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勃兰登堡州:“德国制造”为中企创造成本效益

近日在京举行的德国勃兰登堡州投资推介会上,来自勃兰登堡州经济发展局的首席执行官斯特芬·卡姆华德特博士把勃兰登堡形容为柏林的“六环”。“‘一带一路’战略将北京和勃兰登堡作为新丝绸之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勃兰登堡州位于柏林周围的地区,成为连接东欧新兴市场和传统西欧市场的节点。该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成为德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他说。

柏林边上的“六环”新兴制造业颇具竞争力

2015年,河北省与德国勃兰登堡州在石家庄正式签署建立友好省州关系协议书,勃兰登堡州成为河北省与德国建立的第一个友好省州。勃兰登堡州环绕德国首都柏林,与河北环绕中国首都北京的地理区位条件相似。

斯特芬介绍,勃兰登堡州处于三大跨欧走廊交汇处。近年来,该地区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网络四通八达,修建了长达900公里的国道、3000公里的铁轨 、1300公里的联邦水路和12个内陆港口,且拥有德国第三大机场,可以直飞北京。此外,勃兰登堡全州可提供2000多处商业及工业办公地点,这些地方交通便利,与高速公路、水路和机场相连,可通往柏林、中欧和东欧市场。

柏林—勃兰登堡一带是德国研发最密集的地区,汇集了各种研究机构、大学、应用科学学院和科技创业中心,方便公司寻求转让和合作伙伴。斯特芬表示,勃兰登堡工业大学(BTU)为勃兰登堡州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储备。“勃兰登堡地区的研发水平很高,附近的高校起了很大作用。勃兰登堡工业大学在工业4.0、新材料、新能源等方面建立了相应的工作室和研究室,期待与中国企业进行合作。”他说。此外,勃兰登堡有意与中国加强经贸和技术转移方面的合作。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能源战略研究院王晓光博士对本刊记者表示,德国是制造业立国。大多数制造业部门在德国都有重要的投资机会,如机械制造、化学工业、材料科技、生物医药、食品保健、能源环境等。另外一些高端的服务行业如创意设计、文娱媒体、金融、物流、旅游酒店和体育产业也具有国际竞争力。

另外,勃兰登堡州具有较高水平的现代化投资。1991年至2014年,勃兰登堡州制造业的总人均增值上升了650%。大量高素质的劳动力也造就了这个地区的现代化建设,斯特芬表示,勃兰登堡州是德国第一个通过单一来源促进经济发展、推广劳工服务的联邦州。在该州的适龄人口中,拥有高中学历、职业教育和培训资格或全日制职业学校毕业证的人数占63%,获得学士学位的人数占比30%,高于德国平均水平,可以聘用到高学历工人。

据王晓光介绍,由于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正在不断提高,从整体看,中国与德国的双边投资,未来将呈现积极的态势。国家层面上有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规划,企业有对外投资寻求投资回报和新技术来源的动力,消费者也有消费升级的需求,而德国在多个传统优势领域和中国经济转型和消费升级切合度高。从投资地角度上看,德国经济发展态势稳健,法律法规完备,政府廉洁,这些也都为外国投资者提升了投资信心。同时,德国地处欧洲的中心,区位优势明显,而且能够提供高素质劳动力和巨大的消费市场。

德国驻华大使馆经济处专员奥凡表示,勃兰登堡有较完善的投资鼓励措施,可提供各种定制融资项目,并且收取的贸易税为德国最低,其贸易税指数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4%。

赴徳投资忌“砸钱”换收益

此次推介会上,来自北京市投资促进局的相关人士表示,仅在2016年上半年,中国企业对德国投资就达到了108亿美元,德国企业在华投资也呈现了持续增长的态势,北京成为德国企业在华投资的重要目的地之一,西门子、戴姆勒、宝马、拜耳等德国著名企业均在京投资,并且取得了良好的业绩。

中国驻德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的数据显示,德国是中国在欧洲最大和全球第六大贸易伙伴。2015年,中德贸易额为1567.8亿美元;中国则继续保持德国第四大出口目的国地位,并超越荷兰成为德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国。

一直以来,德国作为优质市场,被中国企业所看好,成为“走出去”的重要目的地之一。但是,在德国投资,中国企业同样面临着风险。王晓光认为,目前赴徳投资的风险主要来自于宏观政治经济领域。

“首先,欧洲的政治经济发展在近年来收到各种危机的冲击,宏观前景不确定因素较多,特别是对德国这种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的国家冲击尤为明显。而且,由于最近中国对德国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的收购增多,引起德国反弹情绪,要求中国同样对德国公司开放投资。因此,中国对德国高科技公司的投资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还会面临政治上的障碍,而且这种对中国投资的警惕趋势已经开始蔓延到社会经济层面。同时,中企还应特别注重德国法律、财会和税务方面的复杂性带来的风险。”王晓光表示。

针对这些风险,王晓光建议中国企业投资德国应该保持谨慎的态度,注重积极融入当地社会。对于绿地投资,应该对项目进行深入的研究,委托当地有信誉的专业机构协助并寻求当地合作伙伴。对于公司的收购要注意隐形的成本和风险(往往来自于社会和法律层面),需要以“经营”的心态购买企业,注重利润回报和长期可持续发展、和谐劳资关系和产业链伙伴关系,并履行当地社会责任。解决这些风险,一方面有赖于宏观经济的改善,一方面取决于企业在微观层面规避这些风险的能力和技巧。

王晓光认为,企业不应以“购买”的心态去经营企业,避免为了某种资产或者技术无视利润回报,或者一次性砸重金、颠覆原有的劳资关系和经营伙伴关系。中国企业要避免谋取短期暴利的想法,争取将资产与中国市场需求相结合,从而开展在德国的经营。他提醒中国投资者,不同于一些深陷债务危机的国家,德国的财政状况良好,并不需要简单的资金注入,因此,以现金换取回报的投资模式在德国的前景并不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