》、《马兰博舞曲》、《三首钢琴小品》、《克里奥(criollas)舞蹈组曲》、《托卡塔》《米隆加》两部钢琴协奏曲以及几部钢琴奏鸣曲等;以多元作曲技法演绎阿根廷南美风情,是这些作品最突出的特点,特别是繁简有秩,复杂多样化节奏的运用,成为增加作品表现力与感染力的重要因素。

二、民间舞曲节奏

阿根廷音乐文化是多元混合型音乐文化,它以古老的印第安音乐为基础,同时融合了黑人,欧洲白人,混血人的音乐,因而在风格与表演形式方面也体现出了多样性.我们所熟知的富有拉丁风格的探戈舞曲便是阿根廷音乐文化的典型代表,除此之外还有诸如马兰博,加托等本土舞曲,以及巴西,智力等拉美其它地区的民间曲种,可谓形形色色,丰富多样。在风格浓郁的南美民间音乐文化氛围之下,作曲家的创作素材和灵感来源也自然体现出本民族特点。希纳斯特拉的早中期作品作为他民族主义风格的代表,不仅在旋律调式上民族化,而且在节奏创作方面也体现出浓郁的阿根廷民情。

(一)探戈(Tango)

探戈是阿根廷音乐中一种最著名的客厅舞,是集音乐,歌唱,诗词和舞蹈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这种舞蹈音乐原本是由下层劳动者所培育起来的舞蹈;20世纪初逐渐向音乐方面发展,添加了精炼优雅的气质,曾经被布宜诺斯艾利斯所有阶层的市民认为是“代表自己的气质和心情的音乐”。探戈的典型特征为2/4拍,一个附点八分音符,一个十六分音符加两个八分音符连续不断的摇摆节奏。希氏将这一节奏特点运用到《三首钢琴小品》第三首《克里奥》中部,附点织体与八分音符节奏型似于一个固定音型,与右手旋律附和映衬,将探戈摇曳优雅的风情发挥得淋漓尽致。

(二)马兰博(Malambo)

马兰博是一种盛行于阿根廷南部地区的舞曲形式,起源于西班牙,是一种由男子展示舞蹈技巧的踢踏舞,6/8拍快速而复杂的节奏.希氏许多作品都从这一舞曲中提取节奏素材,如《阿根廷舞曲》第一首与第三首,以及钢琴小品《马兰博舞曲》,作品节奏节拍颇具此舞曲形式的特点。

(三)米隆加(Milonga)

米隆加盛行于阿根廷南部的米隆加,原是布宜诺斯艾利斯下层社会的抒情性牧童民歌,后来被探戈吸收,但仍保留有米隆加的名称:多以两拍子为主,并运用在哈巴涅拉中最早出现的摇曳节奏。钢琴小品《米隆加》开始部分左手织体在2/4拍强弱下,摇摆的节奏型为随后右手部分南美音乐风格的旋律作为衬托,仿佛再现了在广阔的潘帕草原上南美人民幸福的舞蹈情景。

(四)桑巴(samba)

桑巴产生于巴西,是黑人音乐与当地音乐融合的产物。它起源于北非,后被西班牙人带到南美,逐渐被当地人接受。桑巴因盛行地域的不同,风格和表演形式也不尽相同。阿根廷有自己的桑巴舞曲形式,二拍子复合节奏,6/8拍和切分节奏为主要特征,是一种慢板或中板的舞曲,微妙而有生气。《阿根廷舞曲》第二首《少女之舞》运用了这一节奏:慢板6/8拍,徘徊不定的低音织体加之右手声部连奏如歌的旋律,表现出少女羞涩而优雅的舞蹈姿态。

(五)加托(Gato)

加托阿根廷西北部被称为民歌的宝库,加托是盛行于该地区的舞曲体裁,为由两对男女跳的土风舞。其节奏近似极快的华尔兹,快速6/8拍,常用固定不变的连续四分音符产生切分节奏效果.《三首钢琴小品》第三首(谱例1),四分音符连续切分与6/8。拍的小三拍子律动穿插,在快板速度下产生丰富多变的节奏。

(六)赫米奥拉(Hemi01a)

赫米奥拉这是南美民谣音乐中的一种,其特征是将重音放在非正拍的位置以产生节奏对位效果。谱例2《三首钢琴小品》第三首,通过连线将弱拍与下一个强拍连起来,构成非正拍重音的节奏音响。

阿根廷民间舞曲音乐不胜枚举,笔者在此只例希氏音乐创作之典型。上述节奏对位虽看似简单,但这对于表现民族体裁与风格,塑造音乐形象,描绘民间音乐舞蹈场景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这是他民族音乐风格创作时期不可或缺的因素.他在钢琴音乐创作中,并不是完全将舞曲节奏照搬引用,而是有他独到的见解,使民族化风格富于时代气息,这便是他在阿根廷乃至整个南美独树一帜的缘由所在。

三、现代节奏节拍的运用

(一)节奏

l.强音移位节奏:即突破原有节拍强弱规律,连续的切分形成正拍无强音,从而形成声部间鲜明的强弱对比。《克里奥舞蹈组曲》中右手音块连线突出弱拍位置,而左手声部则是在6/8拍强弱框架下的固定音型分解上行,产生不规律的强音错位节奏效果。

2.不同强音位置节奏对位:作曲家在不同声部自由运用强音重音记号,改变节拍强弱规律,从而形成各种强音的节奏对位形式。谱例3为7/8、9/8节拍的混合,两个内声部按照节拍的强弱规律进行,两个外声部则用sf以及重音记号,突出弱拍上的八度音,产生声部间节奏的错位与对比。

谱例3:《钢琴奏鸣曲》(no.2op.53):

3.固定节奏型在变换节拍中的重音改变:作品某一个特色音型依照自身特点在不同节拍强弱律动下反复出现,听起来每一音型开始都如同一个小节强拍的开始,由此产生一种错位的节奏音效。

谱例4左手部分四分音符加八分休止的音型在混合节拍变换下以不同的强弱规律中发展,开始几小节还是正拍出现的音型,后来逐渐变为在弱拍出现,在听觉上似乎没有发生变化,但右手声部在节拍正常强弱之下延伸且与左手对位,产生出复杂丰满的节奏化音效。

4.复合节奏:简单的复合节奏是将两个以上时值不均衡的节奏型相互重叠演奏。20世纪现代派作曲家在此基础上不断夸张扩大,甚至运用六连音对五连音九连音对七连音的节奏型创作。谱例5为希氏《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片断,他直接将某一音型中音的数量及其代替的音值标记出来,如9:8,表示在一拍内九音对八音的节奏型,给演奏者以最直观的节奏感。

(二)节拍

l.混合拍子的叠合

即两个不同单拍子的混合。近现代作曲家在创作时将不规律的非周期性混合节拍节奏进行叠合,以达到丰富多变的节奏化效果。谱例6为6/8,5/8,7/8等单拍子与复拍子的混合,尽管左右手同为一个节拍,但两个声部的强弱规律却不尽相同。第一小节6/8拍,右手声部3/8+3/8,而左手声部则为4/8+2/8;第三小节节拍标记为5/8,右手2/8+3/8,左手则3/8+2/8。多变复杂的节奏形式,强弱错位的节拍对位,使得乐曲丰满而富动力.因此越是复杂的混合拍子就越会有多样的单拍子组合形式,强弱规律也越丰富,希氏将同一混合节拍的不同强弱节奏形式纵向叠合进行创作,可以看出他多变灵活的节奏创作思维。

2.无拍号及无小节线:现代作曲家通过改变强音方式打破节拍律动直接导致了一种极端,便是干脆省略节拍与小节线;这近似于散板的自由节奏形式。希氏《第二奏鸣曲》第二乐章(谱例7),节奏自由,从头到尾几乎没有规律的节拍,只是用逗号或虚线将呼吸停顿的地方标明,偶尔加入节拍记谱,实际上已经失去其自身强弱规律:

3.复合节拍:即同时使用两个或多个听觉上可分辨的拍号。有三种形式:一是相同的拍号但强拍在不同处;二是不同拍号具有一致的小节线:三是不同的拍号。小节线也不一致。《12首美洲前奏曲》第一首运用了复合节拍的第一种形式,同样是4/4拍,但由于分解化音型进入时间不同,使得上下声部的强弱规律不一致:右手音型以ff力度在第一小节弱拍被强调,而左手音型则是在第二小节正拍进入,形成了各声部内在的强弱规律,且二者的对比性复合节奏效果也是存在的。此外,希氏在《三首钢琴小品》(谱例8)运用了复合节拍的第二种形式:

上例为3/4与3/8纵向复合,事实上为两个3/8相加(或6/8),等于3/4的总时值.看似复杂的纵向复合节奏,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节拍复合.时值总和没变,只是在强拍及重音形成了动静错落的效果。6/8与3/4的复合是希氏作品中运用较多的,这大概是源于民间舞曲中加托节奏特征的影响。

四、结语

在希纳斯特拉的钢琴作品中,节奏创作对于突出民族化風格,增加乐曲的表现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他不仅吸收了阿根廷民间特有的舞曲节奏特征,而且将现代作曲技法,诸如强音移位,复合节奏节拍等运用到创作中,这成为他个性形成与成熟的重要因素。他的钢琴作品之所以被大众广为流传,其中所运用的多样化节奏创作思路,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这值得读者深入研究并于创作中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