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基础》的教学不足及改进措施

摘要:通过学生的特点、现版教材以及师资队伍现状三个方面分析当前中职学校药剂专业《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基础》的教学现状和不足,主张通过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改造、“双师型”队伍的建设等方面的完善和提高,积极倡导“理实一体化”教学改进并提高《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基础》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职教育;药理学;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6-0187-02

对于中等卫生职业学校药剂专业的学生而言,《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基础》是核心课程,所学习的内容与学生就业、工作息息相关。该科目涉及知识面广,内容繁多,抽象,要求学习者需具备一定的生理学、病理学、化学、内科学、外科学、药剂学等基础知识,对于大部分中职生而言,学好该门课程有难度。如何学好本门课程,培养适应岗位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药剂人才,是值得药理学教师思考的问题,作者就此谈谈粗浅的见解。

一、《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基础》教学现状和不足

1.学生的特点。现阶段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均是90后,女生居多,平均年龄为14至16岁,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或是问题学生。惰性思维明显,存在心理缺陷,主动意识不够;自小娇生惯养,自我控制能力及自律性不够,理解能力差,学习成绩一般,尤为厌学。

2.现版教材的不足。目前,《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基础》(张庆主编、第一版)是中职学校药剂专业的药理学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本课程的主要涵盖“药理学”、“药物治疗学基础”两部分内容。其中“药理学”是介绍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药理学”为“药物治疗学基础”提供理论基础;“药物治疗学基础”的学习主要内容是运用药理学等基础知识,来阐述药物治疗疾病的理论和方法。实践证明,现行版本的《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基础》存在下列几个问题:(1)内容繁杂,偏深:除个别章节外,大部分章节为本科教材的缩写版,偏重于理论的学习,体现不了中职教育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色。比如列举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以及用药指导等内容学术性较强,学生难于接受。(2)实用性差:主要是指部分教学内容和临床实际应用脱节。一方面临床常用药物在教材上得不到体现,而临床上不常用的药物又有相应的编写章节,导致对学生的培养不能满足工作岗位的需要。如教材中罗列的抗肿瘤药物,许多已经被淘汰,而市面上常见的抗肿瘤药,要么没有,要么一笔概过。再如临床常用的钙剂、维生素类书中未有介绍。另一方面是该教材偏重基础理论,主要从药物的作用机制、体内过程、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等方面来介绍某一代表药物,临床用药内容阐述得少且简单,实用性不强。(3)内容缺乏对比性:教材所涉及到的药物,无论是同系统的药物还是治疗某种疾病的药物,在横比、纵比方面相对缺乏,缺乏梳理和总结,学生容易产生混淆。例如钙通道拮抗剂的硝苯地平,在好几个章节里都有出现,对应的适应症也很多,但对所治疗的疾病没有总体概括,相对零散,不好掌握。治疗高血压的药物分类虽然很多,但是没有具体对比每类药的具体优缺点[1]。

3.师资队伍的现状。(1)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职学校的青年教师多数来源于药学的本科生或硕士生,一般未经过专业培训,同时缺乏教学实践经验。其教学模式受到高等教育的影响,虽然是多媒体教学,但依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课本的内容以“填鸭式”方式传授给学生,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的,应该怎样,受此影响,学生面对问题时仅能被动接受,缺乏自我思考过程,在知识运用上缺乏自信,是造成学生职业素养存在偏差的一个主要原因。(2)缺乏临床工作经验:现阶段的药理学教师,一般都是在本科院校毕业后进入学校从事药理学理论教学,他们大多有着一年的临床实习经验,但是缺乏在药房、药店等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对于疾病和临床用药的现状了解较为局限。在教学过程仅能够将教材的内容向学生展示,缺乏进一步的讲解或者较少联系临床实际情况向学生进行讲授。(3)教学内容顾此失彼:中职药剂专业的《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基础》,兼顾“药理学”和“药物治疗学基础”两部分内容,但是授课教师一般以“药理学”内容的讲解为主,“药物治疗学基础”一般都是要求学生自学,几乎很少讲解。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更多需要掌握的是药物的临床应用、药物的配伍、用药的注意事项、药物的联合应用等,而这些完全属于“药物治疗学基础”的范畴。一般而言,教师讲授的内容,学生即认定为重点,学习过程的心思在于“药理学”而忽视了“药物治疗学基础”,学生有一定的基础,技术技能不够,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既定目标不相符。

二、改进《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基础》教学的举措

《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基础》的教学与实际应用存在脱节,并不利于学生技能素质的培养,对此笔者做了一些探索和思考,尝试解决上述难题。

1.通过校企合作提高教材编写的实用性。职业教育教材以“应用”目的,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为目标。同时彰显区域特色、服务于区域经济。在此,笔者建议教材修编时邀请行家里手、企业能工巧匠参与教材的修编,修编过程要注意以下问题:(1)根据工作岗位的需要,去除没有必要的内容,尽量简便。将药理作用进行简化,明确其中的要点;优化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将常见的不良反应体现即可。(2)增加插图和表格。一是通过插图,相比文字描述直接明了,更具有说服力;二是通过表格,利用比较项目列举其中的异同,避免学生进入知识点混淆的误区。(3)联系工作实际,注重实用。调整好常用药、不常用药以及新药三项内容的比例。药物的体内过程、作用机制可适当删减,不常出现的不良反应也不宜编写得太多,每个内容要条理清晰,做到纲举目张。(4)加强非处方药物及复方制剂的内容。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增加抗感冒药、维生素类药、钙剂的篇幅。积极拓展健胃消食药、止泻药、止咳药、感冒药等复方制剂的教学内容。(5)添加病案讨论及处方知识内容。精心遴选药房、药店合理用药指导、处方审核的典型案例作为教材的讨论题,增加学生对药物的综合分析能力。

2.以校企合作为契机,提高药理学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以学校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为契机,通过建章立制,建立药理学教师外出学习、进修的长效机制。定期让药理学教师到医院药房、社会药店等企业跟班学习或者挂职锻炼,目的是促进药理学教师对临床合理用药有更深刻的了解,丰富教学手段,使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能够跳出教科书的限制,与临床紧密联系起来,为有效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奠定良好基础。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安排教师到附属医院、门诊等医疗机构坐班,让药理学教师置身其中,切身体会其中的工作环境、受其熏陶,通过产教融合实现教学与临床的无缝对接。

同时积极鼓励药理学教师参与执业药师、药师、医药商品购销员等考试,紧跟社会形势,以考促学、学以致用、紧密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打造具有企业烙印的“双师型”高素质药理学教师队伍。

3.多举措改善药理学现有的教学方式。(1)因材施教。面对当前中职学生起点比较低、底子薄、根基差的情况,要求我们教师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要求我们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要转变教学模式,结合教学大纲,积极创造实训条件,倡导运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替代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丰富教学手段。将传统的板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必要的板书可以展示授课提纲和重点,使学生整堂课都可以看见其中重点内容;而多媒体教学把相关临床疾病治疗过程采用图片、文字、视频、动画等形式表现出来,这样可使枯燥的理论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进而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3)尝试多样的教学办法。以“启发式教学”及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代替“填鸭式教学”。药理学的教学内容繁杂难记,教学的过程中如何使得这些内容更加条理化和系统化,以唤起学生主动和积极学习药理学。这就要我们要注重教学的艺术性,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可以很快达到这种学习效果。(4)倡导理实一体化教学,加快学生角色的转变。实训教学是指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活动[4],它是培养学生把课堂理论与工作实践结合起来的重要方法,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工作能力。安排学生到企业见习,让学生提前感受企业的工作氛围,了解工作环境、工作制度,对今后从事的岗位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积极筹措资金建立“模拟药房”。“模拟药房”就是以仿真的形式在学校里开设一家“药店”,与真正的药店没有任何区别,而满货架的药品仅是一些空盒和空瓶而已[5]。教学过程,充分利用“模拟药房”的资源平台,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

总之,《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基础》教学内容需紧密与临床岗位对接,实现产教融合。讲授《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基础》需要改变现状,一是通过校企合作,修编现有教材;二是建立教师学习进修长效机制,促进药理学教师不断增强自身素质,深入临床,及时了解最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打造具有企业烙印的“双师型”高素质药理学教师队伍;三是改变现有的教学方式,倡导理实一体化教学。通过多举措提高《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基础》教学效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于区域经济。

参考文献:

[1]马春梅.试问职业教育《药理学》课程改革[J].中国科技信息,2007,(17):238-239.

[2]万佑湘.提高药理学课堂教学实效性教学策略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09,12(27):47-48.

[3]李明.药理学教学改革的初步探讨[J].时代教育,2013,07(13):258-260.

[4]贺蕊,陈雨安,谷贵文.药学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四个重要环节[J].医教研究,1994,22(3):33-34.

[5]陈筱喻.我院药学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策略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7,14(25):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