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院快驿站——破解快递配送最后100米难题


打开文本图片集

在北京物资学院,有一家名为“物院快驿站”的校园快递代收发点,别看它门脸不大看着并不起眼,里面的工作人员也不多,但它在物院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虽然刚成立不过一个多月,但凭借切合师生需求的特色运行模式在物院声名鹊起。据说,这家快递代收发点目前派送包裹的日最大量已达到186件,平均日派件量也都在100件以上。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物院快驿站”的创办者姚雪松、向韬和宋继尧都是该校采购管理专业大三的学生。

7区分件妙法

一个北京冬日的周末,记者来到“物院快驿站”亲身体验了一把派件员的生活。

上午十点左右,全峰快递和圆通快递公司的包裹陆续送到,“物院快驿站”马上先对往日包裹进行处理,将尚未取走的包裹分到7区。再对刚刚接收到的包裹进行分区摆放,并将有快递单的一面朝上整齐摆放。

何为7区?宋继尧同学介绍说,在前期调研中,他们发现一般快递代收发点都是将所有的包裹堆放在一起,这样寻找起来很不方便,浪费了大量时间和人力。于是他们自创了一套独特的分件妙法:将所有包裹分为7个区域,1、3、5区和2、4、6区分别依次使用,摆放当天的包裹,7区为往日包裹区,未能及时取走的包裹就会被移动到7区。这样既便于顾客快速查找到自己的包裹,也方便了快驿站区别包裹收发日期,提高了工作效率。“包裹分好之后就可以发短信通知客户,等客户取件了。”宋继尧说。

在接下来近一个小时的时间中,宋继尧几乎没有休息过,一直蹲在包裹区发通知短信。发到第4区时,手机突然出了点故障,无法群发短信,宋继尧立即又一条条挨个重新发短信,确保通知到每一位客户。

因为三位创办者都是在校生,有学业要兼顾,因此,“物院快驿站”白天的开放时间为每天中午12:00~13:00,考虑到有些老师、同学未必能及时取件,宋继尧他们每天会将时间再往后延一小时,等待陆续前来取件的老师同学们。

“请问您收到的短信中告知您的快件在几区?”“请您来这边取件”“您是自取还是代取”“麻烦您报一下手机号”“请您在这边签字确认收件”……一句句个性化的服务语言透露出细心和贴心。在核对手机号码无误后,取件人签字确认收件将快递取走。

据记者观察,在当天2小时的取件时间中,高峰时同时有8人取件,但现场仍井然有序。可见标准化的服务、独特的分区方法,让取件变得更简单快捷。

宋继尧说,在每天的派件时间中也会遇到很多“奇人”。有把包裹签完寄存在快驿站的人,事隔多天后也未把包裹及时取走,打电话给收件人,却很惊奇地告诉他们:“哦!还有一个包裹啊,我都忘了!”还有到快驿站取包裹时非得要在快驿站面见寄件人的老爷爷……

在当天中午的派件时间中,共派送当日包裹61件、往日包裹14件,收到寄送包裹业务5件。取件结束后,宋继尧将已签收的快递单整理完成,又将取件信息录入终端设备。每天派件时间结束后,他们需要记录未领取的快递,然后将信息及时反馈到快递公司。另外,每天下午,需要对滞留在快递站已达到2天的快递进行处理,将滞留件送返快递公司,而在此期间不向收件人收取任何费用。

下午四点左右,快驿站的负责同学自己骑小三轮车前往快递公司自行取件。包裹取回后,“物院快驿站”继续按照“分类整理——短信通知——等候取件——整理已签收的快递单——记录未及时取走的包裹——送返快递公司”这一系列的程序有序运转。

一个创业项目引发的金点子

“物院快驿站”的创办源于姚雪松、向韬、宋继尧这个三人小组所申报的大学生科研与创业行动项目。项目中,他们致力于研究快递共同配送模式,项目前期调查时,“快递配送‘最后100米’难”这个问题引发了他们极大地关注。

三人发现很多同学都曾经有过不愉快的取件经历,诸如包裹丢失、包裹送达不及时、包裹破损等各种问题,于是,宋继尧他们就设想如果创立一个校园快递中转站,校内的包裹都可以通过他们的中转站来派送,就可以减少破损件、不能及时取件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对课题进行研究,他们决定通过实践来探索解决快递配送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很快他们决定创办快递代收发中转站,并为起名为“物院快驿站”。

“物院快驿站”筹备阶段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姚雪松、向韬、宋继尧首先面临的是校内选址的难题。在多次考察选址后,他们与校关工委(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杨老师取得了联系,在杨老师的帮助下,学校将爱心捐助站借给他们作为场地,还为他们提供了运输工具。

“物院快驿站”遇到的另一大难题是与快递公司洽谈合作。目前与“物院快驿站”进行合作的快递公司有全峰快递和圆通快递这两家。全峰快递的合作洽谈比较顺利,很快便谈下来了,并于2012年10月中旬就开始了全峰快递的校内配送。但是与圆通合作关系的建立却非常不容易。由于快驿站刚刚筹建,运营模式还不成熟,圆通对这种模式持怀疑态度。三个人反复洽谈、协商都无果。最终还是宋继尧提出先给圆通快递公司提供体验式服务,让他们了解自己具体的运作流程,然后再进一步洽谈合作,这个方案得到圆通的支持。11月1日,“物院快驿站”实现了在校内派送圆通快递。

在与快递公司成功合作快递投送业务的同时,“物院快驿站”还开通了快递寄送业务。快递寄送有全峰和圆通快递的快递面单以及相应包装,不需花费成本。需要寄件的老师、同学可以在开放时间前往快驿站,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物院快驿站”还可以上门取件。现场称重、包装,然后让寄件的老师、同学填写面单,按照快递公司的报价单进行收费,最后再向快递公司转送已签收面单,及时将需要寄发的快递以及所收取的费用转交给快递公司。

谈到快驿站迅速蹿红的原因,宋继尧直言“物院快驿站”在校园内有着其他社会快递公司不可比拟的优势:它承担着桥梁作用,同时连接了快递公司和校园师生;它比社会快递公司更加了解校园快递的需求情况;为适应老师同学的作息习惯,他们做了合理的调整,将派件时间定在12:00~13:00和17:30~18:30,这样既不会耽误快驿站负责同学自己的学习时间,也不会影响老师和同学们正常的学习生活时间;学校快递量大,他们采取了独特的分区方法,这样既减少了大家去取快递时的查找时间,也使大家在签收快递时更加有秩序。

学习和实践,螺旋式上升

凭借着集体的力量,物院快驿站的三人小组在实践的这条路上一步一步向前推进。“我们是一个团结的团队!”这一点,让宋继尧很是骄傲。他认为可以将这个项目做好的关键性因素是团队,大家彼此默契、互相支持,一起克服了很多困难。

“勇气和坚持在我们的创业路上是最最重要的。”从项目立项到真正去实践,期间经历了大半年,起初只是进行理论化的讨论,后来并不满足于纸上谈兵,于是拿出勇气去尝试,才发现实际情况跟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在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中大家得到了不少的收获。在项目实际运作的初期,遇到过种种困难,很多快递公司都不愿意理睬他们,但通过不断坚持,反复洽谈,最后实现了零的突破。

作为在校学生,组建了“物院快驿站”的姚雪松、向韬和宋继尧还面临着学习和创业必须同时兼顾的问题。“学生的天职当然是学习!”他们异口同声地说道。“物院快驿站”并没有影响到三人的学习。他们通过合理分配时间,专时专用,提高学习效率来确保学习的进行。快驿站所有的活动基本都集中在课后,不占用任何上课时间。虽然快递站的工作占用了一定的个人时间,但这使得他们更加珍惜时间,将有限的时间发挥出了无限的作用。

北京物资学院以物流为特色的教学环境让很多的学生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带上了物流的特色,“物院快驿站”的同学也不例外。每个专业或多或少对物流知识的渗透,让学生们的思维模式、看问题的角度都受到了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三个人本专业学习的是采购管理,但在申报科研项目的时候不约而同地想到了研究快递的共同配送模式。

姚雪松同学坦言,专业课程的开设给了他们很大的帮助。举例说,《商品学》课程中有一章是专门针对服务质量进行分析,这给予了他们很大的启发,让他们开始着手研究、设计如何提高快驿站的服务质量,更加方便物院师生快速找到自己的包裹,提高快驿站的服务效率,也因此创立了他们独特的分区法。学校很多的竞赛活动,如物流设计大赛等,也促使他们翻阅更多的资料,咨询更多专业的老师,以更加专业的“物流人”角度去思考问题。姚雪松同学将专业和实践的关系精辟地总结为“螺旋式上升”: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明确在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实践中发现不足,更加明确需要学习的方向,交替上升,不断进步。

一个创业项目能够继续下去,必然会遇到很多问题。“物院快驿站”也不例外。谈到快递配送环节中最后“100M”的难题,他们坦言真正解决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实践中他们发现,快递业务市场尚未达到饱和状态,各快递公司的竞争点仍集中在价格上,尚不需要通过提升服务质量来扩大市场份额,最后“100M”的问题在实践中未能得到足够重视。配送链利益分配结构不成熟、行业技术水平限制、行业准则执行层面亟待改善、行业标准化程度较低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最后100M”配送问题的真正解决。

三人期望接下来能够更好地整合快递资源,完善配送链条,成功架起快递公司和寄发件人之间的桥梁,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责任编辑:陈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