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福“汽车疯子”还是中国的“亨利·福特”


  中国民营汽车企业第一人李书福俨然已成为国人励志的最佳教材,正一步步演绎着中国版的“亨利·福特”。想常人之不敢想,做常人之不敢做,这就是李书福。
  2010年3月28日,李书福签订了吉利收购沃尔沃汽车协议。国外媒体把这个个子不高却目透精光的中国商人,冠予了中国的亨利·福特”的称谓。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他是中国民企造车第一人,120元创业起家、在冰箱行业赚到第一桶金、在海南地产热中摔过大跟头的年轻人。对于收购沃尔沃,有人形象地比喻为:“穷小子娶了大明星。”他的几次起起落落集中体现了浙商两种突出的精神气质:面对机会精明,敢为天下先;认准的事不放弃,对失败无所惧。
  初遇红灯:放弃冰箱生产
  1984年,年仅21岁的李书福与人合伙开了一家作坊式的小厂,替一些大冰箱厂加工小配件。这个小厂从小配件一直做到一些核心部件。然而,1989年,国家对电冰箱实行定点生产制度,民营的“北极花”不在国家定点生产之列。第一次撞上红灯”的李书福老老实实地刹了车,关掉了冰箱厂,伤心之余一头扎进深圳大学的书堆里。这是一个影响李书福一生的抉择,当时一部分同样没有拿到定点生产指标的企业坚持下来并笑到了最后,现在的科龙、美的等均属此列。李书福每每谈及此事,总是痛心不已。
  有了这次惨痛的经历,李书福在以后的创业中,无论是做冰箱、造摩托车还是造汽车,尽管一开始别人都觉得他不自量力异想天开,但是他不轻易放弃,不依不饶地往前冲,并最终都赢得了成功,而且还赢得相当漂亮。
  豪情动天:赢得一次创新的机会
  造轿车是李书福最大的梦想。1997年,在有了装潢材料和摩托车所带来的丰厚利润作为圆梦的坚强后盾之后,李书福决定杀人家用轿车领域。这在当时是一般民营企业家连想都不敢想的事,再次招致包括一起创业的亲兄弟在内的所有人的反对。李书福对他们说:“造汽车没有什么神秘的,无非就是四个轮子加一个方向盘再加一个发动机。世界汽车工业已经形成了非常成熟的技术,完全可以为我所用,只要有钱,就可以买到技术、买来零配件、请到人,也就可以设计出好的产品。我心已决,哪怕倾家荡产,头破血流,我也要干!”
  开弓没有回头箭。李书福一次次到北京,奔走呼号:一次次到国家生产主管部门,阐明自己的观点,他情真意切地说:“请允许民营企业大胆尝试,允许民营企业做轿车梦,几十亿的投资我们不要国家一分钱,不向银行贷一分钱,一切代价民营企业自负,不要国家担风险,请国家给我们一次失败的机会!”可壮士断腕般的豪情并没有融化国家政策的铁板。好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李书福的梦想柳暗花明,某部下属的四川一家生产小客车的企业濒临倒闭,于是经过多方努力,吉利与之合作成功。对方以目录、生产权、部分设备等折价入股,吉利投资1400万元,成立四川吉利波音汽车制造公司。李书福又靠借“腹生子”终于拿到了小客车、面包车的生产权。
  1998年底,第一辆两厢吉利“豪情”车下线。李书福把吉利“豪情”的市场价定在4.79万元,成为当时中国最便宜的“电喷车”,其优越的性能价格比,得到了众多家庭购车者的关注,市场需求渐旺。2000年,李书福在宁波投资7亿多元,征地1000亩,建立吉利美日工业园,加上此前建立的临海基地两大生产基地,初步形成了年产20万辆汽车的生产规模。
  李书福创办了“浙江经济管理学院”,并又一次取得了合法地位。近10年来,吉利集团经历了向“高校买”人才,投资千万元请高校代培人才,直到投资上亿元自己办高校为企业培养人才的“三部曲”。实践证明,吉利集团投资1.2亿元创办的吉利教育中心,是企业培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最佳选择。
  吉利的创新主要体现在观念上。李书福认为,如果能生产出大企业生产不出来的低成本、高质量的汽车,就一定会受到市场的追捧,就有自己的生存空间。以吉利的实力显然没法与跨国企业和合资企业全面对抗,那么还不如先走一步占据他们最没有竞争力的低端市场。吉利当时就提出设计4万元左右的轿车,而且还要有空调、音响,功能齐全、性能良好、造型美观。吉利当前的目标是让大多数工薪阶层能够用一年收入买一辆车,带领中国老百姓早日走入轿车消费时代。
  吉利在面临重重困难的情况下,最终取得了成功,靠的就是一种信念:想得到的东西就一定想方设法去得到,否则就会变成空想。路透社撰文称,中国民营企业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成功收购福特汽车旗下著名品牌沃尔沃的交易有望改写汽车行业历史。
  然而,吉利的事业发展并没有止步,李书福带领着他的团队正一步步地进行他的全球扩张计划。
  (选自慧聪网 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