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与人格特质关系研究

摘要:为了解大学生网络成瘾状况并对网络成瘾大学生的人格特质进行研究,本作者采用Young网络成瘾诊断问卷、16PF量表对大学生的网络成瘾状况和人格特质进行调查,其结论标明大学生网络成瘾者具有一些特定的人格特质。

关键词:人格特质;网络成瘾

引言: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由于网络成瘾而引发的心身健康问题逐渐增多。大学生由于其对网络使用的熟悉、学习就业等压力以及其自身的心理特点,被认为是网络成瘾的高发人群,因过度使用网络对他们的心理适应和健康发展产生了消极作用,大学生网络成瘾及其消极影响已经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并不是所有网络使用者都会成瘾,网络成瘾者需要具备使其成瘾的条件,人格特质激发和引导个体的行为,必然是影响个体网络使用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了解网络成瘾大学生的人格特质能帮助我们有效干预网络成瘾行为。基于此,本研究以重庆某高校的大学生为被试,对网络成瘾大学生的人格特质进行对照研究,探讨网络成瘾的相关因素,旨在为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有效预防和早期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1.网络成瘾概述

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是指在无成瘾物质条件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由于个体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出现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的损害,并伴随有和上网有关的耐受性、戒断反应以及强迫行为等。临床上也将其称为病理性网络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PIU)。

2.网络成瘾特点

网络成瘾作为行为成瘾的一种,虽然不具有明确的生物学基础,但与传统的药物成瘾具有类似的构成成分和表现,具有相似的特点。概括起来,网络成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突显性质。网络成瘾者的思维,情感和行为都被上网这一活动所控制,上网成为其主要活动,在无法上网时会体会到强烈的渴望。

(2)情绪调节作用。上网成为成瘾者应付环境和追求某种主观体验的一种策略,通过网络活动可以产生激动、兴奋、紧张等情绪体验,也可获得安宁、逃避甚至是麻木的效果。

(3)耐受性。成瘾者必须逐渐增加上网时间和投入程度,才能获得以前曾有的满足感。

(4)停药症状。在意外或被迫不能上网的情况下,成瘾者会产生焦躁不安等情绪体验和全身颤抖等生理反应。

(5)冲突。网络成癮行为会导致成瘾者与周围环境的冲突,比如家庭关系、朋友关系、工作关系的消退和恶化;与成瘾者其他活动的冲突,比如学习、工作、社会活动和其他爱好等;成瘾者内心对成瘾行为的矛盾心态;意识到过度上网的危害又不愿舍弃上网带来的各种精神满足。

(6)反复。经过一段时间的控制和戒除之后,成瘾行为会反复发作,并且表现出更为强烈的倾向。

3.网络成瘾的研究

3.1 网络成瘾的研究现状

网络成瘾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为成瘾,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它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人们对它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和完善。而且,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成瘾这种伴随现象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网络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新兴领域,国内这方面起步较晚,国内外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成瘾类型的研究

(2)网络成瘾原因的理论解释

(3)网络成瘾影响因素研究

(4)网络成瘾测量工具的研究

3.2网络成瘾与人格特质的研究

3.2.1 人格特质的含义

有关人格结构研究的早期工作主要是试图确定和标明一些持久而稳定的特点,以用来描述个体行为。常见的特点包括害羞,进取,顺从,懒惰,雄心,忠诚以及畏缩等。当一个人在各种情境下都表现出这些特点时,我们称其为人格特质。这些特质越是稳定,在不同情况下出现的频率越高,那么在描述个体行为时就显得越重要。人格特质是指在组成人格的因素中,能引发人们行为和主动引导人的行为,并使个人面对不同种类的刺激都能做出相同反映的心理结构。

3.2.2人格特质的测量

16PF测验是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人格及能力研究所卡特尔教授编制。卡氏采用系统观察法、科学实验法以及因素分析统计法,经过二、三十年的研究确定十六种人格特质,并据此编制了测验量表。16种人格因素是各自独立的,每一种因素与其他因素的相关极小。这些因素的不同组合构成了一个人不同于其他人的独特个性。测验由187道题组成。每一人格因素由10-13个测题组成的量表来测量,共16个分量表。16种因素的测题采取按序轮流排列,以便于计分,并保持受试者做答时的兴趣。每一测题有三个备选答案。

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简称16PF)是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人格及能力测验研究所卡特尔教授经过几十年的系统观察和科学实验,以及用因素分析统计法慎重确定和编制而成的一种精确的测验。这一测验能以约四十五分钟的时间测量出十六种主要人格特征,凡具有相当于初三以上文化程度的人都可以使用。

本测验在国际上颇有影响,具有较高的效度和信度,广泛应用于人格测评、人才选拔、心理咨询和职业咨询等工作领域。该测验已于1979年引入国内并由专业机构修订为中文版。

十六种人格因素是各自独立的,相互之间的相关度极小,每一种因素的测量都能使被试某一方面的人格特征有清晰而独特的认识,更能对被试人格的十六种不同因素的组合作出综合性的了解,从而全面评价其整个人格。

3.2.3网络成瘾与人格特质的关系

国内外的学者大多采用问卷调查法来研究人格特征与网络使用状况的关系。1997年,Young利用“Zung抑郁量表”研究显示中度至重度的抑郁水平与病态性网络使用有关。后来,Rogers和Young采用了病理性赌博的标准修订的量表,与16PF人格测验对网络成瘾者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网络成瘾者与非成瘾者在警惕性、自主、低水平自我暴露和不顺从、情绪敏感和情绪反应的特质上有显著的差异,网络成瘾者得分较高。他们在1998年又用“Beck抑郁量表”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网络使用程度与职业类别也有很大相关,高科技的白领阶层比蓝领阶层更容易对网络成瘾。%A

在国内,原献学、李建升通过自编问卷和EPQ(成人版)研究发现,掩饰性得分低的被试比得分高的被试有更高的网络成瘾倾向,而在神经质、精神质上得分高的被试比得分低的被试有更高的网络成瘾倾向。这一结果表明,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其人格特质是有一定关系的,缺乏自我约束、不善交际、性格内向、自卑、意志力不强、孤独感强的学生更容易成瘾。崔丽娟和刘琳利用网络成瘾诊断问卷、网络使用的基本情况、社会性发展量表进行问卷调查,表明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与每周上网时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对网络的依赖显著影响了大学生的主观幸福与社会疏离感。北京师范大学的阎巩固和福州大学的林绚晖用网络使用情况调查表、16PF和网络成瘾诊断问卷对293名上网学生的调查发现,大学生网络成瘾者在16PF的支配性、推理能力上与非成瘾者有显著差异。

(一)网络成瘾与孤独感、抑郁、焦虑

HomeNet的研究发现网络使用的增加能导致孤独水平上升,但已经存在的孤独特质却不能预测网络使用的增加,并把孤独水平的上升归结为由于网络使用增加导致现实生活中社交活动的减少。但另有研究发现,网络使用的增加导致了社交活动的增加。但Loytsker等的研究显示,高水平的孤独、厌倦倾向、自我封闭及社交焦虑均可预测网络成瘾的发生。Kraut 等人发现过度使用互联网会导致孤独和抑郁的增加,并会导致社会卷入的减少与幸福感降低。国内的研究者运用SCL-90、EPQ、16 PF等量表对不同程度的网络成瘾者进行调查,所得结果基本相似。

(二)网络成瘾与感觉寻求

杨文娇和周治金于2003年使用陈仲庚、张雨青等修订的感觉寻求量表进行调查发现,网络游戏成瘾低分组在感觉寻求量表上得分较高,网络游戏成瘾者可能是高感觉寻求者,他们对刺激性的、不受约束的事情极感兴趣,但是对重复、单调、令人乏味的事物感到厌烦。他们在网络游戏环境下比网络游戏成瘾高分者保持更高的唤醒水平,因而更容易对网络产生痴迷。

(三)网络成瘾与内外向、社会适应性

李望舒对大学生的研究发现,网络成瘾者与非成瘾者在内外向和社会适应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学生网络成瘾者更趋于内向,社会适应性低于非网络成瘾者。李秀敏和阴国恩用16PF测查分析了高频上网者与低频上网者在人格特征上的差异,发现高频上网大学生乐群性得分较低,说明缄默、孤独、内向的学生喜欢上网,这部分人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只有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寻求满足;另外,也可能由于过度上网使某些人很少参与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回到现实世界后会产生社会适应不良,不能很好地与周围人交往,更容易产生退缩,躲避到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寻求满足。

参考文献:

[1] 肖余春《中小学生电子游戏成瘾的社会危害与干预策略》节选

[2]王克先、吴德祥《“电子海洛因”对青少年的危害和对策 》节选

[3]吳新辉.“网络成瘾症”大学生人格特征初探[J].社会心理研究,2002,2:6-10

[4]陈侠,黄希庭,白纲.关于网络成瘾的心理学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3):355-359

[5]杨文娇,周治金.大学生网络成瘾类型及其人格特征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39-42

[6]卜荣华;;大学生网络交往的心理解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7]何义芳;计惠民;金淑萍;王伟;;大学生病理性网络使用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8]赵雪;江洋;;家庭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系初探[J];才智;2011年05期

[9]宋爱芬;史学武;梁蓉;;网络成瘾干预的研究现状、问题及展望[J];昌吉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10]徐小龙;程春玲;孙力娟;;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影响剖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S1期

[11]韦凡荣;;青少年网络成瘾与父母教养方式[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12]毕岩;张琳娜;;浅谈大学生上网成瘾的成因及对策[J];沧桑;2010年12期

[13]江文庆;;网络成瘾中学生的认知-行为治疗[A];首届全国网络成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4]邵梅;中职学生网络成瘾的成因及对策[D];苏州大学;2010年

[15]侯友;钟建军;李杰;;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生活事件、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16]柳艳艳;;大学生网络使用动机与网络成瘾关系的研究[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17]李欢欢;王力;王嘉琦;;不同网络成瘾亚型大学生的心身健康水平差异及其与人格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8]梅松丽;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作者简介:

王丁禾,长江大学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