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后血糖是预防中风重要靶点

当今,全球糖尿病发病率增长迅速,糖尿病已经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病变之后第三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但同样是糖尿病,中外糖尿病患者的发病特点及并发症并不完全相同,研究表明,中国糖尿病患者和欧美糖尿病患者相比,体重指数较低,餐后血糖升高者更多,中风和糖尿病肾病发病率更高。很多研究显示,中国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增高可能是中风的病因。

餐后高血糖预测心血管事件

餐后血糖不仅预示着血糖控制的好坏,而且其数值升高也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征兆。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是普通人的2~4倍,且隨着餐后血糖的增高,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中风的风险也在增高。来自芬兰的资料分析发现,餐后2小时血糖升高2mmol/L~3mmol/L,中风和心肌梗死发病率升高17%。有效控制餐后高血糖,不仅可以提高整体血糖控制水平,而且可以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改善糖尿病的预后,因此餐后高血糖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餐后高血糖是心血管疾病发生和死亡的危险因素,那么餐后高血糖与卒中的关系如何呢?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通常被视为卒中的独立预测指标。有研究显示,餐后2小时血糖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强于空腹血糖。我国是卒中大国,每年新发卒中患者150万~200万,卒中患者普遍合并高血糖,尤以餐后高血糖多见。有效控制血糖,尤其是餐后血糖可以降低卒中的风险,改善卒中预后。

餐后高血糖导致血管损伤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餐后高血糖与颈动脉中层内膜厚度及内皮功能障碍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这些均为心脑血管疾病的标记。那么餐后高血糖致血管损伤的相关机制有哪些呢?许多研究支持高血糖与氧化应激的因果关系假说。氧化应激已被认为是2型糖尿病大血管及微血管并发症的基本原因。目前认为餐后高血糖、游离脂肪酸以及胰岛素抵抗均可促进氧化应激、蛋白激酶C激活及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激活,从而导致血管收缩、炎症及血栓形成。

餐后的血糖波动似乎对氧化应激具有特殊的触发作用,这种作用强于长期的慢性高血糖效应。有研究检测了分别在葡萄糖浓度稳定和变化情况下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凋亡,证实血糖波动可能比持续高血糖造成更大的损伤。

强化干预积极控制餐后血糖

强化血糖干预能显著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研究证实,糖化血红蛋白每下降1%,全因死亡下降21%,糖尿病相关的死亡下降21%,卒中下降12%。由于糖化血红蛋白同时受空腹及餐后血糖的影响,不充分控制餐后血糖难以达到最佳血糖控制。因此,在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使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7.8mmol/L以下,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

综上所述,餐后高血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明确危险因素,建议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常规行OGTT(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检查,以免漏诊。临床医生帮助患者有效控制血糖,特别是餐后血糖,可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改善预后。

(李全民/文,摘自《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