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90年代中国对外贸易战略述评

摘要:从建国至今,我国对外贸易战略几经演变,经历了从闭关自守战略到进口替代战略、到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并存战略、再到出口导向战略、再到完全开放战略的发展过程。本文主要论述我国70-90年代这一时期的对外贸易战略,用历史的眼光审视当时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状况以期从中得到启发,为当前中国深化改革、“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对外贸易战略;进口替代;出口导向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279-01

一、引言

从经济发展现状来看,中国是贸易大国,但不是贸易强国;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但又是发展中的大国。这一切决定了我们不能单纯借鉴处于同样工业化时期和有着同样宏观经济背景的其它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战略,中国70~90年代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大致划分为三大阶段:极端的进口替代阶段(1979年以前);温和的进口替代阶段(1980年~1991年);边际出口导向阶段(1992年~2001年)。

二、对外贸易战略内涵的界定

(一)对外贸易战略的内涵。贸易战略是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对外贸易方面的内容,是根据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针对对外贸易发展的目标及其实现手段所作的战略性决策。世界各国选择不同的贸易战略无非是为了追求贸易利益最大化,以期使本国对外贸易得到长足而持久的发展,使其成为推动本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二)对贸易利益的追求。贸易利益是指通过贸易所能获得的经济效益。一国对贸易利益的追求主要有三种:对静态贸易利益的追求;对动态贸易利益的追求;对贸易利益的排斥。对静态贸易利益的追求是指利用国内既定资源的比较优势增加本国的经济福利。对动态贸易利益的追求是指追求贸易在促进长期经济增长、产业演进、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等方面的动态利益。对贸易利益的排斥是指拒绝贸易所带来的任何静态利益和动态利益。

三、中国70~90年代对外贸易战略的回顾

(一)极端的进口替代阶段(1979年以前)。

1.极端进口替代战略的实施。当时的对外贸易处于一种辅助性地位,实施进口替代战略的目的是“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即只有自己不能生产的才进口,自己生产有余的才出口,而不是根据国际分工的原理,根据比较优势来安排生产和进出口贸易。对外贸易只是国内生产的简单延伸,只能被动地跟着生产走,而不能对国内生产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我国在这一时期实施的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较高的进口限制。

2.极端进口替代战略的影响。采用极端的进口替代战略对于一国经济的发展大多都是负效应,而我国在这一时期实施该战略的影响主要有:首先,当时是封闭的计划经济,生产企业不了解国际市场需求,不关心外贸的经济效益,不利于借鉴和学习外国先进技术,更不利于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其次,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之间出现分离。为了迅速实现工业化,产业政策就要向一些资本相对密集的产业如重化工业倾斜,致使承担主要出口任务的农业和轻纺工业部门发展缓慢,因此出口结构很难有所改善。最后,极端进口替代战略与人口、资源之间的关系不协调。由于出口结构的低下,出口产品主要为农副产品和简单农副产品加工品,因此中国的劳动力比较优势不可能有较大的发挥。

(二)温和的进口替代阶段(1980年~1991年)。

1.温和进口替代战略的实施。我国在这一时期的改革主要是从放权让利开始,通过逐步减少和取消计划,赋予外贸企业自主经营权等措施逐步改变原来那种中央集权的体制,中央对整个对外贸易的计划控制有所减弱。改革开放初期,外汇和先进技术是中国经济发展最缺乏的东西。作为对中国经济的“必要补充”,我国引进外资实施进口替代强调的是推动出口和技术进步。此外,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的“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口号,以及“吸引劳动力寻找型外国直接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号召,极大地激励了加工贸易的发展。

2.温和进口替代战略的影响。温和进口替代战略在以政府较高的出口激励和进口保护为前提,以追求静态的贸易利益为主要方向,我国的对外贸易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利于降低成本。在贸易改革的起始阶段,我国是恢复启用关税、许可证和配额等商业政策手段取代计划手段来对国内产业实施保护,以适应国家整体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2)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我国在利用商业政策手段对国内产业和市场进行保护的同时,还实行了许多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以抵消保护带来的福利损失,使贸易制度和贸易战略呈“中性化”。(3)有利于凸显和转变中国的比较优势。我国实施比较“中性”的进口替代战略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以本国的比较优势来参与国际经济活动,从而获得比较利益,凸显并转变或提升自己的比较优势。

(三)边际出口导向阶段(1992年~2001年)。

1.边际出口导向战略的实施。从1992年起,中国的进口体制开始进行较大幅度的改革,关税和非关税水平都开始明显下降。进口政策的重大调整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更强调进口是为出口服务的理念,为出口而进口的物资更针对有出口潜力的产品;二是进口更强调先进技术的引进而不是成套设备的引进;三是进口的重点虽然仍是围绕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展开,但对一般商品特别是消费品的进口已不再采取严格控制的态度。

2.边际出口导向战略的影响。政府干预较低的“中性”的出口导向战略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必然要求,是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必然结果。它与追求动态的贸易利益一起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三个方面的积极效果:(1)对国内经济的宏观促进作用。一是出口大幅增长;二是进口增加较多的主要是国内短缺或生产能力不足的重要原材料,以及国内不能生产的重要设备,有力地支持了国内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2)对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之间的不协调起着一定的缓和作用。政府干预的逐渐减少使得贸易政策的保护作用大大削弱,致使其对国内产业发展的干扰减少。

3.对未来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展望。适度的进口替代对扶持幼稚产业、高新技术装备工业以及缓解国际贸易摩擦有着积极作用。再者,在全球经济增长与资源、能源、环境的矛盾日益显现下,面对我国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态势,制定科学的对外贸易政策不应也不能以追求贸易目标的数字性增长为核心, 而要从对外贸易数量、质量和效能最优化角度来建立科学合理的、符合国情的对外贸易政策和贸易战略。由此可见,我国现阶段需要的贸易战略不仅仅只是关注贸易额的多少,而是从长远角度注重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在宏观调空上要坚定不移地推行自主创新路线,加快培养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扶持品牌产品的成长,要尽快转变传统立足于进出口总量指标和外贸顺差数额增长为标志的评判方式,科学认识和处理贸易顺差和逆差,关键是要追求通过外贸实现提升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民福利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张若谷.对我国进口替代战略之管见[J].战略与决策,2002(1):57~59.

[2]李福兴.关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问题的思考[J].山东工业大学学报,1996(1):34~35.

[3]刘庆林.建国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制度创新的路径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04(5):44~47.

[4]李一文.对外贸易战略:进口替代还是出口替代[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0(2):9~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