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云书院到大理一中

被誉为“滇西学府”的大理一中自1877年10月15日西云书院创建,至今已有140年的历史。2007年130年校庆,对联“跨三世纪读书养气承前启后代代桃李竞芬芳,历百卅载造福桑梓薪火相传辈辈先贤创业艰”记录了学校的辉煌历程。百年教育所植桃李遍及海内外,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大理一中是云南省办学历史最悠久的中学,在全国也有一席之地,被称为“让人一辈子想在里面读书的地方。”

杨玉科与西云书院

谈到大理乃至滇西的教育,人们自然就想到今天的大理一中,而大理一中则是由清代的西云书院发展而来的。杨玉科创办的西云书院,对滇西地区文化教育的恢复发展有过重大贡献,是清末云南较有声誉的书院之一。西云书院从清光绪三年(1877)创建起,至光绪三十二年(1906)大理府师范传习所开办止,存在时间约三十年。

杨玉科(1838-1885),字云阶,白族,清朝著名的少数民族爱国将领。杨玉科生于今怒江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营盘镇沧东乡西营村(当时属丽江府)一农家。其祖籍湖南长沙,祖上有资产,来云南办矿。至杨玉科父辈时家道没落,贫困潦倒。杨玉科发迹后方重认湖南祖籍。《清史稿》456卷《列传》中载有其事迹,《光绪丽江府志·人物志》也有较详记载,称其“少习武艺,有胆略”。杨玉科是中国近代史上(尤其是云南近代史上)有一定影响的人物。

从1856年起,杨玉科因镇压大理杜文秀起义有功,从乡勇升至团练头目、管带、总兵,成为清军岑毓英(岑后为云贵总督)部的一员骁将,清廷赐为“励勇巴图鲁”(满语:勇士,有才干的人)。1872年,因功御赐黄马褂,头品顶戴,封二等男爵,被授云南提督。光绪元年(1875年),奉旨搜捕击毙英人马嘉理的边民。又奉命镇压邓川州(今洱源县邓川)、腾越(今腾冲)人民起义。1877年迁广东高州镇总兵、阳江镇总兵、广东陆路提督。杨玉科亦涉足文事,从岑毓英研习春秋左氏传。戎马之余,著《从军纪略》两卷。杨玉科为官后,不忘家乡父老,做了许多公益事业。

光绪十年(1884年)八月二十二日,法国侵略者发动“马尾海战”,并侵占安南(今越南),进犯我国。任广东高州镇总兵升署提督的杨玉科奉命率广武军出镇南关(今友谊关)抗法。他镇守谅山府属的观音桥,设伏三道,痛击法军,连战皆捷,使法军闻风丧胆。次年(1885年)二月,镇守谅山的清军西线主将广西巡抚潘鼎新放弃谅山,逃回镇南关内,法军轻易占领了谅山,并重兵北伐。杨玉科在关外作战,失去后援,遭敌重围,气愤地说:“吾百战余生,今得死所矣!”仍毫不退缩,与敌军浴血奋战,法军最终败阵而逃。1885年2月23日,在战斗中,杨玉科不幸被横飞的弹片击中太阳穴,壮烈牺牲。随后其妻牛氏亦以身殉夫。杨玉科为国捐躯,引起了朝野的震动,清政府追赠杨玉科为“太子少保”,谥号“武愍”,故称杨玉科将军为“杨武愍公”。宣付国史馆立传。在大理府和广西镇南关建立杨武愍专祠,皇帝三次御赐祭文,被刻成三块大理石御碑,还在西云书院内专门建盖了一所杨公祠和一座御碑亭(今亭已毁,碑尚存)。三块御碑現立于大理一中图书馆(杨公祠)内。

杨玉科将军浴血疆场、为国捐躯的壮举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早于聂耳闻名全国的大理一中校友大理籍音乐家李燮羲(剑虹)创作的歌曲《快哉,安南役》《云南大纪念》,在20世纪初的全国各级学校广为传唱,激发了无数学生爱国热情。其词云:

“快哉安南战役!快哉安南战役!歼孤拔,奏奇迹。滇军真勇绝。宣关围四十日,城破在旦夕!班师诏,真痛惜,到而今,金马碧鸡已非昔。我滇人,我滇人大纪念,快哉安南役。壮哉武愍公!镇南关,为国血流红。名誉战死雄,招国魂,谁作主,法路已修通。铁血外,无主义。竞生存,人人当学武愍公。我滇人,大纪念,壮哉武愍公!”

这首歌也成为云南讲武堂学生必唱的军歌。

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大理为清军收复。清廷命云南巡抚岑毓英筹办善后。就是要在大理恢复原有的文治教化,让社会安定,让子弟有就学的场所。岑毓英首先重建大理府县学(文庙),继而倡建敷文书院。复兴文教的行为已是众望所归。1873年,署提督杨玉科在大理城内原明伦堂、杜公祠、中和书院、崇敬书院以及57户居民地盘上大兴土木,将杜文秀帅府及各处较华丽的房子拆除,盖起了自己的爵府。杨玉科宅第的建筑可分府邸和花园两个部分,整个建筑群严格依照封建宗法礼教的传统,按轴线左右对称地布置房屋和院落。府邸为三进四合院,大门向东,形制为垂花门,门内迎面建影壁,使外人看不见院内的活动。《大理县志稿》对其作了记载:府邸房房舍全部共有130多间,占地四百余丈,宅院内“堆山凿池,莳花养鱼,园亭楼阁,穷极华丽”。

杨玉科留意文教,关心学子,在当时形势下,顺应潮流,于光绪三年(1877年)借调任之机,将全部房舍捐出,创办书院。拨交书院的有城内铺面六十七间,城外田地四百三十七亩,浪穹、鹤庆等地的田地三百九十亩,乔后的井盐灶五十二座。以所获租息(每年约可收银三千余两)作为书院教师的报酬,书院修缮及开办经费,学生的伙食费及优秀学生进京考试、学习的路费。书院由此建立。

据《西云书院序》记:杨云阶爵帅因慨然日:“彼五府三厅之士何如哉?迤西有志上进者,当不止一。吾欲联多士而庇之,而后快于心!”镜(撰碑者熊昭镜自称)在座日“公志诚嘉矣!安所得广厦乎?”公日:“捐吾居!”镜曰:“如诸生膏火(学生伙食费)何?”公曰:“捐吾田。”《新篡云南通志·杨玉科传》称“改建书院,地方攸赖”。大体符合实际。

西云书院坐西向东,大门豪华气派,书有“西南灵秀钟苍洱;云汉文章射斗牛”的对联。书院为三进深的爵府格局,大门与各院房均雕龙画凤。建筑精巧典雅,极具白族特色。现存第四大院为书院旧址,是杨玉科的宴会厅,也是西云书院讲学之所,采用“走马转角阁楼”的建筑形式。除四合五天井与漏阁外,中天井还有一个用大理石铺就的戏台(今天大理一中中天井保留了当年的建筑特色)。书院原有南、北花厅,现存南花厅,又名“湛园”,是杨玉科以及后来官员士绅聚会吟诗的地方。如此好的读书环境,全城难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