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方高等医学院校青年教师的培养

摘 要: 青年教师占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师资的较大比重,他们往往存在育人意识薄弱、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能力欠缺、科研能力薄弱和经济及社会地位较低等问题。要培养素质良好、结构合理、队伍稳定的青年教师队伍,就需提高人文素质,培育良好师德师风;加强校本培养,鼓励学历提高;结合学科建设,培育青年教师学术团队。

关键词: 地方高等医学院校 青年教师 培养措施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既是一所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特征,又是确保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所在。青年教师是高校的生力军,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得到快速发展的地方高校,在办学规模扩张的同时其师资队伍通过补充和引进,接纳了数量庞大的青年教师,构成了以青年教师为主体的中低职称教师底部沉重的师资队伍结构。[1]高等医学院校作为医学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其教师,尤其占较大比重的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培养质量。因此,地方高等医学院校青年教师的培养成为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地方医学院校青年教师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育人意识薄弱。

地方医学院校青年教师大多直接从毕业院校来到工作岗位,尚未形成明确的角色意识和规范行为,对教师岗位的热爱度和忠实度尚不足,对教师职业既要教书,又要育人的高标准要求难以适应。高校现行的对教师的各种考核机制使得他们更“重业务轻育人”,其关注点多集中在自身学历提高、论文发表及科研项目的申报上,而对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教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学科专业,实现“医者仁心”等方面较少涉及。

(二)青年教师队伍不稳定。

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和经济成分的多样化,经济收入较低的青年教师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影响。经济发达地区能为医学及其相关专业的从业者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和较为优厚的经济报酬,因此优秀青年教师常通过考研或其他方式流向条件好、待遇优厚的发达地区。尤其对于地方高校来说,这种情况更为普遍。但过于频繁的人才流动不仅会打乱学校的管理秩序,破坏刚刚建立起来的合理的师资队伍,而且会严重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加大地方高校与发达地区教育质量的差距。[2]

(三)教学能力有所欠缺。

地方医学院校青年教师大部分毕业于医科院校,他们对医学基础课程及临床专业的基本知识有所掌握,但大多不十分深刻和系统,并缺乏系统而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培训。而一些高校由于近几年不断扩招,师生比例不足,新教师在经过短时间的培训后就走上了讲台,承担大量教学任务。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得他们无力进行必要的教学方法的探索和专业知识更新,在授课时唯恐讲错,不敢脱离教材,教学方法单一,师生交流少,教学效果难以达到,教学质量也就难以提高。[3-4]还有部分非医科院校毕业的青年教师虽然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掌握较好,但缺乏医学方面相关知识,在授课过程中难以联系医学实际适当举例说明,使得学生对该门课程在医学临床中的作用认识不明确,容易缺乏相应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科研能力薄弱。

不可否认,高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学科性质和水平对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有较大影响。地方医学院校从科研课题的级别、数量及受资助的力度各方面来说都处于劣势。加上青年教师得到各种进修和培训的机会较少,对学科前沿和进展的把握度不足,申报课题的难度则显得更大。即使申请到了项目,由于受科研条件和个人科研基础等限制,完成课题也同样很难,这进一步影响了青年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

(五)经济及社会地位较低。

青年教师在工资、住房、福利待遇方面都明显低于资历老的教师,而政府和学校的资助大多针对专家、学者,加之科研经费匮乏、家庭生活压力,青年教师的经济负担更加沉重。在学缘结构和亲缘关系复杂的地方高校,学术关系网络是青年教师的发展平台,较于资历老的教师,青年教师融入学科学术圈和学术团队需要更大的努力,即使融入了,其影响力也是微乎其微,社会地位难以提高。[5]在经济和社会地位低下的双重压力下,部分青年教师不得不转向校外寻求资源和发展空间,难以有更多的精力投入教学科研中。

二、地方医学院校青年教师培养的基本措施

(一)提高人文素质,培育良好师德师风。

医学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两种性质,医学人才的知识技能结构应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有机结合的知识技能体系。教师是教学的主体,青年教师的人文素质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素质教育的情况。医学院校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医学工作者必须接受相应的职业道德教育。因此,学校应重视加强教师的人文素质修养,医学院校的青年教师更应积极拓宽人文知识面,用科学、人道的态度对待人、生命、自然和环境,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品质,既能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能教会学生正确处世,真正地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6]。

(二)加强校本培养,鼓励学历提高。

受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条件等的限制,短期内地方高校在青年教师培养的时间、空间、经费保障上都难以做出较大改变。因此,地方医学院校必须立足于校本培养,并在优先满足教学工作需要的前提下,鼓励青年教师的学历提高。校本培养即是以学校现有资源为主,主要通过发挥本校师德高尚、业务过硬、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作用,以“传、帮、带、督、导”等活动指导青年教师的成长,丰富青年教师的教育学科知识、帮助青年教师站稳讲台、传承良好的教风学风,从而提高青年教师的自我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7]目前,英、美、澳、印等国已逐步形成了职前培养、导师制、校本培养和在职培养等模式,培养方式、内容多样化与现代化,并建立了相应的激励机制与监督机制。[8]校本培养包括青年教师岗前培训、青年教师校史校情教育、青年教师导师制等内容。由于地方医学院校教师来源广,在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加强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科研能力的培训,还要注重医学相关知识的培训,尤其应加强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从而巩固和发展青年教师的专业技术和专业技能。[9]各种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必须与实际的工作经历相结合,才能够具有生命力,从而促进青年教师职业能力的发展和提高,也有助于青年教师结合自身实际,完成学历提高的过程。

(三)结合学科建设,培育青年教师学术团队。

学科是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支柱,学科建设是高校的一项重要基础建设,它不仅代表着学校的办学水平,更决定着学校的发展特点和优势。学术队伍的建设是学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各种原因,高校教师队伍中梯队断层现象较普遍存在。应通过学科建设,培养优秀青年人才,将优秀青年教师推向科、教、研的第一线,促进青年学术骨干迅速成长,建立合理学术梯队。根据学科需要,帮助青年教师设立自身培养目标、建立适合大多数青年教师特点的国内外进修学习培训体系,通过各种措施激励青年教师积极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与此同时,学术团队应结合实际,制订适合本学科特点的青年教师团队培养计划,改变青年教师在科研方面单打独斗的局面,让青年教师在学术团队中成长发展[7]。这也可以进一步改变青年教师经济及社会地位较低的局面,形成良性循环,使得他们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科的教学科研建设中,并形成稳定而合理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学校的主体,师资队伍建设是办好高等院校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长期任务。目前在地方医学院校师资队伍中,青年教师占有相当大的比例[10],我们必须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建立了一支素质良好、结构合理、队伍稳定的青年教师队伍,才有可能培养出高素质医学人才,并保证学校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郭丽君,周清明.地方高校青年教师的发展.高等教育研究,2011,32,(1):65-69.

[2]王志祥,马金利.西部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探讨.中国成人教育,2009,(4):42-43.

[3]张雷,许礼发.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高教高职研究,2007,50:122-123.

[4]张荣怀,郭海涛,王晓明,张阳阳,吴利平,高建苑,张丙芳.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探讨.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12(1):105-107.

[5]宋秀林,郭丽君.基于场域理论的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弱势地位的生成分析.煤炭高等教育,2011,29,(3):21-23.

[6]王玉鹏,赵苗森,吴永.浅淡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体会.中国科技信息,2008,(22):303-304.

[7]郭明维,何新征,杨倩.西部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模式研究.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11.3:31-35.

[8]刘肖芹.国外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模式管窥——以美、英、澳、印为例.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1):59-63.

[9]吴云.论高等医学院校青年教师的培养.西北医学教育,2005,13,(3):270-271.

[10]苏波.浅谈医学院校青年教师综合素质培养.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05,2,(3):98-99.

资助基金:云南中医学院院级教育科学研究项目“云南中医学院二级学院35岁以下教师师资现状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