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护理教学思路的探索

[摘要]为了适应课改的要求以及临床对护理人才的需求,基础护理教师在基础护理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将基础护理与其他学科相融通,注意将基础护理课程前后知识链接,注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施教学。本文从以上三个方面对护理学基础教学思路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基础护理 专科 渗透 链接 结合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护理工作的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护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士不再是发发药、打打针的机械执行者,也不是高谈阔论的理论者,而是一个能从人的健康出发,注重生理、心理、社会整体观念的多面手。因此,作为一名护士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技术水平,还要有稳定的职业思想、综合分析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针对生源现状,要想将他们培养成社会需要的护理工作者,一方面,必须合理、科学地安排好课程;另一方面,公共基础学科、临床基础学科、护理专业学科的教师均必须加强对相关学科的了解,达到各科的相互渗透,有机结合。更重要的是一定要体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理论联系实际,课堂、临床相互渗透,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贯彻职业课程改革,按照课改新思路将护理教学与其他学科相融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施教学是基础护理教师当前的重要任务。本人多年基础护理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对基础护理教学的一些思路,现介绍如下:

一、基础护理与其他课程的渗透

1.将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教育内容融于基础护理教学的全过程

从学生接触护理学开始就有意识的灌输学生作为一名护士应具有的职业道德素质,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医疗卫生职业道德基本知识及基本行为规范,引导学生克服对医药卫生服务行业的偏见。帮助学生了解目前医疗行业就业的趋势及压力,及早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成才观。在教学过程中严格规范学生行为,加强责任教育。如进入教学病区要按要求穿戴工作服、帽子,不允许佩带饰物、留指甲;对她们的行为举止也做出规定,在模拟病房不允许坐、趴在病床上,双手不可插口袋等;每次课后必须打扫教室、病房,关闭灯、空调、门窗;爱护练习设备、模型;操作中团结协作、密切配合;操作练习后用物及时归位。要将这些作为考核评价标准的一部分,每次课后及时给予打分。还注意经常与班主任的联系,协同管理。通过规范和纪律的约束,辅之以相关的教育和舆论导向,在潜移默化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2.注重公共基础课程对基础护理的作用,实现公共课与专业课的互相促进

对护理者来说,在今后的工作生涯中离不开文字工作,如护理文件、交班报告的书写,护理计划的制定等。因此学习汉语言,提高自身的基础文化水平很重要。现在的教改已注意到有意识地将护理专业中的一些文学因素放入语文教学,如在语文课本里已出现南丁格尔的故事,计划、小结的书写等。基础护理教师自己也必须加强文学修养,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把文学因素融入基础护理教学中,指导并要求学生每次课后作业、实验报告、见习日记、实习小结、护理文件的书写格式正确规范、语句精练流畅,书写工整清楚,不得涂改,并有相应的扣分标准。从进校开始就要培养她们的文字表述能力及严谨的工作作风。

在涉及药物配制、时间计算等化学数学内容时,不死搬硬套,而是注重方法的讲解。如《护理学基础Ⅲ》中消毒液的配制、皮试液的配制、供养量、氧气使用时间的计算,不要求学生死记公式,而是通过对公式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真正掌握配制计算的方法,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充分利用学校计算机资源,把课堂搬进计算机房,带学生查找有关护理方面的资料,并要求用计算机以版报等形式完成作业。如在《护理学基础Ⅱ》健康教育章节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计算机设计版报,使健康教育计划形式新颖、内容丰富。课后布置学生上网查阅与课堂知识相关的最新视野,剪贴成册,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还培养了实际动手能力,同时也可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3.提高其它专业课程在基础护理教学中的引用频率

专业课程的学习是学生在校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能否学好与今后的工作直接相关。学生在学习时往往有畏难情绪。很多学生在学习解剖、生理、病理、免疫等专业基础时未打好基础,学到专业课时,常常不能学以致用,总觉得一头雾水。护理学基础中也有部分章节涉及到医学基础知识,我们必须帮助学生做好相关知识的链接。在讲授这些知识前就要布置学生课前将相关内容的书本拿出来查阅,上课时再利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与学生一起进行复习,这样不仅能巩固基础医学知识,还能使学生对新知识理解得更快、更深刻。

同时护理学基础作为护理学专业一门必修课,是学习临床各专科护理的基础。基础护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引用一些内、外、妇、儿的案例,假设典型情景,模拟临床现实。实验报告的完成也必须设置情景,将规范性的操作与个案相结合。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护理基础知识的理解,还能使学生明确护理操作的规范要求与灵活运用之间的关系,实现因人施护、因病而异的个性化护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新,可使学生对专科知识有一些初步的了解,为学好专科护理打下伏笔。

4.在基础护理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人文科学,以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

护理工作的对象是人,他们有着不同文化背景,对于事情的看法、态度、反应都会不一样。同样的操作,护士不同的行为举止、不同的讲话方式、不同的神情也会对病人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要想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护理工作者,不仅要有高尚的思想品德、丰富的医学知识、精湛的技术,还要有洞察病人心理的能力、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创新学习的能力等。基础护理教师要重视这些,在授课的每一个环节将心理学、伦理学、人际沟通、护理人文相关的理论、理念灌输给学生,使学生将所学人文知识与护理实践有机地结合,有效运用整体护理,满足不同病人不同的心理、生理、社会需求。如:病人入院时热情的接待、详细地介绍,会带给病人温暖;护理过程中耐心地解释、专注地倾听、静静地陪同,会带给病人信任;病人痛苦时轻拍他的肩,病人发高烧时,摸摸他的额头,产妇阵痛时,紧握她的手,都会带给病人无言的关心;“早上好!”“睡得好吗?”“还痛吗?”简单的寒暄,其实是护患间情感的交流,能带给病人精神上的安慰。不同的病人,要一视同仁,但在沟通时又要区别对待,病情有的可直言相对,有的需委婉含蓄,有的则不可相告。

二、基础护理课程前后知识的渗透、链接

基础护理教师不仅要重视各学科间关系,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护理学基础课程本身前后知识的渗透和链接。每册开始学习时,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三册护理学基础各自在护理学学习过程中的地位,它们之间的联系,当前学习对以后学习的重要性。然后要让学生了解本册内容有哪些章节,每一章的主要内容,章节之间有什么联系。在授课过程中,涉及前面所学知识,可采取提问形式,帮助学生复习,并充分利用已学知识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来掌握新知识。切忌一言堂,把所有的内容、问题一股脑灌输给学生。要把部分课堂时间让给学生,努力调动学生思维,从而让学生真正的将知识融会贯通。

三、基础护理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基础护理课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基础护理教师首先必须定期下临床,了解临床基础护理的发展信息以及新技术,不断充实课程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意理论服务实践、理论指导实践的思想,讲授理论除了要与案例、临床场景结合外,还要灌输学生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理解性的掌握理论知识,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如在讲口腔护理时,可以通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病人进行宣教的过程来帮助学生理解口腔清洁的方法。这样就将口腔清洁方法的理论知识与实践中健康教育结合起来。涉及临床一些仪器设备的使用时,在讲清它们的基本原理的情况下,要求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要学会看说明书。在讲导尿术、灌肠术、肌肉注射等涉及长度、深度、角度问题时,不仅要求学生牢固掌握理论知识,更要求学生在实物上有感性认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达到理论与实践的一致。在涉及有病人的操作理论讲课时,强调对病人的保护,包括防止受凉、保护隐私、注意安全等,并要求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有体现。

为了更好的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除了两周的临床集中见习外,可在护理学基础学习一个阶段后安排半天或一天的见习。在见习前,须布置学习任务,即对所学知识、技能具体要求学生掌握哪些内容,对未学知识、技能,要求学生熟悉哪些内容,使学生带着问题去看、去想、去问。这种方法一方面可加深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对未学知识有了一些感性认识,有利于今后的学习。

以上在基础护理教学过程中的思路,本人在护理学基础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应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质,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华茵.护理学基础Ⅱ[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李晓松.护理概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