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课堂互动

【摘 要】在医学免疫学的教学过程中,课堂互动是培养学生兴趣至关重要的一环,它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医学免疫学 课堂互动 教学效果

医学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结构与功能、免疫应答机制以及免疫学在疾病诊断与防治中应用的一门学科。它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生物学等多学科,具有横跨性、网络性、实践性、进展更新快等特点,同时它又以其繁杂的内容、抽象的理论和繁多的英文缩写符号常使学生在学习时感到枯燥无味、难懂、难记、难应用,教师也不易讲授。因此,在医学免疫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等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课堂互动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1 医学免疫学教学中课堂互动的必要性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只有教学的形式,而没有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被认为是假教学。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师生主客体论”观念,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社会学研究也认为,课堂是一个微观社会,课堂教学过程是课堂中各种角色间相互作用并发挥其特有功能的过程。课堂中的角色主要是教师和学生,课堂互动也就是教师和学生这两类角色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过程。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师动生不动的原因很多,首要的原因是教师没有意识到互动首先是一种情感、情绪的互动,教师没有创设一种安全、和谐的课堂气氛。而一旦有了宽松的课堂气氛,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的思维容易被激活,师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课堂教学效果则好。鉴于《医学免疫学》是医学院校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护理学、医学影像学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又具有很强的抽象性、系统性和临床应用性;它对构筑学生的理论知识结构体系、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及实际应用能力具有举足轻重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中更应结合本学科难点、重点及疑点问题,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启迪学生的心智,培养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实现有效的“课堂互动”。

2 医学免疫学教学中课堂互动的实施

教师是课堂互动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因此课堂互动的成功与否和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新颖、教学组织是否周全有着直接的关系。保证教学互动顺利实施的关键,在于合理选材。互动教学中的选材须符合以下几个条件:(1)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2)应在整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由易到难;(3)具有启发性、思考性;(4)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探讨热情。当然,教师要应充分尊重教学规律,医学免疫学这门课程基本在大学二年级开设,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因其来源、现有认识水平、将来去向等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对同一问题,不同专业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答案,或者对不同专业和层次的学生,应该用不同的引导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做具体的互动教学设计之前弄清楚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阶段及其学习特性,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给出不同的互动选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选好互动材料之后,有三种互动方式可供选择:一是由教师逐一提问,然后学生做答;二是将学生分组进行辩论,教师再归纳总结;三是由学生自由发言、自由辩论,教师再适当点评。无论采取何种互动方式,既要考虑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又要考虑选材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同时还要兼顾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课堂互动激情。结合本学科特点,最常用第一种互动方式主要用于新问题的引入,旧知识点的回顾以及各章节所涉及的一些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和知识点。对第二、三种互动则以专题讨论的形式进行。

2.1师生互动

在每次课堂互动实施之前,教师都要精心设计课堂互动的讨论话题。创设渴望情境使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渴望了解的心情,从而调动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补体”内容时,在复习《生理学》中的血型实验后设问:如果A型供血者的血输入了B型受血者体内会出现什么结果?学生可能顺着血型实验的思维回答:血液在受血者血管内凝集并堵住血管等。当教师告诉学生输血反应在体内出现的不是凝血而是溶血,此时学生迷惑不解,渴望找到引发结果的原因,于是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自然而然地被调动起来。当学生质疑免疫学仅仅是抽象的、空洞的理论,很难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的时候,任课教师应创设一些实用情境,引导学生运用理论来解释生活现象。比如:“为什么要打预防针?”、“为什么乙肝疫苗需注射三次?”、“为什么某些人郊游后身上起风团?”、“为什么糖丸是口服而其它的疫苗是注射?”“为什么感冒要七天左右才会康复或者好转?”、“为什么器官移植后要长期应用抗排异的药物?”、“为什么说免疫力低下的人注射免疫球蛋白可以增强抵抗力?”、“艾滋病患者为什么死亡?是否死于HIV病毒本身?”“为什么有些人会青霉素过敏?”等等。由于实用情境的引入,增加了知识的直观性和体验性,学生既乐于接受,又易于掌握,也使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得以激发和满足。

2.2生生互动

新课程理论指出:相比师生互动而言,生生互动更能扩大课堂互动的参与面,体现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本”的宗旨;更能把教师从“独白式”、“一言堂式”的讲授中解放出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合作学习是必要的,因为学习者需要同他人联系,以便对客观世界如何建构的方式、方法取得共识。学习是一项复杂而抽象的思维活动,而人的思维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须借助某种环境因素的刺激作用。在学习过程中集体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只有通过集体对复杂的学习情境、个人提出的假设或学习者自己关于问题解决的可能性的个人设想进行讨论,才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对自己的思考进行建构。因此,应把学习活动置于一个社会环境中,使学生自主地从情境和互动中形成知识,此即学生与学生之间地互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亲身参与的事情,往往表现得兴趣浓厚。所以,结合各年级、各专业的实际,选择部分内容或者专题进行课堂讨论,给学生创设更多“表演”机会,激起他们参与的热情,使他们在互动学习的体验中乐而不倦。通过互动,同学们感到免疫学学习的最大价值不仅在于观点的正确与否,而且还在于其是否付出了思维、是否动了真心?

3 医学免疫学教学中课堂互动的教学效果

通过医学免疫学教学中课堂互动的成功实施,笔者深切体会到在课堂中进行互动式教学可达到以下良好的教学效果。

3.1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师的教学水平

传授知识并非教学的根本目的,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思考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目标。而课堂互动的实施,提供了学生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能够从动脑、动口、动手等方面提高学生的兴致、活跃思维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课堂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等,为其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高水平互动教学要求构建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的课堂互动网络,无疑给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教师应提高教学的“敏感性”,密切关注学生,促进师生、生生间的交流反馈,彰显学生的真实学习过程;二是教师应善于捕捉现场信息,灵活驾驭课堂,积极调整和优化教学策略;三是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习惯,和学生一起参与新知识的建构。

3.2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学论认为,师生关系是一种相互理解的人与人的关系,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完全平等。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帮助者,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双向交流和相互驱动的过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平等原则的基础上实现对话、协商、讨论,以达到认识上的共享与共识。课堂互动的成功实施,就是要将教学的重心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营造民主、和谐和开放的课堂氛围,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进而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一句肯定的语言、一个表扬的动作、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丝赞许的目光,对学生来说都是莫大的鼓舞,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老师的喜爱,可以激发学生对老师所教学科的喜爱,这也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反之,如果师生不能产生情感互动,学生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甚至放弃学习,这种例子屡见不鲜。此外,学生乐于和教师亲近,吐露内心的真实想法和疑惑,老师既可以从中得到教学的反馈信息,也能加深对学生的了解,彻底改变传统讲授式教学中师生关系淡漠的弊端。经过一个多学期规范的课堂互动实践,学生不再谈《医学免疫学》“色变”,常有学生主动与老师交流和讨论,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许多;更有甚者期望能考取本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3.3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受教育者的基本权利,也是广大民众倾心追求的价值目标。就医学教学而言,它要求教育者以承认个体差异为前提,平等地对待每个医学生,对课堂参与度和表现机会进行合情合理的分配,让每个学生都受到良好的教育,每个学生的潜能都获得最充分的发挥。传统的“独白式”教学在充分实现教师的中心地位的同时,强调教学的标准化、同步化和统一化,忽视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和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权,不符合教育公平的要求。通过课堂互动,教师容易了解学生之间水平与程度的差异,从而因材施教,保障学生受到公平的教育。

教学是由教师传授和学生学习共同构成的双边活动,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最终要通过学生自觉的认知活动来实现。互动教学改变了以往“一言堂”的教学现象,促进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龚非力.医学免疫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威尔伯特.J.麦肯齐.麦肯齐大学教学精要[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3]斯蒂芬.D.布鲁克菲尔德.大学教师的技巧[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作者单位:1,2,4,5成都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3,成都医学院科研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