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药质量性状鉴别法

摘 要:目前在全国药材市场进行商品交易,商家和购买者都把中药材的性状作为主要的质量标准,而商品药材的优劣、等级也多以性状作为质量标准。笔者在本文倡导药材质量性状观念,以强调性状鉴别用于质量评价的作用。

关键词:中药 药材 质量 性状

药材质量性状鉴别具有商品学意义。近些年来,各省区针对各自地区特有药材,制定地方标准,这些标准中,中药材的性状也作为质量标准提出,并在全国药材市场得到广泛应用,保证了药材市场药材的质量。中药材质量性状鉴别标准的建立,应结合传统鉴定方法以及老药工、药农、经营者对药材品质判断经验,采用多指标、数量化的鉴定与评价方法进行,并应对中药材样品个体差异给予足够的重视。结合某些性状的参数测定,并尽量进行量化处理以使中药材的质量性状较为合理和可靠。

一、药材性状的概念

按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的规定,中药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因此,中药材是“药用植物、药用动物和药用矿物的药用部分,经采收和初加工后形成的用于中药的原料”,因此从狭义的范围看,属于中药的原料。

中药材性状是指药材形态、大小、色泽、表面、质地、断面、气味等特征,《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规定中药材质量鉴定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性状、显微特征和含量测定。下面就中药材的9种性状特征进行逐一介绍:

1.中药材的形态特征 是指中药材的外部特征。中药材形态特征和药用部位有密切的关系。如根类药材由于在地下生长,一般多为圆柱形、纺锤形等,皮类药材在剥取后,往往成为卷筒状,板片状等,种子类药材则多为圆球形、扁圆形等。有些药材形态特征比较形象,我国药材界常常把它们用形象语言描述,如防风的根茎区称为“蚯蚓头”,海马的外形用“马头蛇尾瓦楞身”形容。

2.中药材的大小 是指中药材的长度、粗度和厚薄度。中药材的这一特点,也会随着种类、产地、环境条件和初加工方法而有所不同。

3.中药材的色泽 是指中药材表面和内部组织(根和根茎类药材)的颜色。每种中药材的色泽不同,其外表和组织内部颜色,也会因其内在质量而有所不同。此外在中药材加工、干燥、贮藏过程中,中药材的色泽也会发生变化,而中药材颜色的改变,往往表示内在质量发生变化。

4.中药材的表面特征 是指中药材外观特征。如光滑、粗糙、皱紋、皮孔、毛茸等。一般双子叶根类中药材顶端多带有根茎;单子叶类中药材根茎常有膜质鳞片;蕨类中药材根茎常带叶柄残基和鳞片等,都是其表面特征。

5.中药材的质地 是指中药材的硬度和其他质地特性。如软硬、坚韧、疏松、致密,黏性和粉性等。中药材的质地常常因加工方法不同,质地也会发生变化。如含淀粉多的中药材,经过蒸煮干燥后,由于淀粉糊化而变得质地坚实;质地疏松的中药材,一般断面多裂隙,称为“松泡”,如南沙参;如果中药材富含淀粉,在折断时有粉尘散落,就是“粉性”,如山药;质地柔软且含油而润泽,就是“油润”,如当归;质地坚硬,断面半透明或有光泽,就是“角质”,如郁金。

6.中药材的断面 是指中药材自然折断面和人为切削后断面的状态。中药材断面特征主要有:是否容易折断,折断后有无粉尘散落和响声等,以及折断时断面特征,包括断面是否平坦,是呈纤维性,颗粒性或裂片状,还是断面有胶丝,是否可以层层剥离等。如茅華术易折断,断面“起霜”(析出白毛状结晶);白术不易折断,断面不“起霜”;甘草折断时有粉尘散落(淀粉);杜仲折断时有胶攀相连。

7.中药材的气味 是指中药材的香气(臭气)和口尝的实际滋味。中药材的气味主要是因为中药材含有挥发油成分,如檀香、阿魏、麝香、肉桂、牡丹皮都有各自独特的香气。中药材的味与中药材所含化学成分有关。一般每种中药材的味感比较固定,如乌梅、山楂为酸味,黄连,黄柏为苦味,甘草、黄芪为甜味等。

8.中药材的水溶特征 是指中药材放入水中时的状态。包括:浮沉、溶解、颜色、透明度、味道、膨胀度、旋转性、黏性、酸碱度等。如红花浸入水中,水变金黄,花不褪色;苏木投热水中,水显鲜艳的桃红色等。

9.中药材的火烧特征 是指中药材受火燃烧后发生的变化,包括:颜色、烟雾、响声、膨胀、熔融、聚散等现象。

二、药材质量性状观的提出

传统的中药材鉴定方法主要有:眼看、手摸、口尝、鼻闻、水试和火试等。这是几千年来保存下来,对中药材真伪和质量进行鉴定和评价最显著、最直接的方法。《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也对收载的每种中药材做了详细的性状描述。在我国目前出版的所有关于中药鉴定的著作(包括大学教材),都把其作为鉴定中药材真伪的第一标准。

然而中药材的性状鉴别,并非只包括药材“真伪”的鉴别,应该还包括药材质量层面的“优劣”评价。我国古代医药学家以及现代老药农、药工、药商把对中药材,特别是道地药材的性状作为鉴定和评价药材质量的第一标准,并且明确指出道地药材的质量优于非道地药材。中药材的性状不但是质量标准,同时在中药界,特别是药材界,还是一种很重要的用药标准和商业指标。

人们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还特别注重药材的区域性和采收季节性对中药材质量的影响,从而形成了“道地药材”这一科学的地方标准。道地药材是我国传统医药中对中药材质量鉴定与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所谓“道地药材”,按照谢宗万教授的观点,是指在一定特定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生的药材,且生产较为集中,栽培技术,采集加工也都有一定的研究,以致比同种药材在其他地区所产者品质较佳,疗效较好,而这里的“品质较佳”实际上讲的是质量问题。例如,陶弘景就指出:“黄芪第一出陇西洮阳,色黄白甜美,今亦难得,次用黑水宕昌者,色白肌肤粗,新者,亦甘温补;又有赤色者,可做膏贴用,消痛肿”。说明色泽与黄芪药材质量的关系。

在人们把性状作为中药材真伪鉴别时,主要是从质的角度判断,并没有量化指标,因而也不能说明其质量优劣,从而使许多入认为中药材的性状没有质量方面的意义。

事实上,中药材的质量性状与药材的采收季节、加工以及药材贮藏等有直接关系,性状与质量的关系密切。因此,把中药材性状质量指标纳入今后质量评价方法之一是极为迫切的任务。在这里,人们可能会有疑问,为什么人们没有将性状作为药材质量评价的方法和标准呢?中药材的质量一直是困扰研究者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可能与建国以来,化学分析在药材质量研究中的主导地位有关,同时没有吸收丰富的中医药理论有关中药质量性状理论和知识,因而没有把性状提高到一定高度看待。

综上所述,中药材的性状应该是中药材质量最显著、最直观的标准之一,应纳入药材质量评价体系,这即为中药材质量性状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