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教师在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中的角色和作用

【摘要】2015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在各地高校反响热烈。本文将从《意见》第五个部分“不断壮大高校主流思想舆论”出发,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从高校教师在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中扮演的角色、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应的解决策略三个方面来阐述自己的理解。

【关键词】高校教师;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思想政治理论课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苏曼曾说“共产党中国犹如一栋由不同的砖石砌成的大楼,她被糅合在一起,站立着,而把她糅合在一起的就是意识形态和组织。”

这里的意识形态指的就是马克思主义。近年来,受西方政治力量和国内一些自由派学者的影响,大学生群体在对西方一些思想观念认同的同时,逐渐淡化了马克思主义。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高校教师在大学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中扮演的角色

1、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授业解惑者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及其相关课程是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质。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大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和理想信念的教育。教师在课堂上要把这些思想转变为大学生所接受的观念,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把理论知识内化为正确的思想信念,切实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立德树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方面的重大作用。

2、受教育者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疏导者

当代大学生的主体都是“90后”,他们个性鲜明,有自己强烈的发展愿望和主体意识,但是我国的思想理论课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同一性,这使得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了抵触和拒绝,认为思想理论课只是“讲空话,说大道理”,没有什么实质的作用。同时大学生思想的独立性和选择性使他们逐渐淡化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拒绝理论灌输。因此教师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隐形性和日常性,不断从心理上和思想上对大学生进行疏导,使他们能够明辨是非,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

3、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者

大学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更是价值引领的阵地。大学课堂是传播马克思主义、弘扬社会正气、维护党的形象的重要渠道。在大学中,学生有很大一部分时间与教师在一起,在学习互动或者情感交流中,教师的言语、思想和品德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因此,大学教师要利用大学课堂更好地开展教书育人活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为学生树立好时代的榜样。

二、高校教师在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在教学方法上以灌输为主,缺乏教学热情

目前,我国高校很多老师自身政治和专业素质比较低,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热情,在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理解上容易犯经验主义和形式主义的错误,思维具有一定的机械性,因此在具体的课堂实践教学中仍然坚持传统的灌输方法,生搬硬套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对于纯粹知识性的和比较艰涩的理论不做解读,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高校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阵地建设只能流于形式。

2、在教学态度上,把课堂作为自己个人情感宣泄的阵地

2014年11月14日,《辽宁日报》发表了题为《大学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的公开信,引发了社会的广泛讨论。这篇文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教师在课堂上“畅所欲言”的事实。这种没有政治立场和责任感的所谓“言论自由”会对学生产生错误的思想引导。教师不同于其他的职业,他所拥有的知识权利足以对很多人的价值观产生影响,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或者其他公开场合的言论不能与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相悖,这不是对教师言论自由的限制,而是身为一名教师必须尽到的义务,教师不仅承担教书的责任,更肩负着育人的使命。

3、在教学效果上,把应试成绩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或者唯一指标

南开大学校长龚克2月9日在接受人民网访谈时表示,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教给学生,拿一个试卷答对就够了,要通过很多社会实践,“需要实实在在的体验,这些事情是在大量的校园生活里去做到的。”但是,现在大部分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的教师虽然有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但仍然以理论说教为主。因此,教师最后成绩评定的标准大多以应试成绩为主,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没有足够的了解,忽视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终目的,即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能否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能否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入心”。

三、加强和巩固教师在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1、严把教师聘用考核政治观,在源头上和过程中加强和改进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

山东大学党委书记李守信说“大学生意识形态建设,必须首先提高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其中严把教师考核聘用政治观是重要环节,这是新形势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要。”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直接影响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信仰,关系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和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办学方向。这要求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思想品德,加强对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真正从内心接受和理解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肩负起一名教师教书育人的光荣使命。

2、高校教师要把个人前途和国家命运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当前高校教师在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产生的积极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但也会出现部分教师政治价值观模糊、职业道德缺失、学术功利主义倾向等问题。造成高校教师思想道德问题的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教师没能正确看待自身与国家的关系,没能正确处理自身职业与社会发展、个人发展的关系。因此,高校教师应该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协调好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正如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说“爱国主义是我们处理好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核心问题,把自己的前途同国家的命运绑在一起,才是一个人民教师应尽的义务。”

3、高校教师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成绩考核方式,确保学生做到知行合一

目前,我国高校教师在思想理论课的评价上存在着简单化、单向化等问题。因此,对大学生是否内化其所学的理论知识没有正确的反馈,更不能体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程度。所以高校教师应该创新成绩考核方式。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成绩评定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高校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成绩评定中,既要考核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思想的接受和理解,更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注重学生在实践中的行为表现,确保学生做到知行合一。

总之,高校教师通过思想理论课在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甚至是主要作用。发挥教师的意识形态引导作用要做到高校、教师和学生三者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 李辽宁. 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研究[M].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

[2] 张耀灿, 李辽宁. 试析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规律[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6(04).

【作者简介】

王彦林(1990—),女,汉族,山西忻州人,单位: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