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文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 对高等院校文科专业实践教学的认知偏颇,导致我国高校文科专业实践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社会对人才培养规格提出的新要求和高等院校自身发展的特殊规律,促使高等院校文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必须实现创新。同时,文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也是高校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文科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11-0101-05

一 引言

我国自1999年起实行的《高等教育法》第五条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实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建设目标。辽宁省2010年发布的《辽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建立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成果孵化基地。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可见,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亟待加强。另外,随着高等教育的持续扩招,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迈向大众教育,大学生不再是昔日的天之骄子精英群体,而成为国民素质提升的大众力量;在这种市场供给大于需求的文科就业市场形势下,文科学生迫切需要通过实践能力的提升来保证顺利就业。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要求高等院校提高对文科专业实践课程的延伸培养。

二 文科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困境

本文所指的文科类专业即人文社会科学专业,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文”“史”“哲”综合,如果细分,文科类专业可以分为: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两类。“人文科学旨在涵养人的精神、提高人的素质、保存和弘扬优秀文化传统;而社会科学则重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发展。”(详见图1)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与规模的扩大,文科专业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拟合度差异逐渐加大,文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陈旧、教学内容滞后于社会发展、高校教师缺乏社会实务经验、学科设置与市场需求缺位、实践课程缺乏质量保障监控体系、文科专业“务虚”特质、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不够完善等是导致文科专业学生就业不利的主要原因。显然,高校对文科生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培养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目前,高等院校文科专业实践教学存在如下困境。

(一) 认识上的误区导致实践教学缺失

长期以来,高校对文科专业的培养模式都停留在学术性发展方向,主要培养学术型人才,偏重理论探索和研究,一是促进知识体系的不断升级和学术繁荣;二是培养出大量的高校教师和科研机构研究人员;三是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现实需要,培养从事具有明显职业背景的人才。而随着1999年高等教育的扩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从精英化向提升国民素质转变,文科专业学生理论扎实但缺乏社会实践能力,文学素养好但缺乏社会经验,文科专业传统的学术型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不匹配,导致文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凸显;特别是长期以来对文科教学的误区,认为文科专业不需要实践课程,导致课程的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实践。以行政管理专业为例,本文调研了包括985、211及地方性院校在内的20所院校(详见表1),结果显示仅有2所学校实践课程所占学分比例超过20%,其余大部分学校实践课所占学分都在10%以下,尤为明显的是985院校实践课程比例偏低,而地方性院校实践课程比例较高。究其原因所在,地方性院校出于办学压力及解决学生就业问题,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知名的985及211院校在学生就业方面有较强的“品牌”优势,所以实践课程比例相对偏低。可见,长期以来对文科专业认识的误区(文科专业不需要实践)及对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定位不清,导致高校实践课程不足或缺失。

(二) 硬件设施的缺失导致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通过调研多所学校,各校的实践课程大致可分为集中实践(校外实践)和分散实践(校内实践)两种模式:集中实践多数在校外进行社会调查、相关部门实习、公益劳动、学习参观、专家座谈、毕业实习等具体内容;分散实习多在校内进行,通过撰写学年论文、行政管理情景模拟实验、调研及行政案例写作等具体内容。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导致集中实践(校外实践)受到影响。

首先,实践实训基地较少。面对目前大学生就业遭遇的“寒流”,企事业单位等用人单位处于比较优势的买方市场,在2008年以来出现本科生“零工资就业”现象;这种情况下,企事业用人单位拥有优先权,可以低成本招聘应届毕业生实习、兼职,导致多数企业拒绝为在校生提供实践实习场所。

其次,师资队伍缺乏。目前,各高校的理工科专业都配有实验教师编制,专门负责实验和实践,但是高校文科专业并未设置专门人员负责实践,而是由专业教师负责。专业教师普遍重视校内理论课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任务繁重加之对实践课程认知不足,一般以分散实践(校内实践)代替校外实践,实践课程的内容与模式基本与理论课程无差别,实践课程形同虚设。

再次,学生安全缺乏保障。校外集中实践,一般需要预定班车由教师带队,带领学生到校外实习单位进行参观学习。而一名教师负责60人左右的学生到校外实践,交通意外、人身安全等许多问题不能切实保障,许多院校采取为学生购买保险,而保险公司并没有针对学生短期实践的专门保险产品,最短期的保险也是30天的意外险;相对而言,带领学生到校外实习需要承担的责任较大,很多院校出于安全维稳性考虑,也忽略了实践课程。

最后,学生对实践课程缺乏主动性。文科专业的特点决定了文科的课程实践不像理工科的实践课程那么具体,往往在参观学习和交流探讨中深化了对理论的理解;若教师提供的实践指导不到位,学生更会将实践课程当做打杂、围观,走马观花的应付了事。

(三) 企事业单位缺乏热情导致实践教学难以开展

就目前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文科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整体上数量不足、类型趋同、与企事业单位缺少深度沟通与合作。对高校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与培养是学校、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行业协会、社会团体和社会的共同责任;然而,目前在没有效益的情况下,企事业单位大多不愿意参与此类事情。加之实践课程的学时安排多数为1-2天(8-16学时),短期的参观实践对于企业并没有太多正面效应,导致企业对接纳师生实践参观的积极性与热情不高;另外,事业单位由于受工作业务和审批流程的限制,大多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导致文科专业的实践课程很难开展。

(四)实践教学模式多元化发展与质量保障及评价体系不配套

相对于理论课程完善而系统的质量保障及监控体系,实践课程管理制度不健全、评价体系不科学问题尚存。目前多数高校的实践教学管理较为松散,随意性较大,没有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实践课程管理制度和教学质量监督与保障体系,缺乏自我监督和约束机制,导致实践课程流于形式,课程效果不佳。加之,实践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也不健全,多数实践课程教师根据实践报告和专业论文作为考核依据,采用百分制或五分制(优、良、中、及格、不及格)来考核实践课程;而不同实践形式所体现出的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差异较大,单纯通过报告或论文作为考评形式显然有失公平。三 文科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国际高等教育届普遍认为,开设实用性课程,培养实用人才是高校服务社会和适应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转变教育理念,加强和注重文科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需求的重要举措。中共中央“十三五”规划指出:“深化教育改革,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国民教育全过程”。可见对实践能力的关注和重视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本文认为,文科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指导思想与原则如下。

(一)高等院校自身要“三省吾身”

文科专业的实践课程之所以发展落后,很大程度上源于实践课程体系的不健全、教学内容不够精炼、师资力量缺乏、教学保障质量与监督体系缺失;因此,要从根源上解决实践课程的问题,高等教育必须要进行“自省”,而后遵循以下指导原则:首先,课程的设置要与时俱进,提升实践课程所占比例,满足社会需求。其次,实践课程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实践课程的内容一定要体现出持续性和梯度性,实现人才实践能力提升的目标。再次,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和健全的质量保障监督体系,保障实践课程的设立、进行和考核均有章可依。

(二)利益相关体要树立“休戚相关”思想

所谓的利益相关体,除高等院校办学主体以外,还应该包括学生主体、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多元主体。高等院校文科专业实践课程的高质量顺利完成,需要相关社会利益共同努力完成,具体而言:

作为学生主体:一定要通过学校的引导与教育,使其明确实践课程具有与理论课程相同的重要性。大学生要加强对自我的认知与定位,明确自己的性格与特质,为自己设立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与未来规划。在此基础上,提高自身对实践课程的参与度,端正学习态度,保证实践课程的学习效果。

作为政府主体:要在政府层面上明确地方政府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的责任与义务,高屋建瓴的出台与制定相关法规与政策,鼓励和规范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方面的法律法规机制。提高相关职业的准入门槛与专业要求,保证文科专业就业市场的专业性。

作为企业主体:要与高等院校开展深层次的行业合作、行业交流与行业联合培养,采用“引进来+走出去”方针,将企业高层次管理人才或实务专家聘请为校内兼职导师,为学生提供实习与就业的专业指导;企业与高校签订校外实践基地协议,学生可阶段性的到实践基地参观学习,避免实践课程流于形式。

作为社会其他团体:全社会要树立共同培养高等院校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理念,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行业协会要引领与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充分开发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发挥人才培养功能;充分开发产学研合作的中介机构功能,提升高校和企业合作教育的效果与效益。四 文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思路初探——以行政管理专业为例

当前,文科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着较多的不完善之处,这些不足大大的降低了高等院校文科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质量,严重影响了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开展和推进。为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创新文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本文以行政管理专业为例,试图探索出适合文科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思路。行政管理专业培养具有一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现代公共精神,掌握行政管理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复合型人才。20世纪80年代,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我国一流高校陆续开始设立行政管理专业,截至2014年,全国开设行政管理专业的学校共269所,如何在行政管理专业同质化竞争的今天差异化生存,是高等教育亟需解决的现实性课题。

(一) 因校制宜,建立相对独立和完善的特色实践课程体系

多数综合类大学及师范类院校均设有行政管理专业,并结合院校特色因校制宜建设发展本专业,如师范类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以教育管理为特色、医科类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以卫生事业管理为特色、海洋类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以海洋管理、渔政管理为特色、综合类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以政府管理为特色等;与此对应,实践课程也应建立相对独立和完善的特色实践课程体系。具体而言,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可分层分级分类进行训练,为培养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设计与建立与本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循序渐进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详见图2)。

1 确立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阶段性目标首先初步实现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确定实践内容设置;其次以职业能力为依据——组织实践实训内容;其次以行政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为载体——设计配套实践课程;最后构建符合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

2 制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措施首先,请专业教师深入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社会团体,进行广泛调研,认真分析,确定行政管理类专业职业能力要求;其次,咨询企业专家、政府专家学者,确定实践课程体系构建步骤;再次,按行政管理职业能力要求修改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并修(制)订实践课程教学大纲;最后,组织专家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进行评审,根据专家意见作必要的修改。

(二) 建立健全实践课程质量保障监控体系,提高实践课程质量

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实践课程质量保障监控体系,激发教师从事实践教学的热情,从而保障人才的培养质量,提高实践课程质量水平。实践课程的质量监控保障体系主要由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构成。

课前的保障体系主要应由培养方案、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计划组成。培养方案是专业培养人才的指导性文件,培养方案需与时俱进,保持动态性与科学性;实践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编制能够保证人才培养符合学校的特色定位和社会需求。并且及时接受来自对方的反馈信息,适时制订和调整实践教学要求,规范实践教学行为,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工作的指导功能和规范功能。

课中的保障体系主要应由实践教学管理部门及教学人员保障:具体而言包括教务处、系部和实践中心以及实践教学基地的工作人员,负责实践教学的管理,对实践教学质量起保障作用。具体而言,需要加大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的改革力度,畅通高校教师内部、管理人员与师生以及实践基地工作人员的沟通渠道,认真落实各类实践教学文件的建设和管理,保障整个实践管理过程的有序优质运行。

课后的保障体系主要应由实践教学的考核、实践报告批改、实践教学总结、实践效果评价等构成。教学质量保障监控体系的中心是评价。评价是根据一定的目标与标准及科学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进行,通过对实践报告的批改可得知学生对实践的感悟,同时依据教学大纲等评价标准得到反馈信息。实践课后的评价把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中的主要工作环节都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完整体系。

(三) 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和实践基地建设

1 加强师资力量建设,为实践基地提供人才支撑首先,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对现有教师有计划地开展技能培训。其次,组织教师参加行业技能认证,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再次,引进企业、政府机关有经验的专家和领导,聘为客座教授,定期为师生做讲座,或者进行沟通和交流、项目合作与指导。

2 加强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首先,学校应成立校内实践基地及管理中心,负责承担管理实践场地的建设、设备的正常运转,制定面向教师和学生的实践基地使用及管理制度。其次,同时完善和增加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一般包括:讲授示范、实践教学、情景模拟、教学实习、社会调查、专业实习(包括认知实习、企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社区劳动、专业队伍训练和组织技术、技能竞赛等。最后,加强校企合作,切实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学校可根据社会需求对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基本素质等需求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构建课程体系,安排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内容与环节,以真正体现行政管理专业特色和水平。

(四) 提高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全社会的关注度与参与度

高等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社会需要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如何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文科专业人才,是高等教育亟需解决的现实性课题;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与改革,需要全社会的共同配合与协调。

首先,政府应构建长效机制鼓励企业接纳高校学生实践实习。政府出台相关的规章政策法规,鼓励企业有意识的承担社会责任。卡罗尔的企业社会责任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从低到高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美德责任。而政府在推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中应承担规制者、推进者、监督者的作用,政府进一步鼓励企业关注自主创新、注重品牌建设和人才发展、有意识地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人才培养和产学合作,引导企业主动接纳高校学生实习。具体做法有:对接纳高校学生的企业进行奖励,可以优惠其税收政策,借助媒体公关宣传,帮助企业建立良好口碑;将企业接纳学生实习情况的评估结果纳入企业考核、评比体系。综上,政府可以建立与企业的长效机制,利用多种媒体为企业做公益宣传,为企业推荐优秀毕业生人才,“政府搭台,企业唱戏”,通过多种途径为企业提供社会服务,鼓励企业为高等院校提供实践基地,并将企业社会责任内化为企业品质,从而实现企业绩效和社会公益双赢。

其次,高等院校设立与企业对接的职能部门负责外联,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校企合作,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思路,也是高等院校实践教学的内在需求。大多数院校都设有专门的校企合作委员会,应继续推广此种校企合作的模式,并丰富校企合作的业务模块,除共建企业奖学金、校友联盟会、“优秀校友进课堂”等模式外,还应秉持“共建一门课、共写一本书、同管一基地、同育一方人”的理念,大力推进政府、行业、学校、企业多方合作办学,发挥学校的人才技术和教育资源优势,利用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成熟运营模式和实践条件,推动产学研结合与科技成果转化,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理念创新和以学校为主体的知识创新相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以此为契机,深化校企合作新领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最后,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实践教学。从国家层面来看,2014年5月2日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4年6月16日发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两个文件都提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办学,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精密对接。虽然这是针对职业教育的文件,但可见社会力量对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推动力量已不容小觑。社会力量群体广泛,不但涵盖通常意义的企业,还包含了政府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个人等。政府事业单位、行业、社会组织、个人均是高等教育的受益者,有责任和义务分担高等教育发展的成本。具体而言,可通过鼓励社会资本出资建立高等院校校内外实践基地,建立多元化投资办学机制;鼓励社会力量设立各种形式的教育资金,优化高等院校的治理结构;建立健全高等教育的服务购买、捐资助学等各项制度,逐步实现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增强高等院校的办学活力。

五 结论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教育承载着国家的未来、人民的期盼;提升高等院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客观要求;综上,高等院校的文科专业应从人文社会学科的实际特点出发,建立起符合本校特质和社会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如此,才能有效地发挥出实践教学在深化教学体制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实现“知行合一”的创新性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参考文献

[1]覃利琛.高校文科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D].华北水利水电学院,2012.

[2]吴秀明,严晓蔚.世界一流大学文科教育理念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2004(13).

[3]张兄武.高校文科本科专业应用性研究[D].苏州大学,2014.

[4]田正学,王羚又.文科类专业大学生毕业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石油教育,2008(04).

[5]李娜,贾方,杨瀚宇,等.我国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困境及对策[J].大学教育,2015(1).

[6]王欢.对优化行政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9).

[7]文彬.实践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研究[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9(4).

[8]Nonaka I.A 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 Knowledge Creation[J]. Organization Science: A Journal of the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Science,199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