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院校师范类专业实行学分制的若干思考

[摘要]学分制教学形式活、课程选择余地大,实施学分制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实行学分制有利于调节专业定向性和就业适应性的矛盾;有利于对学生因材施教,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各个层次学生学习发展的需要不同,教学条件和学生需求之间存在矛盾,课程资源的限制以及在目前条件下学生不可能完全自由选择学习内容,使得学校可以实行学年学分制。文章结合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制订《师范教育系学分制试行方案》的实践,对高职院校实行学分制作了前景展望。

[关键词]教学管理 学分制 师范教育 专业建设 课程群

[作者简介]李晓春(1964- ),女,陕西乾县人,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师范教育系,讲师,主要从事教学管理和历史教学研究。(陕西咸阳 712000)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02-0034-03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颁布后,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职业教育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如何更好地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是高职教育界共同关心的话题,积极探索适应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教学管理模式是高职院校刻不容缓的任务。实行教学形式灵活、学生有较大课程选择自由权的学分制,在推进高职院校师范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不失为有益的探索。现就高职院校师范类专业学分制的实施方案和组织实施过程中的几个具体问题进行探讨。

一、学分制的概念

学分制有完全学分制和学年学分制两种。完全学分制是以选课制为基础,将知识模块化,将课程学分化,学生修完一定的学分,思想表现考核合格即可毕业的教学管理制度。它需要较多的硬件和制度的支持,如高效的行政管理运行机制、完善的后勤保障服务、充足的教学资源、科学的学生管理制度等。学年学分制是既规定修业年限又实行学分制的教学管理制度。

学分制和学年制都是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制度,这两种制度没有优劣之分,二者的最大区别在于学生修读完规定的课程有无年限的限制。学年制的突出特点是强调计划性,实行教学计划、课程教材、教学要求的高度统一,是一种刚性的教学管理制度;而学分制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把课程用学分来量化,实行学分绩点制,是一种弹性的教学管理制度。

二、实行学分制的意义

1.有利于调节专业定向性和就业适应性的矛盾。专业定向性是由相对稳定的教学计划确定的,是刚性的规定;就业适应性是由社会对人才规格的需要决定的,是客观的要求。目前,师范类专业的生源状况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毕业生就业难,而深层次的问题是高度统一的教学计划和学籍管理所培养的毕业生与人才市场所需要的宽口径、强技能的岗位需求之间的差距。师范毕业生的专业性太强,但知识面较窄、适应性较弱,造成了毕业生就业困难,出口不畅,而出口决定入口,教学决定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规格直接决定学生的就业,要为学生拓宽就业之路,就必须使学生在校期间储备较多的知识和能力,而原有的教学计划难以保证学生的能力和岗位需求实现有效对接。引进学分制,有利于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

2.有利于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发展学生个性。教育科学理论认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作为认识和发展的主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而不顾学生个性差异的“一刀切”的教育模式无法帮助学生完成这一转变,只有因材施教,注重发展学生个性,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学分制下选修课的大量开设给学生以选课的自由,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制订有针对性的学习计划,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这样,有利于培养个性鲜明、适应性强、发展后劲足的新型人才。

3.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提高教学质量。实行学分制一方面可以利用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开设一些特长课,使学校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发挥学校资源的综合优势;另一方面,学生选课、选教师的自主性,对教师也造成一种无形的压力,促使教师不断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另外,原有教学计划中的一些内容在相邻学科中反复出现,如教学法的一般原理在教育学、数学教学法、语文教学法中都有体现,造成了教育资源和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实行学分制,学生对重复出现的内容就可以不再学习,把节省的时间用于其他课程的学习,也给教师腾出时间,使之集中精力搞好其他内容的教学,从而较好地实现教育资的优化配置。

4.有利于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要使每一位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实行学分制,能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完成本专业学习任务的同时,根据自己的实际选学自己喜欢的课程,有利于提高其综合素质、增强适应能力和发展后劲。由于学分制有一定的灵活性,学生只要达到最低学分要求即可毕业,不会为学生造成太大的心理负担,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实行学年学分制的可行性

学年学分制是介于学年制和完全学分制之间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从本质上可认为是计划学分制。目前,受管理体制、生源质量、师资力量、学校设施等条件的限制,选择弹性有限的学年学分制更切合实际。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学年学分制能兼顾各个层次学生学习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差异较大,而高度统一的教学计划和要求不能很好地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要。实行学分制,能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合理安排学习计划与学习进程,从而达到教学要求。但学分制的弊端是管理松散,对学习过程的约束力度较小,学习主要依靠学生的自觉性。学年制的优点则是管理严格、秩序性强。学年学分制既吸收了学年制教学管理严格、教学秩序稳定等优点,又吸收了学分制灵活的选课制的优点,能兼顾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要。

2.能较好地缓解教学条件和学生学习需求之间的矛盾。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其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应突出实用性,教学过程应突出实践性。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对实践教学的条件要求更高。但目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实行学分制大量开设自由选修课,而实行学年制时按班级人数建设的实验设施难以满足大量学生同时上课的需要,如:英语视听说、语音、口语等课程需要的语音室、心理学课程需要的心理实验室、C-语言程序设计和线性规划需要的计算机教室等。二是师资力量有限,不能“全天候”开课。三是实习学校的容纳量有限,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只能按年级分阶段进行。这些限制使得实践教学的安排不能过于集中,而实行学年学分制能较好地缓解教学条件和学生学习需求之间的矛盾,适应高职实践教学的需要。

3.课程资源的限制。学年制管理下的课程资源强调的是计划性,很少顾及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求。课程资源的限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师资条件的限制,教师的专业精深有余而宽博不足,实行学分制下的选课制度暂时还有难度。二是外聘兼职教师尚未形成一支固定的队伍,对开设相对稳定的选修课带来一些不确定因素。三是图书资料、实践设施还不能完全满足学分制下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四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还需要过程。课程资源的限制使我们不可能开设更多的选修课。

4.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定向性,不可能实施完全学分制。高职院校要求在教学中将专业知识的学习,对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教学内容必须以专业定向为主,因此不可能做到让学生完全自由选择学习课程和内容。

此外,国家对高等学校的学制、教学计划的管理还未达到实施完全学分制的条件。

四、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师范教育系学分制试行方案方案》的特点

实行学分制,首先要制订完备的方案,我们在制订《师范教育系学分制试行方案》时,将专业课程设置成三个模块,即基础理论课、专业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实践教学课。其特点如下:

1.通识教育突出人文性。通识课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人文素养的基石,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卡莱教授曾说:“新闻学的学术来源根植于人文科学和人文类的社会科学中,新闻应该与政治联系,这样才能理解民主生活和民主机构;和文学联系,这样才能提高语言和表达能力,并深刻理解叙述的方式;和哲学联系,由此确立自己的道德基准;和艺术联系,这样才能捕捉到完整的视觉世界;和历史联系,在此基础上建立自己的意识和直觉。”新闻专业如此,其他专业亦应如此。

从目前师范教育的实践看,五年制高职院校的大专实施通才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的适应性较强;而三年制高职院校实施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的专业性较强。鉴于此,我们将通识课程以及音乐、美术、写字等课程的学分和专业课程学分放在同等地位,把32学时作为1学分,避免了因为这些课程不是专业课而造成学生轻视的可能,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了基础,也体现了师范教育要求的深厚的人文素养的特点。

2.专业教育突出实践性。实践教学是培养专业能力、提高其专业素质的主要途径,要努力开掘一切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为此,我们的做法是:第一,将课堂实践纳入教学计划。要求各个专业根据课程特点加强课堂教学实践,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如教学法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实践课,该门课程的教学不可能全部在实习学校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我们规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为2∶1,从而加强了课堂实践的力度,使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理论知识,而且能提高实践能力。

第二,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教学计划中除课堂实践教学外,把军训、入学教育、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岗前实训、社会调查、毕业论文等也纳入教学计划,使学生对实践环节更加重视,我们规定毕业论文为2学分,教育见习、实习等都按照每周0.5学分的标准计学分。同时规定,初等教育(文)、初等教育(理)、英语教育三个专业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时间的比例分别为:50.1%/49.9%;57.6%/42.4%;56.7%/43.3%。这样不仅体现了职业院校的特点,更主要的是使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衔接起来,增强了学生的适应能力。

第三,将第二课堂纳入教学计划。对师范类专业来说,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是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教育教学基本能力的重要方式。我们将第二课堂学分纳入到学分绩点的计算中,赋予知识竞赛、科技创新以较高的学分,体现了师范专业宽博的人文素质的要求。同时,将各类社会调查纳入到第二课堂,体现了教师教育的职业特点;而文艺、体育活动赋予相应的学分则体现了对师范生一专多能、多才多艺等教师必备素质的重视。这样有利于丰富学生校园生活,提高学生素养,增强学生的竞争力。

3.改造提升突出宽博性。为加快旧专业改革的步伐,我们以原初等教育专业为基础,给每一个专业都新增加了两个方向,如初等教育专业(文)新增了新闻学和秘书学两个方向;初等教育专业(理)新增了金融数学和C-语言程序设计两个方向;英语教育专业新增了商务英语和旅游英语两个方向,从而使原来狭窄的三个专业三个方向拓展为三个专业九个方向。每一个专业方向又开设了相应的课程群,比如,金融数学(1)和金融数学(2)构成了会计学方向的课程群,C-语言程序设计和线性规划则构成了一个应用课程群。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市场需求等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专业领域的扩展为师范专业的改造和提升提供了空间,为学生更好地适应就业需要创造了学习机会,为师范教育的持续发展开拓了新路。

4.学分计算突出原则性。学分制一个很大的不足就是学生在选课时容易出现凑学分和避难就易的现象,为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我们规定必修课的学分和选修课的学分不可相互替代。这样,既能保证学生获得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程的学分,又能保证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5.实行导师制。学分制下学生获得了学习的自由,可这种自由一方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另一方面却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选择课程和方向。学生有了选课的自由,但如果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足够的辨别力,就会变得盲目和功利,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使学生掌握教学计划所规定的知识和能力,正确选择课程和学习方向,确保实施学分制对培养宽口径、强技能人才的促进作用,我们建立了导师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专业特点、社会需求为之提供选课指导,同时实施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和从众心理。

五、实行学分制的前景展望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管理必将打破高度统一的计划模式,高等学校必将获得更多的自主权,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将会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学生跨学校、跨专业、不受学制限制修习学分将成为可能,也就是说实行完全学分制的条件将会趋于成熟。《教育部关于在职业学校逐步推行学分制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0号)中明确指出,将实现区域间、学校间、专业间的学分互认,承认学习者已有的学习经历和职业实践经历并可折合成相应的学分,建立“学分银行”,建立比较完备的教学质量评价和监控体系,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各级各类职业学校都将逐步实行完全学分制。

学分制要求的开放的学业评价体系、比较灵活的学籍管理制度和广泛的选择性、较强的适应性,有利于学生根据社会需要、个人实际、家庭经济状况有选择地进行自主学习,更加有利于学校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的接轨,是改革高等学校管理模式,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和努力方向。同时,将学年学分制作为一个过渡,边实践边总结边改进,为实行完全学分制积累经验,使之更好地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占锋.关于学分制的思考[J].黑龙江高等教育,1997(2).

[2]陈世瑛.论学分制的十大关系问题[J].江苏高教,1994(1).

[3]刘凡丰.独具特色的牛津大学本科教学管理制度[J].宁波大学学报,2002(2).

[4]教育部关于在职业学校逐步推行学分制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0号)[Z].2004-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