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托邦读后感

托拉斯莫尔所设想的“乌托邦”读乌托邦 吴莹莹 (马克思主义学院 1120110749) 【摘要】作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人文主义者和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创始人,源于对现实社会的敏锐洞察和个人的品行性格,莫尔在其经典名著乌托邦中不仅深刻阐发了社会政治思想,而且系统论述了乐生的伦理道德思想,明确区分了真假快乐,认为人类要幸福就必须追求真正的快乐,而真正快乐的实现需要彻底废除私有制。莫尔的这一思想是在批判黑暗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深切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痛恨和对快乐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关键词】乌托邦 、托拉斯莫尔、公有制 小时候就听说乌托邦这个词了,他被用来指称不切合实际的幻想,知道有这本书也有很长时间了,直到最近才看到这本书,乌托邦语言优美流畅,字里行间无不流露莫尔先生悲天悯人的情怀,读来如饮甘露,如沐春风,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正如尼采通过学习查拉斯图拉代言,托马斯莫尔在书中通过拉斐尔讲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王国,我很欣赏拉斐尔的人格,他学识渊博周游世界阅历丰富,完全能够像莫尔和其他人所劝说的通过向国王献策谋取高位享受荣华富贵,自从拉斐尔游历乌托邦后就觉得他是世界上最理想的国家制度,他深知这一制度很难获得其他各国国王的赞同实行,这让我想起春秋战国时代的商鞅,他起先建议秦孝公推行帝道,秦孝公的反映很冷淡,即使降到王道也没能打动秦孝公,最后不得已提出霸道秦孝公顿时来了精神“亦步亦趋“,现实如此无可奈何,在理想与实行的两难中商鞅选择降低理想以求实行,拉斐尔却选择即使实行不了也不降低理想以迎合国王,他为了自由甘于平淡。

在乌托邦中,莫尔首次用“羊吃人”来揭露罪恶的“圈地运动” 这一提法被马克思多次引用,并提出了公有制,讨论了以人为本、和谐共处、婚姻自由、安乐死、尊重女权、宗教多元等与现代人生活休戚相关的问题。他创造了“乌托邦”一词,开创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其思想也成为现代社会主义思潮的来源之一。乌托邦预言了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虽然在马克思之后,公有制思想得到了重新界定,找到了一条更为科学的道路,但莫尔作为空想社会主义第一人的地位,依然是无可置疑的。马克思给予了莫尔很高的评价,并且在写作资本论时,也大量援引了乌托邦里的情节。

托马斯莫尔出身富裕家庭,喜好哲学或是文学却迫于父亲的压力改学法律从事律师行业,后来当了法官大臣,莫尔对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充满了深深的同情,即使是罪犯也表现出宽容,他并没有像别的律师法官一味指责罪犯的道德品行,他认为绝大多数人是迫于生计才挺尔走险,能从社会制度来看待犯罪问题。莫尔认为贫穷是一切罪恶的起源,贫穷是社会不公引起的,而社会不公是私有制引起的。他严厉批评国王贵族的贪婪残酷奢侈无度,深深同情劳苦大众陷于水深火热的疾苦,莫尔为拯救这些社会疾病开出消除私有制实行公有制的药方。工人农民提出消除私有制实行公有制比如通过“打土豪,分田地”实现社会公正,我并不认为他们的多么高尚,站在自己的利益上且坚持这就是公正那是胜利者的专利;
这一主张却是出自出身富裕而且是国家重臣的莫尔足见难能可贵,把高尚的光环安放在他的身上我想没多少人会反对。莫尔因反对国王亨利八世离婚及其暴政而宁死不屈最终被下狱处死,为了理想不惜违背自己的利益甚至牺牲生命,仅凭此,莫尔的品格足以令人敬重。

莫尔本人的乌托邦是一个完全理性的共和国。莫尔从乌托邦岛、城镇、文官制度、贸易和礼仪、交通、旅游、奴隶和婚俗、军纪、宗教九个方面描绘了一个他所憧憬的美好社会。那里一切生产资料归全民所有,生活用品按需分配,人人从事生产劳动,而且有充足的时间从事科学研究和娱乐,那里没有酒店、妓院,也没有堕落和罪恶。在战争时期它雇佣临近好战国家的雇佣兵,而不使用自己的公民。在乌托邦观念中,财产权对于拥有者来说是一种奴役,使其留恋于蝇营狗苟的生活,也构成了对他人的奴役,使借助财产的力量而支配他人成为可能。它对于公共领域来说是一种否定,它消解了至善生活的意义,是对公共生活精神的最大腐蚀。“私有财产不存在,人们就关心公事。”在财产共有制的基础上,乌托邦的一切经营与维持,都依托于公共生活,以此满足乌托邦成员维持日常生存的需要。在乌托邦著作中我们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描述人们居住在集体的房子里,共同劳动、进餐、娱乐,接受医疗和教育。人们必需性的满足诉诸于集体生活的方式来实现,这对普遍正义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与这种集体生活相适应的是,在乌托邦中一切物品都是共享的,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平均分配,而是指政治生活对于所有人而言,其价值是等同的、不具有任何排斥性。原则上每个人都得到充分尊重,每个人在集体生活中都可以找到相应的位置。政治权力也是共享的对象,对于乌托邦而言,为了避免政治权力走向独断,它崇尚的是一种直接民主制,以广泛分配的方式来达到共享。政治权力的运用必须是公开的,有关公共事务管理的问题都必须在全体大会上公开地讨论。而要维护普遍正义就必须诉诸政治统治的方式来确保和谐秩序的持久性,因此贤人统治成为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乌托邦以美德来限制政治权力,那么政治统治行为本身就必须具有美德实践的性质,只有具备政治美德的贤人才会将政治统治视为一种责任和使命,以此来实现道德和优良的政治生活。同时,它也要求在乌托邦中进行美德教育,培养正义和善的个人。

乌托邦探讨了公有制的发展,莫尔等把财产公有制理解为生产资料和消费品都公共占有。摩莱里、欧文等则理解为除日常生活品以外的财产的公共占有,即是生产资料的公共占有。少数空想社会主义者如圣西门、傅立叶在自己的理想社会中保存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这是资产阶级倾向的明显表现。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也提出了计划经济的思想。圣西门主张,在实业制度下要有计划地组织生产,彻底根除无政府状态。另外,本书还探讨了城乡结合的问题,从托马斯莫尔开始,许多空想社会主义者都注意到解决城乡对立、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对立的问题。罗伯特欧文主张,把城市和乡村结合起来,把工业和农业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

在第一部里,莫尔借拉斐尔之口主要对当时英国社会的种种弊端,统治阶级的专权残暴、厚颜无耻,以及广大下层群众的悲惨处境予以辛辣的嘲讽和深刻的揭露。那些统治者们所关心的只有两件事情要么疯狂地掠夺人民的财产,为此他们可以耍尽各种手段,设下最阴险而卑鄙的圈套;
要么挑起掠夺性战争,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可以寻找种种借口,不惜牺牲人民的性命或致他们于伤残。平时还要豢养一批雇佣军,对社会治安造成严重危害。统治者们以严苛的刑罚对付下层群众,根本没有什么公正可言,“盗窃犯被处死的比比皆是,有时一下子就有二十个人被送上同一台绞刑架。“莫尔认为,这样一来,造成的后果只能是“本来只想去盗窃的人,便可能连人也杀掉。除非能保证被抓到后不会有太大的危险,否则为了能够更安全就必须干掉知情者来掩盖罪行。因此当我们用酷刑去恐吓盗贼时,却给无辜的平民带来了灭顶之灾。“ 莫尔的这些大胆揭露,为当时的英国社会勾勒出一幅立体画,也为第二部分描述乌托邦的社会制度作了陪衬。正是在理想与现实的对比中,莫尔得出了若干空想社会主义的重要结论。

在第二部里,莫尔将自己对人类美好国家制度的憧憬投射在他所假想的乌托邦岛上。在这部分里,莫尔用了八个不太引人注目的标题,系统地为我们规划了理想社会乌托邦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社会生活、宗教、对外关系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在政治方面,莫尔主要涉及了乌托邦人民实现民主的最高形式、乌托邦的官员、乌托邦的社会分层,以及乌托邦的法律制度。在经济方面,最主要的是农业,它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处于基础地位。除农业之外,每个乌托邦人还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学习一门手艺,通常人们所选择的也是一些必要的职业,包括毛织、纺麻、瓦工、冶炼、木工等行当。在科学文化方面。首先,乌托邦人注重提高全体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并且他们还很注重学习外来文化,并有着惊人的消化、吸收外来文化的能力。

在乌托邦的国度里,一切都是平均享有的。所以那儿达到了普遍的幸福。不用担心公有的鱼是无刺的,人们会毫无顾忌地挥霍这种情况。因为那儿的公民都是善良,淳朴,热爱劳动的,他们享受收获劳动果实的幸福滋味,他们只拿自己需要的那部分。这样就达到了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完美搭配。

乌托邦有很好的医保制度医生医术精湛服务热情,病人会得到很好的照顾,如果救治不了乌托邦提倡安乐死,因为他们觉得病人放弃的是痛苦而不是享受,死是上帝对生人的召唤,恐惧和不舍违背上帝的旨意是不受上帝悦纳的,当然非本人同意他们是不会对病人实行安乐死的,而且会尽心尽力的照顾病人直至死亡,但他们并不提倡自杀,自杀如没经过议会和教士批准就得不到体面的安葬。乌托邦实行宗教信仰自由,超脱于当时的加尔文主义,另外他们认为宗教信仰是公民道德的有力保障,一个连神都无所畏惧的人还会畏惧道德吗乌托邦人工作之余很喜欢学习,他们唯一的娱乐就是整理自己的花园。乌托邦很注重对孩子的教育从严审核教材,绝不允许败坏道德,扭曲人生观价值观的内容出现在教材上像荷马的史诗宣扬神的欺诈就在禁止之列,所以他们比较单纯比较容易满足,不像今天媒体到处充斥欺诈暴力堕落的内容。乌托邦人反对战争特别是为扩张领土而战,但为了自由正义他们不怕战争,一旦开战他们会用金钱怂恿别国参战或用重金悬赏敌国国王将领的人头,再不行就花钱请雇佣军,因为比起本国人的性命金钱是毫无意义的,大有孙子兵法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之意。

在那,人们感恩造物主的恩赐,他们格外注重保护他们的生活环境,精心设计花园了美化环境。城市是雄伟壮丽的,乡村是难以言语的纯净。他们高兴地领受来自大自然的任何好处。按照大自然的旨意,去追求人类所独有的耳、眼、鼻、耳之乐,在静静的夜晚体会星空的璀璨,闻扑鼻的花香和食物的味道,听美妙的音乐和鸟儿的歌唱。为了大自然对人类特殊的恩赐矫健的身体,他们不过度的装饰外表和节食。不因小快乐而妨碍大快乐,不因快乐而引起痛苦的后果,这就是乌托邦人对德行和快乐的看法。

乌托邦社会乌托邦思想是对人类完美社会的理想设计,就其本质而言,乌托邦思想本就是超越现实的。后来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努力都燃烧着乌托邦理想的熊熊火焰。然而,理想的火焰燃烧的正是理想本身,但这些运动无一不以失败告终。尽管乌托邦本身期许着和平﹑自由﹑平等﹑幸福的未来,却没有一种乌托邦可以理直气壮地宣告自身达到了这种状态,而在一次又一次将乌托邦思想转变为现实的实践中,我们却不幸地看到一次又一次失败。它让我们看到人类努力追求福国乐土的高尚,也看到追寻“空中楼阁”的徒劳无功,似乎乌托邦思想注定无法与政治现实相容,注定只能寄托在远离现实的理想世界中。之所以出现这些困境就源于乌托邦构筑的基础存在问题 (一) 把希望单纯寄托在统治阶级身上不免流于空想。乌托邦企图依靠现存政制的最大获利阶级来改善被统治和被剥削阶级的艰难困境是根本不可能的,这种幻想的现实可能性只能存在于这种希望的实现统治阶级或其中一些人 具有无比完美、无比高尚的道德境界。由于阶级的根本对立,被统治阶级根本无法指望这种希望的实现。因此,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只能自己解放自己,或者说,被压迫阶级的解放只能依靠自身的力量。

(二)建立在极度集体主义基础上的乌托邦无法实现其制度目标。乌托邦社会中个人基本上被消解于集体之中,国家超越于社会之上,并对社会以及公民个人 具有强大的控制力量,从而事实上瓦解了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乌托邦社会架构的浅层看,似乎很注重发挥公民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乌托邦的整体架构也力图实现这一点。但实际上,在这种建立在极度集体主义政治哲学原则之上的制度架构里,社会对国家机器的制约功能、公民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最大发挥都不可能有效实现,从而在事实上阻断了真正的国民幸福和社会和谐的制度目标的达成。建立在高度集体主义原则基础上的制度,由于阻碍和瓦解了个人主义的合理性功能的发挥,所以就无法实现制度的最大合理化,也就无法实现真正的公民幸福与社会和谐。在乌托邦社会里,公民个人的生活受到全面管制,甚至旅行也必须得到官员的准许,不得擅自跨地区旅行。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设想有什么真正的个人自由、个人积极性,很难设想这样的社会是一个合理的幸福和谐的社会。

(三)乌托邦思想首先立足于对人性善的基本预设,以先验理念为起点去假设或推导出一种单线递进的近乎完美的理想社会模式,因为只有在人性善的前提下,公共美德和献身于整体利益的实践才是有可能的。因为相信人性善,所以乌托邦追求的是人的自我解放和政治生活的自我完善,是扎根于人性本身最为深层的诉求,也因此乌托邦的制度安排顺应人的善良本性,同时也通过善良的制度来改造和促进人的发展,并且要求人们从精神上摒除个人利益的观念,完全献身于集体。然而,人性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东西,没有人能够对它作出绝对的判断。而绝对的纯粹的人性善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实现。并且乌托邦精神这种高尚的精神感召并不能满足人们的世俗需要,因此在现实中人们总要先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在此过程中就无法保证人们能够一直保持善良的本性。乌托邦思想是完美的、理想主义的,它相信人性的善和美德,向往一种正义的、至善的政治生活和制度安排,希望构建一种和谐美好的公共生活和能够自我完善的社会。对于个人来说,就如蒂利希所言,乌托邦“表现了人的本质、人生存的深层目的;
它显示了人本质上所是的那种东西”。人之所以为人,而不是动物,就在于人类不是完全顺从于自然的安排,并且不安于既有的生存现状,始终对未来怀着崇敬和希望,总是没有停下追寻最终精神家园的脚步。它表达了人类能够自我完善的信念,通过自身的努力来达到最终的解放,是人性最深处的本质诉求。对于整个人类来说,它彰显了人类无限的想象潜能,是对现实政治生活的不满和批判,是对正义、自由、美德等一系列政治价值的向往,是对优良的政治秩序与和谐的公共生活的追求,将人类带入一个更新、更高、更广阔的思想状态。“乌托邦之为乌托邦,在于其根本精神度,乃是对人类政治生活的正义永无止境的追求. 参考文献 【1】托拉斯莫尔.乌托邦【M】.戴镏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2】马少华.想得很美乌托邦的细节设计[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