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并购潮,中日大不同

一季度,看似很平常的两桩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案:中国化工集团公司以430亿美元公开要约收购瑞士农化和种子公司先正达和中国安邦集团参与竞购美国喜达屋酒店集团,却在世界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德国《时代周报》专门发表文章称,中国资本正在收购德国以及欧洲的企业、投资非洲的基础设施项目,还在全球范围内收购土地。瑞士《新苏黎世报》也发文称,在收购了纽约的华尔道夫酒店后,安邦集团又在参与竞购喜达屋,这不禁让人回想起上世纪80年代日本企业大举收购了纽约的洛克菲勒中心、好莱坞的工作室等资产。

今天的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与当年日本企业“购买美国”有何不同?

“经济珍珠港事件”:日本人在“购买美国”

20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经济进入了稳定的高速发展时期。当时的欧美经济由于受到石油危机等因素的影响,遭到沉重的打击。由于顺利地进行了产业调整,日本不少工业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空前提高,出口大幅增加。1985年,日本已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面对对日贸易的巨额赤字,美国政府寄希望于通过汇率打压日本的出口竞争力。1985年9月22日,在美国极力鼓动下,英、法、美、日、西德五国财长与中央银行行长,在美国纽约广场饭店签订了著名的“广场协议”。该协议决定:将美元对世界其他主要货币的比率在两年内贬值 30%,以此逼迫日元升值。此后,受汇率的影响,日元开始迅速不断升值,时间长达10年之久。从1985年到1996年的10年间,日元兑美元的比率由250∶1骤升至87∶1,升值将近3倍。

尽管日元升值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日本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但日元的升值又使得日本大量过剩资本开始流向非生产领域和海外市场,腰包鼓起来的日本人开始了在全世界的买、买、买!无疑,作为全球的最大的市场,美国成了日本企业并购的主要目标。

洛克菲勒中心被美国政府定为“国家历史地标”。1989年,日本三菱土地公司以13.73亿美元的高价收购了洛克菲勒中心的14栋办公大楼的80%股权而成为其控股股东。尽管这只是一次普通的商业并购,但对当时美国人而言心理上是无法接受的:因为在他们心里洛克菲勒中心大厦是美国的象征。

然而,更令美国人难以接受事发生了。1989年9月,索尼公司以34亿美元的高价买下了哥伦比亚影片公司,后更名为索尼影像娱乐公司。不久,松下电器产业公司又购买了美国音乐公司(MCA)。除此之外,日本人还将资本渗透到美国的体育、文化等产业。1986年到1991年,日本企业和政府共向美国一些著名高等学府投资1.75亿美元;甚至向华盛顿的五大思想库投资540万美元,以此影响美国政府的决策。另外诸如高尔夫球场、职业棒球队等,财大气粗的日本人也都照单全收。

统计显示,从1985年到1990年间,日本企业总共21起500亿日元以上的海外并购案中,其中有18起是针对美国公司。在亲眼目睹了众多本国的大公司、大产业迅速改头换面,由日本人充当老板之后,美国社会的反响十分激烈。对于日本人的收购狂潮,一些美国报刊称其“经济珍珠港”,有的则哀叹美国“引人注目的资产全都被日本购买去了”。当时,多数美国人都在惊呼日本人在“购买美国”,《纽约时报》甚至担忧“总有一天日本会收购走自由女神像”。 时至今日,仍有部分美国人认为:日本是唯一一个两次“入侵”过美国的国家———除了偷袭珍珠港,就是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的大举“购买美国”。

跨国并购:中国企业频出“大手笔”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今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中国企业“大手笔”的跨国并购似乎在重复当年日本企业走过的“老路”。

其实,近年来,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的不断加快,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规模也在迅速扩大。尤其是中国企业频频“大手笔”的跨国并购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密切关注。仅2015年中国企业的十大海外并购案金额就超过了250亿美元。这其中包括:中国化工77亿美元收购全球五大轮胎生产商倍耐力大部分股权、长江三峡集团36.6亿美元购得巴西两水电站特许经营权、中国财团33亿美元收购飞利浦lumileds照明业务、渤海租赁25.55亿美元并购Avolon 100%股权、光明集团21.67亿美元收购以色列Tnuva 77.7%股权、复星国际18.4亿美元收购美国保险商Ironshore、万达11.91亿美元收购瑞士盈方体育传媒、复星集团11.91美元收购Club Med、中国远洋9亿美元收购土耳其第三大码头和中国工商银行7.65亿美元收购南非标准银行公众有限公司60%股权等。

今年以来,在全球投资需求明显减弱的背景下,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热情继续升温。截至今年4月中旬,中企海外并购金额(包括进行中和已完成的交易)达1032亿美元,逼近去年全年1075亿美元的水平。

中国式并购非日本式“购买美国”

尽管同样是并购美国资产,但此一时也,彼一时也,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与日本企业90年代的“购买美国”完全不同。

90年代,日本企业大肆在美国并购是在“广场协议”签订后日元大幅升值的背景下进行的。当时日本作为“世界工厂”带来的财富及日元升值造成的虚假富裕让很多日本人头脑发热,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一些腰包鼓起来的日本企业在美购买资产出于非经济目的,而是热衷于购买美国的不动产及各种有较大影响的资产,严重违背经济规律。结果日后局势发展也让他们为自己忽视经济规律的行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比如三菱公司购买洛克菲勒中心不久,就因为经营不善,难以承受巨额亏损,不得不以半价再次卖给原主。索尼购买哥伦比亚影片公司的行为,后来也被证明是日本亏损最大的企业并购案。

而今,尤其是近两年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更多的是基于人民币贬值预期、企业转型升级和海外扩张战略的需要。数据显示,从过去几年中企海外收购行业分布来看,中国资本在向全球价值链上游攀升。过去5年,矿产和能源在中国并购中所占的比重从47%下降到10.5%。从并购行业变化以看,中企投资目标已经转向获取先进技术和营销网络等高附加值要素,着眼于将海外技术、品牌和高端人才引入中国并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2015年,科技、媒体和电信(TMT),汽车和运输,金融服务三大行业占据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前三位,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63%,128%和101%。安永在《中国海外投资展望2016》报告中预测,未来消费品、科技和服务业等行业的并购将出现大幅增长。而在地域布局上,基于产业升级的目标,中企在发达国家加速布局,发达国家良好的投资环境以及技术、市场、品牌等优势正契合中国企业对产业链上游要素与日俱增的要求。Dealogic数据显示,美国是中国外向并购最集中的目标国,2016一季度已公告43笔对美并购,总计252亿美元,已比2015年创下的全年纪录(163亿美元)高出55%,史上中国对美并购的前六大交易中有4笔是在2016年一季度公告的。

因此,当今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不会而且也不可能重蹈上世纪90年代日本企业并购美国资产的覆辙。尽管安邦参与竞购喜达屋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但安邦的适时退出也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