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主”搅乱移动增值产业链

中国移动在分享市场增长所带来收益的同时,所背负的竞争压力是空前的。

进入21世纪,洗牌、整合、重组、购并等字眼日益成为阐述产业状况的主流词汇,几乎没有行业能够“超凡脱俗”,幸免于此。为了能够在大势下走得更好、更远,行业内企业从声名显赫的巨头到默默无闻的小卒,无一例外地都在磨刀霍霍,蓄意备战。中国电信业巨头们亦不敢怠慢,加快了战略变革的步伐。

2006年下半年,中国快速发展了10多个年头的IM市场,再次迎来新军。中国移动((120101))(以下简称“中移动”)的“移动飞信”即时通信软件悄然进入了公测期。同期,中国联通(以下简称“联通”)的“联通超信”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当中。由于中移动和联通在中国电信业的影响力,这一事件不可避免地成为2006年以来业界的又一个热门谈资。加之此前移动的频频变革,一时间移动增值服务市场猜忌之声鹊起。这其中尤以中移动欲垄断之意为胜。

并非意在垄断

中国电信业多年的改革,通过重组的手段打破了垄断格局,实现了今天看似六家运营商同台竞技的局面,然则是中移动和联通的双寡头市场。而联通作为中国惟一全部拥有移动通信、固定电话、电信增值业务、IP长途电话、数据宽带等电信全业务的运营商,因为诸多因素,却不能和中移动相提并论,在市场上更多地扮演着跟随者的角色。因而,中移动所为就自然地成为行业变化的风向标。

的确,2006年中移动在增值服务领域采取的诸如成立M.Music无线音乐俱乐部、收购新闻集团旗下星空传媒所持19.9%的凤凰卫视股权、改造WAP网关以实现手机通过CMWAP接入点访问移动梦网的惟一性、推出50:50分成的与SP/CP“紧密合作模式”(以往移动与SP/CP的分成比例是15:85)、宣布暂停与SP之间的手机IM服务等一系列举措,无一不彰显其欲谋求该领域霸主地位的野心。然而在笔者看来,中移动所为,并非意在垄断移动增值产业链。

首先,这种行为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亚当·斯密提出的“劳动分工受到市场范围的限制”定理隐含着对于某些活动的需求增长,应该伴随着供应这些活动的专门化的增长。也就是说,相对于小市场来说,大市场应该支持更加专业化的活动,这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观察到的情况是一致的。因而,日益扩大的移动增值市场也应当是一个专业化分工市场,而不是由移动一家来经营。

其次,任何企业,无论它有多么强势,其资源都是有限的。没有资源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所以成功的企业一定是将有限资源配置于可以充分发挥该资源优势的市场之上。基于此,企业在产业链上的活动范围应该是有边界的。超出这个边界,企业所付出的成本必然会大于收益。而且企业边界在产业链上的延伸要受制于本领域、自身及上下游环节的发展等多种因素,并非企业单独能左右。

2000年移动推出的“移动梦网”在国内首次形成了以运营商为核心、各方分工合作共同打造数据增值业务的价值链,开创了互助、共赢的商业模式,堪称中国电信史上的里程碑事件。事实证明,这种增值业务的盈利模式是成功的,而且至今风采依旧。

这种盈利模式之所以会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最关键的原因在于“移动梦网”是移动基于通信网络、用户数据库及平台资源上的战略选择。它不仅整合了资源,而且给了移动、SP/CP、终端用户在增值服务产业链上确定自己边界的机会。而后者是最为重要的。

实际上,中移动之所以在增值服务领域动作频频,既是行业发展之使然,也是增值服务产业链价值重新分配之趋势使然。在行业及产业链各环节势力演变进程中,中移动引发诸多垄断猜忌的举措,旨在树立新的竞争优势和在产业链上争取更强的话语权。

谋求竞争优势

2003~2006年,中国移动电话用户数平均以20%的速度在增长,截止2006年底,中国移动电话用户总数已达到46108.2万户,比2005年新增6767.7万户。同期,短信及数据业务发展迅猛,截止2006年末,移动数据业务收入占移动通信业务收入的比重已经上升到21.6%;移动短信业务量则达到4296.7亿条,同比增长41.0%。

同时,为应对传统语音业务增长疲乏,移动领域两大运营商——中移动和联通都加大了新业务(主要是移动增值业务)的开拓力度,业务结构也随之发生了显著变化,传统的语音服务所占比重逐渐降低,移动增值业务正以每年超过45%的速度增长。2004年中移动主要包括移动增值服务在内的其他运营收入为269亿元,其中新业务收入为179.33亿元,占到全部收入的11%;联通的移动增值业务收入为72.4亿元,占移动业务总收入的10.1%。而到2005年底,中移动的新业务已经达到501.87亿元,收入比重上升到20.6%;联通的移动增值业务收入则增长到119.6亿元,同比增长高达65%。

在总量增长的同时,移动增值业务对于移动运营商业绩的拉动功不可没,然而却并未遏制ARPU(Average Revenue Per User)值持续地、缓慢下滑。2003~2006年第三季度,中移动的该指标从99降至89;联通GSM、CDMA的ARPU值则分别从56.7、128.4降至49.7和66.8。

ARPU值持续走低的原因,宏观方面是中国经济水平及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微观方面则主要源于业内正在加剧的市场竞争。

目前,通信市场内参与角逐的除六大运营商外,还有一些基于VOIP的虚拟运营商。虽然中移动具有明显的优势地位,但是其他成长的力量正逐渐崭露头角。特别是全业务运营商联通,在数据业务发展方面,拥有中移动无法比拟的优势,比如联通基于CDMA1X推出的数据业务很多都是中移动暂时不能提供的。而CDMA1X移动宽带上网业务的市场潜力也不容小觑,截止2006年6月,其用户已经突破1786万户。

随着移动通信市场的增长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普及应用,电信和网通等固网运营商、卫星通信和虚拟运营商也都加入了抢夺移动客户资源的大军。在业务层面上,小灵通业务、数字集群和VOIP等竞争性产品已经或即将对中移动形成威胁。

VOIP(网络电话)凭借其资费低廉(普通国内长途电话,VOIP通话费用约是传统电信服务的10%;国际长途电话,前者仅相当于后者的1/30-1/40)的优势,对电信运营商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传统语音业务造成分流。更严峻的是,非法经营的国际VoIP业务已经开始在中国部分发达省市形成规模。

特别提到的是从互联网领域发展起来的新型虚拟运营商,他们不仅比传统虚拟运营商(向网络运营商租用网络)更为独立,也比传统的CP/SP拥有更广泛的业务经营种类。其提供的VOIP具有相当的杀伤力,比如Skype。截止2005年,Skype已经能够向全球互联网用户提供通向50个以上国家的国际长话服务,非任何传统电信运营商所能匹敌。在中国Skype由于受限于PC保有量,虽在短期内不能取代传统电话,但是其发展势如破竹,截止2006年5月,Skype在中国已经拥有1300万用户,相当于其在美、英、德三国用户的总和。

而由于全球电信业管制放松及竞争加剧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随着3G时代的到来,以Skype为代表的VoIP的发展速度将会日益加快。

与此同时,即将由3G技术催生的中国新一轮移动增值业务市场规模的增长预期和数据增值服务产业链上SP的获利示范效应,也在吸引着各个环节商家的眼球,从程序开发商、软件经销商、内容提供商、到手机制造商,无一不盘算着如何从移动增值服务中分一杯羹。

面对众多市场角逐者,中移动却因为拥有的牌照数量少,业务范围偏窄,而不能在产品线竞争层面上处于竞争优势。因此其在分享市场增长所带来收益的同时,所背负的竞争压力是空前的。

在这种局面下,迅速建立新的竞争优势至关重要,特别是对于不能在横向业务拓展上与对手展开竞争的中移动,抓住现有业务领域的主导权是竞争获胜的关键所在。我们知道,企业所拥有的异质资源(稀有和难以流动)和独特能力仅是维持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隔绝机制(模仿障碍和提前行动者优势)存在,企业基于资源和能力的优势便会遭到侵蚀。

中移动在移动增值产业链上的种种行动,实际上就是在对预分享移动增值服务蛋糕的对手试图设置两类隔绝机制——基于市场容量和规模经济的模仿障碍、基于网络外部性的提前行动者优势。移动增值产品的强网络外部性决定了首先形成较大客户基数的商家将处于优势地位。而通信市场上,相对于需求而言,最小有效规模较大这一特点,又决定了一旦由产品网络外部性使该商家获得较大市场份额,将有效阻止模仿,同时会进一步扩大客户基数,从而不断使竞争优势得到加强。

增强话语权

当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内业界预测到电信业未来将处于数据业务时代时,人们对数据业务的认识还处于懵懂状态,而随着近年来数据业务的繁荣以及其对电信业增长的促进,传统语音走向数据化才真正受到业内外各界的瞩目和关注。移动增值应用日益得到来自设备提供商、内容提供商、电信运营商等电信价值链上各个环节的重视,尤其是电信运营商更希望借增值服务手段突出所谓的差异化优势。实际上随着传统语音业务的逐渐饱和,独特的移动增值服务正不可避免地成为运营商之间竞争的核心所在。

由于未来3G的引入,不仅会带来更加丰富的,诸如可视电话、手机电视、视频点播、增强型彩信以及音乐下载等视频和高速下载业务,且会进一步提升用户对移动通信业务的体验,所以,数据业务竞争将会进一步加剧。竞争不仅在运营商之间,更是在产业链上各个环节之间。

因此,加强产业链上的话语权是中移动在更大范围内谋求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在主要包括基础平台提供商、增值服务提供商(SP/CP)和用户的移动增值业务产业链上,具有实力的增值服务提供商的议价能力不容忽视。

因为较大规模的SP不仅拥有更为庞大的移动增值服务使用人群,而且具备更为丰富的技术开发经验、人才储备和资金实力。另外,由于先入和专业,他们具备移动运营商无法比拟的内容资源。

重要的是他们未雨绸缪,为应对基础运营商借入SP领域,他们一方面增加新的服务,以维系和扩大客户群;另一方面通过收购相关业务,加强业务能力。例如一些门户SP陆续恢复了以前停止过的免费邮箱,并且升级扩容,以便扩展增值业务;灵通网等传统SP也在紧锣密鼓地进军WAP领域;空中网斥资1000万美元,打造免费WAP门户网站Kong.net;TOM在线收购Infomax,意在拥有更多面向终端用户的渠道;纳斯达克上市的SP华友世纪与全球最大的传媒集团——维亚康母(VIACOM)旗下公司MTV音乐电视台建立战略性无线增值服务合作伙伴关系,共同致力于中国无线娱乐市场的开拓等等。

而一些SP自主扩展客户资源的能力已不容置疑。比如截止2006年10月底,作为中国惟一一家在无线互联网服务各领域都名列三甲的门户网站——TOM在线,拥有超过2350万名TOM-Skype注册用户,并且用户基础规模已开始发挥有利的网络效应。

SP所作的一切无非就是要吸引更多的潜在数据消费者,以增加用户黏度,达到维系自身在产业链上地位的目的。而不管是基于内容还是业务延伸的举措都将进一步提升SP的议价能力,同时加大他们对于产业的影响力度。而随着产业价值链的裂变,这两方面还将会是持续并上升的。如果中移动不在移动增值产业链上适当扩展势力范围,当利益分配发生矛盾,力量日益壮大的SP倒戈合作者之时,其受到的损害将是巨大的。

收藏本文,请发0311到958868306(移动)/92190906(联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