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大学生道德信心培育研究

摘 要:本文通过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研究现状的分析综述,进而分析了大学生道德信心培育研究的意义,明确了对大学生道德信心的培育的研究是当前道德问题研究的重点,其目的旨在重塑当代大学生对他人、对社会道德评价的信心,营造良好道德氛围,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关键词:大学生 道德信心培育 研究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研究现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我们学术界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教育科技事业的不断发展,为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健康成长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我国广大大学生生活在改革开放的时代,他们胸怀远大理想,勇于自立自强,乐于接受新生事物,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文明礼貌是当代大学生精神世界的主流。总体上看,我国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是好的。但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这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物质与精神、本土文化与西方文明、各种观念和意识形态交织在一起,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在现代社会中,大量的从未出现的新事物、新现象产生了,社会观念发生了巨大交化,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裂变。对他人、对社会道德评价过低,以及道德信心缺失就是这一裂变的重要体现。

国内研究道德问题的权威机构,北京师范大学伦理与道德研究所较为持久。北师大的伦理学与道德教育的研究工作,由前代人的开创性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批学者很早就有专门从事伦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研究,90年代以后,由于一批有志学术与教育工作的中青年同仁继往开来的辛勤工作,北师大的伦理学教学与研究已经在伦理学原理、中西方伦理学史、道德社会学、道德教育理论、教育伦理学、教师伦理学、经济伦理学等方向积累了丰厚的学养,在生命伦理学、环境伦理学、科技伦理学和公共事务伦理学的研究方面也正在形成教学与研究的平台。但是,该机构关于道德问题的研究侧重于道德与伦理的关系,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依托悠久的文化传统,从陶行知、陈鹤琴先生的“生活教育”、“活教育”的思想到吴贻芳先生的“厚生”思想绵延影响,经过近20年的发展,形成了研究所的学术研究重点:(1)把握时代精神,研究当代道德教育问题;(2)植根本土文化,探寻中国道德教育路向;(3)回归生活世界,创建生活道德教育理论;(4)培育道德人格,提升社会伦理道德精神。这些成果是今天进行道德问题研究不可多得的材料。但是,其有针对性的应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信心缺失的研究并不多见。

伴随进入新世纪后,随着经济转型,网络科技的发展,物质的丰富,引发社会思想、道德、法律及体制和观念上的一系列变化。由于受国内外经济大潮和西方文化的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虽说主流是正确的,但也存在一些诸如功利主义等消极的价值观。德育是良好道德的养成与培育,它在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为大学德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前提。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大学德育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发展。“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成为大学德育的指导思想。专家学者对大学生道德研究的重视,产出了大量成果。当前这些研究是本论文撰写的基础和起点。国内理论界围绕大学生道德问题,针对以下六个方面的焦点问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关于当前大学生道德的现状;关于大学生道德的发展趋势;关于大学生道德的存在问题;关于大学生道德的德育思路;关于大学生德育的具体措施研究。对于大学生道德信心培育机制方面的研究,我国学术界涉及的并不多。广州大学的唐卫红,罗明星在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上曾经发表过《道德信心优先性与培植方法探讨》,这对本项目进展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但是由于没有涉及到大学生,所以没有建立具体的培植对象。因此,对这一方面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这也为我们的下一步研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二、大学生道德信心培育研究意义

新时期,中国的现代化正在加速进行,各种西方腐朽思潮、价值观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底线,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现阶段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而且关系到我们民族未来的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一体化更对我国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带来了严峻的考验,新时期下,了解我国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存在问题,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策略,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增强我国发展后劲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进入新世纪后,随着经济转型,网络科技的发展,物质的丰富,引发社会思想、道德、法律及体制和观念上的一系列变化,网络文化、快餐文化对大学生道德信心的影响不容忽视,大学生个体对他人、对社会的道德评价呈明显下降趋势,由此当代大学生道德信心缺失现象严重,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是文化传承和知识创新的重要载体,是引领社会文化的排头兵。我国在校大学生约有3000多万,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现阶段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而且关系到我们民族未来的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如果道德认知主体对既有的道德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评价普遍怀疑、否定和破坏,道德信心缺失,就很难做出知行统一的选择。

当大家对社会道德普遍丧失信心的时候,恰恰是价值观重建的时候。社会需要正确的价值观,特别是年轻人更需要正确的价值观。大学时期是人生发展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社会、道德转型深深地影响其道德生活,并客观要求大学生作为社会道德主体参与社会新道德的建构。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大学生正处在从传统的“边缘人”现代社会的“参与人”过渡的时段,逐步具有一种主体性的要求。因此,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指导,对大学生道德信心的培育的研究是当前道德问题研究的重点。旨在重塑当代大学生对他人、对社会道德评价的信心,营造良好道德氛围,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年。

[2]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杨、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3] 麦金泰尔:《德性之后》,龚群、戴杨毅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4] 斯宾诺莎:《伦理学》,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5] 司马云杰:《价值实现论一一关于人的文化主体性及其价值实现的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简介:

卫军帅,男,1980年11月生,安徽六安人,硕士,讲师,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段钰,女,1995年10月生,安徽合肥人,本科,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研究方向:大学生文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