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在法律课堂中的运用


  摘要:法律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因法律理论和法律条文十分枯燥,学生学习没有热情。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法律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而且有利于学生掌握抽象的法学原理和法律规定,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律课堂运用
  一、案例教学的涵义
  案例教学最早由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开创并提出,原是讨论问题的方式,19世纪后期在哈佛大学开始应用,最后被引入法学、管理学、经济学以及其他一些学科的教学中。20世纪80年代,这一教学方式被引入中国课堂。近几年来,它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和欢迎,在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所谓案例教学,是指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为实现教学目标的要求,运用以真实情境为基础的案例,用多种形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提供的材料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做出判断和决策,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授课者而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学生不再是被动听课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这改变了以往的理论课教学死板的模式,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理论课的兴趣。
  二、案例教学引入课堂的必要性
  1.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案例来源于生活,具有真实性、具体性,能把抽象内容变为生动具体、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使课堂真正回归生活。案例教学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不断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促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化,进而探索所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内在联系,得出结论并解决实际问题。在互动学习过程中,课堂质量也明显提高,达到了引导和教育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
  2.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锻炼交流沟通能力和合作意识
  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往往要听取别人的观点和建议来帮助自己分析,有时候一个案例甚至需要多人讨论、合作、争辩、质疑、探索,从而形成师生间、学生间、小组间的多向交流与互动,气氛热烈,有助于学生积极发言,也能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对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外向型性格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3.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乐于收集资料,以便在研究问题时有更深的了解。学生会主动学习,应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对教学案例进行思考、分析和研究,从而发展良好的思考习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还要求学生对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有所开拓,进行一系列积极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案例教学法是培养开放型、应用型人才的好
  方法。
  4.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工作态度及教学责任心提出了比传统授课方法更高的要求。既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又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既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补充教案,又要求教师重视社会实际,对现实中的问题保持高度敏感,不断从社会实践中寻找适宜的教学案例。案例教学法可调动教师备课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从而使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不断推陈出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三、在法律课堂中运用案例教学的思考
  1.选择合适的案例
  案例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整个教学活动是否能够顺利进行,关系到教学培养目标能否实现。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是案例式教学的第一步,具有基础地位。另外,由于教学活动是围绕案例来展开的,案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又具有核心作用。
  综合来讲,案例选择需要符合以下要求。第一,案例的选择要具有典型性和真实性。贴近生活,真实性强的案例,能够使学生更好地融入案情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果能把身边发生的甚至是学生生活中发生的一些案例适时地引入,就能达到更好的效果,让学生感到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随处可用,会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对知识的渴求。如在讲《劳动合同法》时,可以引入这样一个案例:一名技校毕业生去参加工作,用人单位只告知试用期,没有与之签订书面劳动合同,而他在约定试用期里被辞退,他该如何维权呢?教师通过这样一个案例,可以联系到《劳动合同法》中的劳动合同订立与解除的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二,案例的选择要目的明确且难易适度。案例选择要能满足教学的需要,使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课程中重点难点内容的理解,因此案例难易程度适当非常重要。如案例太过复杂,学生会不知从何下手,产生畏难情绪,容易冷场。如案情太过简单,答案一目了然,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同样都无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寻找案例导入的合适时机与形式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将案例与理论知识讲授融合在一起。教师可以在讲授知识前先引入案例,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自主寻求答案,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也可以先讲授知识点后引入案例,让学生们分组讨论,互相辩论,加深学生对抽象化法律条文的理解。其次,案例引入的方式可以通过发放事先准备好的文字材料,便于学生掌握案情;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其优点是图文并茂,形象直观。
  3.精心组织课堂讨论环节
  课堂讨论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可将同学们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讨论结束后,由各组选派代表发言,抓住问题关键进行辩论。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巧妙的提问,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将关键性发言引向深入,充分尊重学生的分析。同时教师事先要做好准备,防止讨论主题漫无目的地扩散,合理引导讨论主题,严格控制讨论时间,并且适时地给发言学生以充分的肯定和激励,有效地控制好讨论的主题和节奏。教师在讲解、分析和归纳案例讨论意见时,要语言精炼、要点明晰、重点突出,并将案例分析与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融合起来,使学生能够通过案例分析掌握基本原理和概念,熟练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对学生的表现要给予积极评价,以激励他下次更好地参与讨论分析。
  4.将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案例教学法固然能规避传统教学的枯燥乏味,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这种教学方法也有一定的弊端。它虽然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但却难以使学生获得系统、完整的法律知识。同时,这种对话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可能对于一些口才较好、思维敏捷的学生更适合,而对于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的学生来说则收不到较好的效果。教师要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引入案例,着重引导学生们去分析,加强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向周围事物质疑,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教师还要注重课后作业的布置,让学生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为下节课知识的学习打好基础。因此,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注重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5.把握好师生之间的角色定位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是很明显,教师的角色主要是信息的传递者,学生则处于信息接受者的位置,师生间的互动主要表现为老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听课状态或是师生间的问答来实现。而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所传递的信息可能会多于老师,老师从以讲为主转变为以听为主,但这并不能否定老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曾经有人说过“一堂好的课不是教师说得有多么精彩,而是学生说得有多么精彩”,但这并不是否定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实践证明,案例教学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如案例的选择、合理的分组、适时的引导、恰当的点评等,都要求老师既要当好导演,又要当好演员,不能从以往的“一言堂”变为“不言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营造一种相互信任、平等沟通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交流的欲望,从而逐步培养他们主动学习与独立学习的能力,以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
  总之,在案例教学中,还有许多可以通过教学实践去探索的内容。教师应该教会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师应不断从社会实践中寻找适宜教学的案例,使教学活动处于活跃、进取的状态,不断推陈出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李钺.思想道德修养课中案例教学法效果浅谈[J].今日科苑,2006(12).
  [2]王丽丽.谈谈案例教学法对心理学教学的必要性[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1).
  [3]魏沧波,张升山.案例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与效果[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10(3).
  [4]陈敏.《思修与法律基础课》中案例教学法应用的几点思考[J].教育在线,2009(8).
  [5]高兰.浅谈案例教学在《经济法》课程中的应用[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08(9).
  [6]王芳,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课程中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09(11).
  (作者单位: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