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制造业升级的路径与行动框架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jijw/jijw201003/jijw20100307-1-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jijw/jijw201003/jijw20100307-2-l.jpg
  摘要:世界制造强国的高技术优势与国际产业转移、国际贸易新动向给我国的制造业发展带来巨大压力。我国制造业升级,就是要优化制造行业结构,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提高制造产品的附加值,增强制造产品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构筑起现代制造业体系。其路径是:瞄准世界制造技术的先进水平,通过关键领域的创新和重点工程建设,稳定优势行业,强力发展战略性行业,重点突破,循序渐进。
  关键词:制造业;升级路径;行动框架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941017)。
  作者简介:李金华(1962- ),男,湖北汉川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数量经济、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李苍舒(1991- ),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生,主要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学习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10)03-0032-05 收稿日期:2010-04-28
  
  一、引言
  
  我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阶段,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一直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开始时的1978年,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推行农、轻、重全面发展的战略,建立了工业门类齐全、结构相对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改革开放后,我国积极融入全球市场经济体系,参与全球范围的产业分工和贸易活动,大量吸收海外直接投资,引进国际先进科学技术和制造技术,完成了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的转变。整个工业化进程中,制造业始终扮演着主要角色,发挥着关键作用。经济的发展使我国变成了工业大国,也变成了制造大国。据统计,1991年~2000年间,我国制造业占GDP的平均比重为33.9%,2001年后,这一比重上升到37%以上。从2002年开始,我国钢铁、水泥、棉布、冰箱、电视机、洗衣机的产量就稳居世界首位,至2006年我国制造业有172类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估算,2007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11.4%,制造业总产值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3位;2009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则位居世界第2位,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制造大国。
  但是,也必须看到,我国还不是一个制造强国。在经济全球化、国际产业转移出现一系列新动向的背景下,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受到国际经济环境的多方掣肘。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发展已经证明:摆脱国际分工体系,独立于国际经济系统之外发展我国制造业是不现实的。要想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高端,就需要与世界制造强国展开技术竞争、特别是核心技术竞争,需要与制造强国争夺全球营销网络和定价权,就需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实行制造业的升级。
  关于制造业的发展,国内许多学者作过研究,如杨洪焦等(2008)研究过中国制造业的演进态势其在发展过程中的变化特征;李丹等(2008)运用曼奎斯特指数计算过中国制造企业的相对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并进行了分解分析;刑西哲等(2003)研究过中国现代制造业的构建及制造基地建设等问题。与这些学者研究目标和视角有一定差别的是,本文将从制造业升级的背景入手,探讨新形势下我国制造业的升级路径和行动框架。
  
  二、中国制造业升级的背景
  
  我国制造业升级的巨大压力,源自世界制造强国的高技术优势、国际产业转移态势和国际贸易的新动向。
  
  1、源自世界制造强国的技术优势压力
  世界制造强国是美、日、德、英等。美国是世界头号制造强国,整个工业化进程中,制造业一直是美国经济的支柱产业。根据董书礼等(2008)研究提供的资料:战后,美国制造业曾一度在全球市场中拥有绝对优势,占到全球制造业份额的40%左右。20世纪80年代,美国制造业的霸主地位曾一度受到来自日本的严峻挑战。为应对危机,美国设立了“产业竞争力委员会”,启动实施了“先进制造技术计划”和“下一代制造行动框架”等一系列振兴制造业的行动议案,强力推动制造业的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依靠IT产业,成功实现了经济的再度增长和制造产业的快速升级。直到现在,美国制造业在世界上仍举足轻重。特别是在航空、通讯技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制造领域,美国更是占有了无与伦比的绝对优势,其高新技术产业的出口值约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出口总额的20%。为了保证技术优势,美国不断加大技术创新投入,不断研发新产品。有关数据证明,美国制造业所从事的研发活动占全部研发活动的71%,所提供的研发经费约占66%,制造业所获得的美国专利数量约占全美专利总量的90%。1987年~2005年间,美国制造业的生产率增长了94%,而其他部门的生产率只增长38%,其强劲的增长势头和对世界经济的冲击力绝对不能低估。
  日本是世界二号制造强国,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全部为制造业,尤其是机械和汽车制造在世界占尽先机。2003年,日本为增强制造业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出台了《新产业创造战略》,将燃料电池、机器人、信息家电、生物产业、环境机械设备以及电子动画等作为突破重点,启动了全面提升制造业技术水平的庞大工程。2004年日本研发总投入达16.9万亿日元,电子零部件、机械、交通设备三大高技术产业研发投入同比增长率分别达18.1%、8.0%和4.4%。2005年,日本的机床产量数控化率达到75,5%、产值数控化率达88.1%,机床产值为132.6亿美元,占世界总产值的25.6%,居世界第一。同年,日本工业机器人总数达到35.6万多台,占世界的42%。2006年,日本成功掌握了降低超导电缆交流损耗的技术,交流耗电量达到世界最小。2007年,本田汽车共生产949.78万辆汽车,超过通用汽车公司的产量21.3万辆;2008年财富500强排名上,丰田销量超越通用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企业,而且收入和净利润也远远超过了排名第二三的通用和福特。同时,在最具发展潜力的环保节能轿车领域,丰田等一些日本车企也表现出显著的优势。现在,日本电子信息产业的销售收入稳居世界第二;船舶制造方面,虽然完成工业总产值、船舶完工量载重吨以及新承接船舶订单三大指标落后于韩国,但是其设计技术、生产技术、管理技术等总体实力仍高于韩国,且工人的平均劳动生产率超过韩国25%,是我国的近十倍。日本制造行业的强大实力不言而喻。
  
  2、源自产业转移和新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形势的发展,特别是“金砖四国”经济的崛起,一些制造强国通过国外直接投资(FDI)不断进行着全球性的生产布局,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大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形成了一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同时,制造强国构筑“绿色贸易壁垒”、“技术壁垒”,通过严格的市场准人和限制条件,钳制欠发达国家制造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特别是近几年,美国充分利用了发展中国家的低人力成本优势,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