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并还是合谋?(五)

京都之地,自古以来就人杰地灵。文化氛围浓厚。特别是近现代以来,京都高校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而且都是重量级的高校,好不热闹。一些后起之辈也不甘寂寞,想在这片天地里纵横驰骋,饱览大好景色。那就让我们看看在合并更名高校中的“三匹马”,如何春风得意、气势磅礴地直奔改革梦想。

汗血宝马 北京交通大学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北方交通大学在2000年4月合并了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并于2003年恢复了北京交通大学的校名。此后,北京交通大学的身价提高了,地盘也大了,风光自然无限美好。但不知作为交通类大学“龙头”的西南交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会不会按捺不住呢?不管怎么说,北京交通大学也是有实力的。它是全国第一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也是第一批入选国家“211工程”建设的高校之一,在我国的交通和信息化建设方面立下了赫赫战功,称它为交通类大学的“汗血宝马”也是实至名归!

北方交通大学的前身,是1909年由邮传部尚书徐世昌在北京创办的铁路管理传习所。它也是中国近代铁路管理、电信教育的发祥地。中国第一个无线电台创建人刘瀚,中国第一台大马力蒸汽机设计者应尚才,中国第一本铁路运输专著的作者金士宣。文学家郑振铎都曾就读于此。它在1910年更名为交通传习所。1917年,交通部将交通传习所改组为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和北京邮电学校。1921年,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和北京邮电学校合并,定名为交通大学,下设北京、上海、唐山3个分校。

1923年,交通大学改组,北京分校更名为北京交通大学。1928年,它又成了交通大学上海交通管理学院分院,身份似乎骤然降到了极限。1929年,上海交通管理学院分院改为交通大学北平交通管理学院,同年又改为交通大学北平铁道管理学院。抗日战争胜利后,它又更名为国立北平铁道管理学院。1949年。国立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唐山工学院、华北交通学院合并组成了中国交通大学,而原国立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则成为中国交通大学下设的北平管理学院。1950年,为区别于另外几所交通大学,中国交通大学更名为北方交通大学,随后北平管理学院也更名为北方交通大学北京铁道学院。1952年,北方交通大学校部撤销,其下设的北京铁道学院改组为独立的铁道学院。1960年,中共中央批准北京铁道学院为全国重点学校,1970年更名为北方交通大学。接连不断的合并风波,已令它感到疲惫,幸好更名总算告一段落。在安稳几年后,它迅速发展起来。1981年,国家批准北方交通大学为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并可自行审定副教授、教授及博士生导师任职资格。1994年,它又成为首批进入“211工程”建设的高校之一。2000年,它合并了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扩大了发展空间。此举虽然有些弯腰屈尊之嫌,但也是有所收获的。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与北方交通大学毗邻。自然仰慕北方交通大学的威名。不失时机地献出了11万平方米的土地,现已成为北京交通大学的东校区。并设有电气工程学院、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等。它在合并前已有50年的历史,1958年扩建为北京电力学院。分设大学部和中专部。1960年,大学部又分出独立建院(原华北电力学院,现华北电力大学)。中专部更名为北京电力学校,1985年升格为北京电力专科学校,1992年更名为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主干大学部走了,只留下中专部这一孱枝弱叶,难以枝繁叶茂,但它却借合并之风而一夜成名。尽管如此,它在北京交通大学史上也只是留下了寥寥几笔,满纸辉煌只有北方交通大学的份了。

合并后的北京交通大学在交通信息和管理方面有自己的优势,交通科学与技术也有自身的特色。其中,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产业经济学、桥梁与隧道工程、铁路与铁道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8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可以与西南交大、上海交大平分秋色,比起其他交通类院校也是略胜一筹。信息与通信工程、交通运输工程、产业经济学、土木工程、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力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系统科学这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0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20个硕士点。也让其他院校难以望其项背。它还有MBA、工程硕士和会计硕士3类专业学位,并有5个学科被列入国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有10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另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名,中国工程院院士7名。北京交通大学的软件力量,着实验证了“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这句话。百年沧桑经历的回报也算不低了。

它在硬件方面的实力也不错,拥有38个研究所和研究中心及41个实验室,包括“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电磁兼容”国家级认证中心;还有全光网与现代通信实验室、交通运输智能技术与系统实验室、发光与光信息技术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有信息存储、显示与材料实验室、运输自动化与通信实验室、铁路信息科学与工程实验室、光纤技术及铁路应用工程研究中心、交通运输智能技术与系统实验室5个铁道部重点实验室:还有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与控制、通信与信息系统、现代信息科学与网络技术3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拥有这么多的实验市,少不了要扩充地盘,合并其他院校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北京交通大学拥有如此雄厚的软件和硬件支撑。自然是硕果累累。最近几年,它在国家“十五”重大工程——青藏铁路建设、高速铁路建设、全国铁路6次大提速等相关科研工作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此外,北京交通大学科技园在2001年成为北京市大学科技园后,在轨道交通产学研领域也取得了不凡的成绩。1997年。它被评为首批全国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学校,并在2004年设立了研究生院。

在培养模式上。北京交通大学设立了本硕连读试点班、詹天佑班、茅以升班、思源班,虽然这与西南交大和上海交大还有一段距离,但想成为“京客”的考生也不少。想选择交通专业的考生,可以参考一下西南交大,上海交大和西安交大各自的优势,结合自己的兴趣作出最优选择。

良驹银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是由原北京经济学院和原北京财贸学院在1995年6月合并而成的经济管理类综合性高校,现在已经是北京市市属重点大学。只看其名,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如出一家,但前者为市属重点大学,后者则是国家级的重点大学,不可相提并论。但自从合并更名后,它的录取分数线一路飙升,直达对外经

济贸易大学的分数线,在许多省份都是以一本线招生。论其自身的实力,特别是经济类专业,可算是“镇山之宝”,就业“钱”景广阔。成为报考的一大热门。此外,它还兼有二本、大专和成人教育。

北京经济学院,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前期(1954年9月),劳动部为提高劳动干部的政治和业务水平而设立的,原名为北京劳动干部学校,设有劳动经济、劳动保护和锅炉检验3个班。1958年,北京劳动干部学校与北京实验工人技术学校合并,升为北京劳动学院,下设劳动经济系和劳动保护系。1963年春,它增设了物资管理系,改校名为北京经济学院。1974年,原北京经济学院、原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等4个管理类的系(1978年人大复校时退出)与北京工商管理专科学校合并。校名仍为北京经济学院,并设置了劳动经济系、劳动保护系、物资管理系、工业经济系、财政贸易系、政治经济系、会计系、统计系8个系科。1986年,北京经济学院被列为市属重点学校。已有10个硕士学位授予点,2个研究所(经济研究所、人口经济研究所)和成人教育部及密云大专部。招生规模从原来的本科生扩大到顶士生、大专生、函授生、师资班。这里曾走出了经济学家付筑夫教授、人口学专家孙敬之教授、著名经济学家和社会活动家罗元铮教授等一批栋梁之才。但一路走来,与身边林立的牌子高校相比,它的发展还是迟缓了许多。

北京财贸学院。也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成立的,但发展势头却比北京经济学院弱了许多。1958年6月,北京市将先前成立的6所干校和银行训练班合并为北京财政贸易干部学校,由一批领导干部管理或授课。1960年,北京财政贸易干部学校成立中专部,即北京财贸学校,设有财政、银行、商业企业、外贸、商品学专业。1962年,北京财贸学校独立办学。1973年,北京财贸学校更名为北京财经学校,设置了商业经济、工业经济、财政、金融专业。1976年,学校重新恢复北京财贸学校的名称,并在市委财贸部主持下重新筹建。1978年,北京财贸学院在此基础上建立,并设置了财政、金融、商业经济3个专业。当年还招收了第一批本科生。至此校名暂时稳定了下来。改革开放后,它在原有3个专业的基础上,又应需开设了一批专业,即1981年的工商行政管理专业,1986年的保险管理专业、经济法专业、国际信贷与投资专门化,1987年的国际市场营销专门化(即后来的国际贸易专业),还有1993年的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该校是全国最早设立此专业的5所院校之一)。从1986年开始,北京财贸学院还招收了金融、会计、房地产经济专业的研究生。

两校经历相似,在学科方面也很有互通性,但都面临着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发展。如今高校如云,两校虽然都发展了近半个世纪,但只凭单方力量难成大气候,合并则可能会开创另一番天地。于是,两校不谋而合。组成了如今甚有气势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这样一来,校名显赫,分数线也是一直居高不下。

现在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发展十分迅速,有工商管理、会计、财政、金融、经济等14个院系,掌握着重量级的筹码:研究生教育设有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劳动经济学、数量经济学、企业管理、统计学、产业经济学、国民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还有28个硕士点、MBA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和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的经济学在业界赫赫有名,教师大都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名校,学生若能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会受益匪浅。这些都不禁让人感叹:“合并三日,当刮目相看。”不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也是名不虚传,它虽然比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差了一大截,但毕竟拥有自身优势,比上不足,比下却是绰绰有余的。

信科良驹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是由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和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合并建立的。2008年3月27日。教育部印发通知。批准正式设立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它更名不只是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了顺应时代要求。此校名中既有“信息”又有“科技”,还带“大学”二字。十分现代化,不难想象合并后的生源将会是怎样的一番盛景。虽然它的学科内涵与“信息~科技”相差一段距离,但既然冠以此名。来日方长。此部分的缺口也应该能补上去。到时候就更加名副其实了。

“科技良驹”——北京机械工业学院成立还没有一代人的时间。但追溯起来。也有半个世纪了。它的前身是成立于1958年的北京机械学院,1972年迁往陕西,与陕西工业大学合并组建了陕西机械学院。另有一部分留在了北京。并在1981年成为陕西机械学院北京研究生部,1986年和北京机械工业管理专科学校合并。两校跨越的时空距离着实不近,但同出一家。合并也算是大团圆了。合并后,它隶属机械工业部,1990年才更名为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先后于1990年和1994年取得了学士学位授予权和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归北京市管理,1999年通过了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它在合并前已有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9个硕士点。这些都在合并后成为支撑“科技”二字的资本。发展虽然不算很慢。但“机械”“工业”这俩词让人感觉不甚悦耳。怎么也得换个符合现代化的名称。这样才能赶上潮流。

“信息良驹”——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其实也可以说它与“机械”两字挂勾。它的前身是第四机械工业部在1915所创办的北京大学第二分校,来头可不小。所以才有了独立成院的可能。1985年更名为北京信息工程学院,隶属电子工业部。1997年,它合并了电子工业管理干部学院和北京成人电子工业学院,2000年归北京市管理。并通过了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对于处在高校包围中的它,要想发展就必须突出重围。

合并后的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在某些方面如马大膘肥,在某些方面却又让人觉得有些“四分五裂”。它现有清河小营校区、健一翔桥校区、清河校区、金台路校区、酒仙桥校区和昌平校区(非学校产权)6个校区,占地才499.7亩,每个校区平均不到100亩,所以它又申请了新征土地1226亩,用来规划建设新校区,才能培养更多未来的“千里马”。现在,这匹“信息科技良驹”已经渐渐地强健起来了。它现有机电工程学院、光电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等9个学院和体育部,还有研究生部和继续教育学院等机构。同时。它还拥有本科专业31个,部市级重点学科、重点建设学科12个,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北京市品牌建设专业6个。这些都是合并前各校的重点支柱学科,现在依然是顶梁柱。这些实力虽然比起响亮的校名来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但只要有好生源,扬名天下也不过是早晚的事情。不过,要让向往神圣知识殿堂的学子们能够切身感受到信息科技大学的熏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事情。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任重而道远。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