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对环境发展影响的研究

【摘 要】在科技、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随着人们对于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在国际贸易中与环境发展与保护的矛盾冲突也在不断扩大。因此,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寻求有效方案,促进对外贸易与生态发展之间的协调。中国作为在世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家,对对外贸易与环境发展问题更要高度重视,通过对环境保护方面立法和相关政策,实现贸易中环境成本的最优化。除此之外,更要承担与自身经济发展阶段与能力相适应的责任及义务,创造有利于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主要列举并探讨中国近年来对外贸易与环境发展之间的矛盾,通过两种贸易保护理论模型即“环境成本内在化论”与“可持续发展论”,分析讨论中国贸易与环境发展之间如何协调。

【关键词】环境发展;环境成本内在化;可持续发展;环境政策

一、中国对外贸易对环境发展的影响

伴随着对外开放强劲趋势,中国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中至关重要的一员,一方面,由于大量劳动力的存在,中国在参与国际分工中主要担当加工者和装配者的角色。有数据显示,中国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已经逐渐赶上初级产品,从1986年占出口额的63.6%到2007年的94.9%,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所公认的制造大国。因此,制造业的发展导致中国大量消耗稀缺性资源,资源匮乏和原料型废物的不断增多尤为严重。另一方面,中国是吸引国外资金量最多的国家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拥有超过200个国家对中国进行投资建厂。但是外资企业的60%以上用于工业建设。因此,出口企业以及外资企业大量工业废水、废弃、固体废物和电子垃圾的任意排放也严重影响中国环境的发展,中国现在主要的几个环境问题:

1.大气污染情况十分严峻。据调查显示,中国的一些大中城市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已经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标准,而每年中国城市大气污染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可达330亿美元。

2.严重的酸雨区。目前存在的三大酸雨区分别位于北欧、北美以及中国。北欧和北美都是工业发达的地区,而中国近年来由于工业发展,工业半成品贸易往来更加频繁,导致中国酸雨区面积不断扩大。

3.农村工业化以及乡镇出口企业崛起引发生态失衡。尤其是现阶段向现代经济结构转型对农村生态环境构成极大威胁。

4.水体污染严重。随着自由贸易区在中国成立,新兴的重工业工厂不但对大气环境造成了破坏,对水体的影响更加严重。尤其在近年来,时常发生水体污染事件,造成民众生活不便。

二、贸易保护理论模型“环境成本内在化论”与“可持续发展论”

1.环境成本内在化论

在20世纪,经济学家庇古的外部性理论解释到:一种经济力量可以对另一种产生非市场化的影响,这种影响会导致价格对资源配置失效。当我们在开采、生产的过程中,一方面会耗用自然资源;另一方面,我们的制造生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需要及时修复,这样就会耗用大量资本。这就构成了所谓的环境成本。但是,近年来人们都只是过多关注企业在制造生产过程中耗用的私人成本、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对环境污染问题轻描淡写,对环境成本视而不见。因此,人们呼吁理不应将环境成本继续外在化,这逐渐发展成为“环境成本内在化理论”。其主要体现在:第一,“谁污染,谁治理”。尤其是相邻两国在贸易往来中对共有资源的利用产生冲突。主要体现在如果一国对环境的污染影响另一国的经济利益,可以将环境成本划分到责任承担者的一方。第二,对自然资源价格合理界定。在资源集中的发展中地区,对自然资源价值界定较为偏见。像非洲所以,公平公正的对各个国家的自然资源价值进行合理的界定是成本内在化的重要体现。第三,“污染者付费原则”。这项内容包括了排污税等众多费用,保证了污染环境的企业对此承担的代价,而这笔款项也可以用于国家在环境保护其他方面的支出。“环境成本内在化理论”对贸易往来商品竞争力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目前,中国政府出台了大量环境保护法案,但在环境成本控制和监管方面工作仍有待加强。

2.可持续发展论

多年以来,国际会议都把环境保护问题作为极其重要的一面展开讨论,使得人们对环境协调发展展开深切思考。这种理论旨在强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动态平衡,人们不应该肆意掠夺自然资源而追求经济增长,重点在于应该更多的耗用可再生资源以及对新兴科技与清洁燃料的开发,以此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在理论提出以后,国际贸易中各国更加谨慎地对待生态环境,纷纷增加可再生资源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替代,一些发达国家也利用高新开发的清洁能源代替传统燃料。“可持续发展论”主张通过贸易自由化促进可持续发展,在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前提下,贸易自由化将导致长期性可持续发展。首先,在贸易自由化趋势下,进出口补贴与关税壁垒的废除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发展相辅相成。在双边贸易中,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有利于向发达国家出口初级产品,例如一些以农作物出口为主的国家土地资源利用会更加有效。其次,对发达国家来说,贸易发展中经济发展迅猛的国家积累大量资本,这些国家对于再生能源以及高新技术的开发会改变环境成本价格,从而改善环境。反观自由化带来的诸多影响,世界上各国政府政策的不同及失效也会导致生态坏境问题的恶化。比如,工业企业迅猛发展,初级产品价格下跌,不仅会导致资源无法有效配置,更会加重坏境污染。中国在近年来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注重以人为本,在国际合作中寻求社会、经济、自然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三、中国对外贸易与环境发展之间的协调

1.制定环境政策

作为一个经济增长迅猛的亚洲大国,中国在对外贸易与环境发展协调问题上经历了认真探索和实践。而环境政策的制定是首选办法。目前,中国已经制定并颁布8部环境保护法律、15部自然资源法律、近200件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环境标准不断确立完善,政策内容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各行各业的高新技术,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对新增的工业化学等存在重大污染可能的制造方式进行了明文规定。例如,《铝行业准入条件》(2007年第64号)和2008年的《印染行业准入条件》(2008年第14号)都进一步强化了准入质量。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国策也使得中国产业结构转向绿色产品生产体系,出口更多的环境保护产品,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极强竞争力。因此,中国在协调过程中,要维持中国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国际贸易中生产环保产品,抵制有害环境保护的产品进口,更加禁止外资企业工业垃圾转移,对污染密集型企业加以控制。

2.执行监察工作

制定政策的同时,各级政府及企业监察工作的执行更是重中之重。国家、地方政府乃至企业单位要认真履行环境保护领导责任,国家应该将排污责任认真分配到个地方政府,各地方政府认真监察各企业单位对排污量有效控制。国家及地方政府应该以立法为主,舆论监督为辅,对排污超标的企业单位予以处罚。而根据“环境成本内在化论”,政府应该通过价格、税收、保险等方面施加以外部约束,对排污量大的企业单位增收排污税或者提高其消耗自然资源的价格。在现代国际环境下,中国应该承担与中国现阶段经济地位相符合的责任,并要求监督发达国家履行自己的职责。因为发达国家大都是工业发达地区,环境污染也较为严重,根据责任分配原则,我们也有理由要求发达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做出较大贡献。

3.差异化环境标准的实施

在国际交流中,中国也应该要求环境保护标准的差异,这也是根据各个地区和国家的自然资源种类数量以及现阶段国情决定的。以非洲和美国为例,非洲大多数国家制造生产初级产品,现阶段国情是满足人民温饱水平;而美国制造生产先进工业制品和电子产品,人民生活水平较高;而美国与非洲共用一套标准显然对非洲不利。所以中国也应该根据中国国情而选择执行相应的环境标准。综合来看,中国在环境发展与贸易协调的问题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阶段只有保证“立法”与“监督”双管齐下,掌握国际会议上环境发展的话语主动权,才能够良好的维持对外贸易与环境发展的平衡关系。

参考文献:

[1] 崔晶. 绿色税收——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政策选择. 天津商业大学硕士论文,2005.

[2] 邵宏华,许国庆,夏申. 论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 世界经济, 1996(12).

[3] 董虹 . 论贸易政策与环境政策之间的关系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4 .

作者简介:

刘睿(1995-),男,黑龙江伊春人,安徽财经大学2012级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生,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