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无人零售向中国看齐

中国有约14亿人口,由于新兴互联网企业的崛起等原因,凭借IT等最新技术,在零售店铺的发展方面领先全球。再加上“愿意接受新事物”的国民性,从两三年前开始,新一代店铺在中国不断亮相,代表性例子就是很受欢迎的“无人店铺”,这也引起了日本媒体的注意。据《日本经济新闻》网站近日报道,在全球零售业环境瞬息万变的当下,日本零售界人士对中国无人零售的进展颇为关注。

中国走在日本零售业的前头

《日本经济新闻》的报道称,新一代“无人店铺”在中国不断亮相,但要实现普及面临的课题也很多。

报道指出,其一是成本。面部识别系统和感知商品的传感器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其二,改变依赖人力摆货等也是课题。此外,由于可能出现小偷和混入异物等,需要采用高精度的IT系统,但系统的误报很多,仍处在发展阶段。

在此背景下,现阶段被评价为“最佳答案”的是新兴便利店“便利蜂”。自2017年2月第一家店开业之后,该公司以北京为中心扩大店铺网,现在运营约700家店。特点是橙色的招牌,广泛经销日用品、盒饭和三明治等。

野村综合研究所主任顾问刘芳指出,由于投资基金的出资等,在中国自2017年前后起,以“无人”为关键词的业态开始增加,成为缓解人工费上涨和劳动力短缺的手段之一。

《日本经济新闻》的报道认为,便利蜂的优势是,标准大小的店铺基本上只需1名员工。高效运营的秘密在于彻底利用IT技术,该公司3000多名员工中,近三成是负责系统开发的技术员。进店顾客通过无人收银台完成支付,员工则负责加工油炸食品和副食等。顾客多的时段和大型店需要多人应对,但该公司将推进省人化举措。

报道指出,在根据供求关系调整价格方面,中国也走在日本零售业的前头。例如,纸制的商品标签长时间显示相同价格。如果是电子价签,在保鲜期临近时,为防止卖剩下可以显示降价信息。中国企业正在活用“动态定价”机制,根据供求和竞争环境来细致调整价格。

刘芳表示,虽然无人收银取得一定效果,但高效运营店铺和活用客户数据等仍处在不断摸索的状态。进入2019年后,从投资基金等筹资的案例正在减少,有预测称今后“自主商品和有吸引力的卖场等零售业的本质将受到考验”。

但是,日本零售企业永旺华东公司社长山下悟表示:“在中国,挑战新事物时‘即使遭遇失败也能够接受’的习惯不断扎根。”由于技术创新,全球零售业面临的环境正时刻发生变化,因此日本的零售相关人士也开始向中国的发展看齐。

传统便利店盛景不在

日本便利店为何如此之多,要归结到日本社会的整个购物习惯或购物形态上,这与日本零售业起始时的发展条件直接相关。日本进入1980年代中期后,国民收入爆发式增长,人口分布更加集中,购物习惯向“便利化”倾斜。

曾几何时,日本便利店可谓当地的一大特色“景点”:三步一间“7—11”,五步一个“罗森”,一条街上要是看不到几家便利店那就是奇迹了。而如今,这个曾经辉煌的日本“路边盛景”正在消失。

在这个面积仅有37万平方公里的国家,已开了5.5万家便利店,每2300人就拥有一家。密集的布局和适龄劳动力人口的短缺,让日本的便利店“三巨头”7—11、罗森、全家,也在日本经济长期低迷中不得不通过自动化、智能化来缓解对特许经销商的压力。

北京晖邑零售商管理咨询公司首席咨询师刘晖分析:“便利店大国”日本正不声不响做着很多技术和服务上的变革,“无人化”同样是日本不可逆挡的趋势。

由于人口少子、高龄化特征明显,日本零售业近年来面临严重的劳动力短缺问题,无论是打工、派遣还是正式入职的年轻人都越来越少,人力成本急剧上升。据日本经济产业省数据,2017年2月,包括便利店在内的小型零售店的兼职员工需求比例(指需求员工数与实际求职者数的比率)已经达到了2.8倍——简单的说,平均需求3人的企业最后只能招到一个人。此前路透社的调查也显示,包括快递、零售在内的日本企业中,有34%最担忧的就是劳工短缺问题。

“日本便利店盛景之所以不复存在,是因为‘24小时便利店’形态在消失。便利店的夜间运营成本非常高,商家要维持‘3×8=24小时售卖’,最后那‘8小时’的劳动力很难招到。‘三班倒’不仅辛苦,且员工整体收入水平又不高,很多日本年轻人都不愿上夜班。基于此,日本正尝试通过‘自动化收银’来为每家店缩减1—2名收银员,借此缓解昂贵的用人成本。这项改革处于探索阶段,能否在全日本推行尚不能确定。”刘晖解释说。

刘晖同时表示,日本药店和生鲜超市对便利店的冲击不大,日本活得好的知名连锁便利店,每家都有自己的“王牌”产品。例如有的强项是卖面包,别家就不可能在面包品类上与之竞争;有的强项是卖炸鸡,且这种炸鸡全日本只有在这家店才能买到。他指出:“日本连锁便利店的品类取胜,也是值得中国便利店行业学习的竞争策略。”

开展“无人店铺”试点

据了解,美国亚马逊2018年1月开设了无人店铺“Amazon Go”。在日本,JR东日本旅客铁路公司等也推出了试驗店。

刘晖介绍说,日本劳动力市场的短缺,主要表现在“便利店自动化”上。日本“便利店自动化”主要是指自动售货机的大量推广,随着日本适龄劳动人口的减少,也只能如此。

日本自动售货机呈集群式分布,所以也称为“自动售货亭”。像是“一面墙”,少则可并排容纳5台单个的自动售货机,多则可容纳20台、40台,每台机器占地1.2—1.5平方米。自动售货亭是最符合日本国情的购物形态,加上它由来已久的“便利消费文化”,共同为该零售业态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土壤。

从去年12月开始,日本7—11便利店在科技公司NEC(日本电器)的帮助下做无人店铺的试点。

第一家店开在NEC总部所在的东京港区的三田国际大厦中,门店面积30平米左右,面积仅有常规7—11门店的10%左右(标准店铺面积为165—200平方米),主要测试人脸识别、自动结算等技术。虽然店铺的主要目标客群是那里的上班族,但目前仅有NEC的员工可以进入使用,进入方式是通过摄像头面部识别、比对系统资料,或者扫描员工证。结算是无现金式的,仍然是通过人脸识别,直接从工资账户中扣除。

日本7—11的负责人表示,过去的结算工作往往最少需要2—3人,而无人店铺全天只需要1名店员在场,消费者等待时间也会变短。不过无人结算业务目前很难在普通居民区的便利店内实行,在他们的设想中,办公楼、工厂等设施内的便利店未来更有实施可能性。

世界范围内,无人零售也是不少公司探索的新方向。无论是美国的Amazon Go无人结算、中国台湾地区7—11的X-Store无人便利店,还是中国曾炒得火热的缤果盒子,都在寻找科技、互联网与零售更多结合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