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办教师

民办教师,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

“起得比公鸡还早,睡得比小姐还晚,干得比驴还累,跑得比马还快,挣得比民工还少,说起来比谁都好。”网上这句戏言看似有些荒诞,却道出了这一职业的无奈。知道了吧?这就是民办教师!

知识经济崛起,信息时代到来,民办教师作为一个群体,一个概念,一段历史,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和社会的舞台,成为昨天静态的历史,下几代人也许真的很难想像民办教师是一个什么样子,他们曾经处于怎样的生活状态。然而他们的背影走进历史的同时,已经在人民的心中深深地镌刻下了他们曾经共同拥有的名字——

一、民办教师,一个苦涩的话题

我们似乎很难向今天城市的孩子们解释什么是民办教师。笔者曾随机询问过一些城市的学生,不光许多中小学生想当然地认为,民办教师就是民办学校里的教师,就是一些中青年家长也语焉不详。

但是,这是一个不该被遗忘的群体。民办教师问题,一直是农村基础教育的热点,多少年来,一直引起各方面的关注。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队伍庞大,高峰时曾占到全国教师总数的60%以上,直到上个世纪末期还占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总数的30%(230万人),占农村中小学教师的40%。毋庸置疑,这是一支对农村基础教育特别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进程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队伍;二是民办教师待遇太低,全国大多数地区民办教师的工资收入仅仅是公办教师的二分之一,五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一些地方民办教师基本生活都难以维持,医疗退休保障更是遥遥无期;三是民办教师的性质、队伍的发展趋势等理论问题长期没有解决,很长一段时期民办教师工作缺乏规划;四是政策不稳定,一些早已制定并实行过的诸如民办教师转公办等方面的政策没有得到连续的贯彻执行,失信于民,曾严重影响了民办教师的积极性。

上述种种问题的长期存在增加了基层教育管理部门的压力,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农村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笔者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到,民办教师这个工种可以说是新中国与生俱来的。这个群体的形成和发展,有分担国家困难方面的因素;有人口增长失控、入学人数太多,对师资需求剧增的客观需要;有不重视教育,不按教育规律办事的错误做法;有“极左”的影响和“文革”的破坏。原因复杂,导致这支队伍发展失常,问题突出。

建国初期,我们国家的少年儿童入学率不足20%。小学教师仅有83.6万人。我们一方面面临着广大人民群众迫切希望送子女上学的要求,另一方面又面临着文化、经济基础薄弱,中小学教师奇缺的巨大困难。因此,国家在创办公立学校的同时,大力提倡、支持群众办学,为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减轻负担,全国农村兴办了一大批民办学校。民办学校和民办教师应运而生。

1952年至1957年,全国中学民办教师约1.5万人,小学民办教师在7至15万人之间浮动,最高也没有超过中小学教师总数的7%。这一阶段,民办学校的建立,民办教师的选任,是根据需要和群众的办学能力,因地制宜地产生和发展的。应该说民办教师对分担国家困难,缓解中小学师资紧张状况,扫除文盲,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文化水平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1957年至1966年,大跃进造成的严重恶果,教育盲目追求高速度,几年时间学龄儿童入学率就由1956年的41.7%飙升到80.3%,小学教师由188.4万人增加为225.7万人,民办教师增加了12.5万人。为了在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扩大教育规模,加之大跃进的盲目追求高指标,以及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困难,公办教师大量精简,民办教师出现畸形增长态势。1 963年至1965年,贯彻执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推行“两种教育制度”,小学教育又有较大发展。1965年学龄儿童入学率达84.7%,小学教师增加到385.7万人,民办教师增加到180万人,占中小学教师总数的40%,形成了建国以来民办教师增长的第一个高峰。

1966年至1977年,这段时间正值“文化大革命”,由于人口增长失控形成了中小学入学人数的增加,对师资需求剧增,再加上出现了“公转民”的热潮和“十年浩劫”造成的师资队伍主渠道师范院校招生的停止,公办教师来源的中断,而大量农村小学又改为民办,大批公办教师转为民办教师。这一时期,全国各地又盲目发展中学,教育管理处于极度混乱状态。民办教师数量剧增,1977年小学民办教师总量到达历史的顶峰,达到491万人,占中小学教师总数的52%。

1978年起,各地加强了民办教师工作。通过对民办教师队伍进行调整整顿,确定留用的民办教师资格,淘汰部分经培训仍不合格的民办教师,将部分优秀民办教师转为公办,达到退休年龄的进行妥善安置等措施,到1994年民办教师逐步减到230万人,仍占中小学教师总数的30%,队伍的发展和民办教师管理工作开始趋于正常。

实际上,现在所说的民办教师却恰恰出现在上世纪50年代中小学全部为公办学校(全民所有制)的时候。而原本意义上的民办教师,也随着1952年对民办学校的成功改造而消失了。至于近几年随着非公有制或集体所有制经济而出现的大量民办学校,那里的教师并没有被认为是民办教师。

二、贫瘠讲台上的圣人

人们都说,教师是“阳光底下最神圣的事业”。人们却无法想像,从事“阳光下最神圣的事业”的民办教师,其工作条件之差,压力之重,生活之苦,待遇之低,到了何等程度!

如果把公办学校之外的教师都称为民办教师的话,中国的民办教师已存在2000多年了,而最早的民办教师或许就是孔子。可以说,正是凭借了民办教师的力量,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才得以传递到今天。

可是,也就是这些文明的传递者,无论是2000多年前的孔子,还是今天的民办教师,“清贫”一直是他们生活的主调。当新闻媒体向世人披露了广大基层民办教师的精神境界以及工作和生活状况时,人们震惊了,人们看到了笼罩在这些小人物身上的是一束束神圣的光辉。

张宗花是广东南雄县澜河镇中心小学的民办教师。她1981年高中毕业后就踏上了三尺讲台。

她曾有两次机会可以摘掉“民办教师”的头衔。一次是1985年冬,她爱人所在部队几次来函,让她到北京的部队幼儿园工作,但她没有去;另一次是1992年,她爱人转业到743矿,矿领导想把她调到矿山子弟学校任教,并许诺解决转正、住房问题,但几番劝说,她都不为所动。

对此,张宗花的解释挺干脆:“舍不得离开这些纯朴的孩子。”她说最快乐的事莫过于有孩子在她周围叽叽喳喳地闹。她那两间陈设简陋的平房,是孩子们游戏学习的乐园。

令张宗花梦牵魂绕的澜河和澜河小学,藏在大山的怀抱里,四周峰峦起伏、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