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检察官潘志荣

“群众的需求在哪儿,检察工作就要做到哪儿”,这是潘志荣常说的一句话。

潘志荣,这个在基层工作了30年的检察官,始终把群众的需求和利益放在首位,凭着亲民、爱民的公仆情怀和敢作为、善作为的责任担当,用脚丈量了达茂旗1.8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全部的77个嘎查和行政村,巡访了980多个牧点、3400多个牧户,写下了84000多字的民情日记,所办的610多起案件无一起错案。由于业务素质好、工作能力强,他经常因为工作需要被调来调去,哪里需要他就去哪里。他是一名检察官,常年奔波在广袤的草原上巡访办案,被当地农牧民亲切地称为“游牧检察官”;他是一名汉族干部,一口流利的蒙古语和一腔炽热的为民情,让他成了牧民群众的贴心人。

“脚下的泥土越多,离牧民的心就越近”--潘志荣

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简称达茂旗)地处祖国北疆,北与蒙古国东戈壁省接壤,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多民族聚居的边境旗县,有长达88.6公里的边境线和向北开放的满都拉—杭吉口岸。这里冬季漫长寒冷,春秋干旱风沙多,自然条件比较艰苦。作为达茂旗人民检察院派驻满都拉口岸检察室兼希拉穆仁检察室主任,潘志荣常年工作在边境地区,一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深入基层牧区,在草原上巡访办案,踏冰雪冒严寒、风里来雨里去是他工作的常态。从满都拉口岸到希拉穆仁草原(以前叫石宝镇检察室,现在叫希拉穆仁检察室)山区里的牧点潘志荣大多都去过。谁家里有病人,谁家孩子要上学,谁家养了多少只羊,谁有几个电话号码,谁家附近的厂矿存在安全隐患……这些他都记得一清二楚。

一次巡访中,潘志荣看到巴音敖包苏木跃进嘎查银盖河牧点的老付家仍旧住着简陋的小土房,羊圈里稀稀拉拉卧着十几只羊。“这家的日子咋过成了这样?”潘志荣带着满心疑惑走进了这个家。女主人向他哭诉道:她家与邻居王某两家承包的草场相邻,从2002年开始王某在老付家的草场上接连建起房屋、羊圈和2个鱼塘,严重影响了她家的生产生活。为此她多次去找苏木和嘎查领导解决问题,但都没有结果。

潘志荣了解情况后,一边与苏木、嘎查、草监局的同志商讨解决问题的对策,一边耐心细致地到两家去做工作。在他苦口婆心的劝导下,王某终于同意从自家草场中划拨一块给老付家作为补偿。两家之间十几年的疙瘩就这样解开了。从此,他们和睦相处,老付家的日子过得也红火了起来,现在已养了上百只羊。

为了表达谢意,老付和王某把一些自采的野蘑菇送给潘志荣,老潘对他们说:“你们的心意我领了,但蘑菇不能收。你们能过上好日子,就是给我最好的礼物!”后来,老付特意做了一面写有“十余年纠纷终得解 检察官倾力解民忧”的锦旗送给潘志荣。

“要想干好工作,就要和群众打成一片。脚下的泥土越多,离牧民的心就越近。”这是潘志荣在多年工作中的深刻体会。

很多案件线索,都是潘志荣在巡访中走出来的。每次出门巡访,他随身必带两样东西:一样是自己做的“检民联系卡”,正反两面分别用蒙汉文写着他的名字、手机号码和举报电话。他的手机里存着320多个牧民的电话号码,每年接到反映各类诉求的电话近200个。潘志荣说:“我保证每天24小时开机,只要牧民有事,都可以随时联系到我”。另一样是民情日记本,用来随时记录牧民们反映的问题。村里新建房屋的质量有什么问题、嘎查里的那口井打出水了没,哪几户牧民牲畜过冬的草料还没拉回来,牧民朝克图家还有几天能搬进新房……这些都被潘志荣详细地记录下来并一一落实。

2010年,为了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达茂旗人民检察院在满都拉镇和石宝镇设立了两个派驻检察室,职能范围辐射到全旗1.8万多平方公里土地上的每个苏木乡镇。2011年,年近五旬的潘志荣调任检察室主任。

潘志荣刚到检察室时各项工作都很难开展,办公室冷冷清清。他分析原因,觉得要么是牧民不了解检察室的职能,要么就是距离太远大家不方便来。为了方便服务群众,加深群众对检察工作的了解和认知,他给自己立下了死规定,每周都要抽出两天时间下牧区,距离近的羊盘就走上8、9户,远的就少走几户,牧民有诉求自然好,没有就做做法律宣传。

羊盘是牧民居住点的俗称。羊盘与羊盘之间,近的有几公里,远的约有40公里,很多羊盘之间还不通油路。老潘他们下牧区时开的是一辆旧捷达车,由于路况和车况的原因,车子经常会在沙河槽抛锚。这时候,他们就手推肩扛,实在不行就步行到附近的牧点找人帮忙。

在距离百灵庙镇70公里的乌克镇大毛村委会黑石林沟村有18户人家,大多数村民家的壮劳力都外出打工了,留守村民多为上了年纪的老人。2013年,潘志荣进村巡访时,村民们告诉他当前最主要的困难是吃不上水。他把了解到的情况都写到了民情日记里,并下决心要帮助村民解决饮水难的问题。

他多次与旗水务局联系,并与该局技术人员实地勘测地下水位,发现当地地下水位下降,且没有活水源。水利局工作人员一脸为难地告诉他:“这样的地方,就是打10口井也很难出水。”

潘志荣听了并没有灰心,他仔细查找资料,虚心请教专业人员,经过几天的测量、安装、调试,他和水利局的技术员们终于从20里以外的地方把水引到该村。看着老潘为民办事的执着劲儿,水利局的工作人员打心眼儿里敬佩:“潘主任给牧民办事特执着,我们佩服他,那股子认真劲儿,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

急牧民之急,解群众之难,不管事大事小,不分份内份外,无论多忙多累,只要是群众的事,潘志荣都要先办、快办、办好。在草场上,在蒙古包里,牧民手里都有印有他手机号码的蒙汉双语“检民联系卡”。只要群众拨打他的电话,他随叫随通,为此,牧民们送给他一个美誉:“一叫通”。

“法律有时是冰冷的,但一个检察官的心却应该是充满热度的”--潘志荣

“有悖良心的事不做,违反法律的事不做,有损检察形象的事不做”,是潘志荣从检30年来始终恪守的工作信条。即使是相处多年的老朋友涉嫌骗取保险理赔款,他也依法严查,绝不留情。

王某某是潘志荣十几年的朋友,一直称他为“二姐夫”。2014年6月,潘志荣在牧区巡访时一位牧民把手机递给他说:“我有一条短信,说有一笔种植业保险赔偿金到账了,可我已经好多年不种地了,哪来的种植保险!”

凭着多年的办案直觉,潘志荣觉得此事定有蹊跷。他立即把线索向院领导汇报,院领导让他协助反贪部门进行初查。很快,线索就指向了时任达茂旗乌克忽洞镇司法所所长的王某某。多年老友涉案,让潘志荣一夜无眠……

王某某给潘志荣打电话,却被他挂断了。电话一遍一遍地响,他一遍一遍地挂断。后来,潘志荣妻子的手机也响起来,还是王某某的电话。大家都是熟人,王某某免不了会找他求个情。遇到这种情况,老潘干脆和妻子把手机一关出去了。

当潘志荣和反贪部门的工作人员找到王某某时,他喊了老潘一声“二姐夫”,并匆忙地将一张纸攥在手里快步向门口走去。潘志荣一把抓住他的胳膊并抢过他手里那张揉得皱巴巴的纸,发现那竟是他冒用牧民姓名骗取保险理赔款的证据。

案子结了,王某某受到了应有的惩处,但潘志荣却忘不了他看自己时那又怨又恨的眼神……

检察官手中往往都掌握着一定的权力,办案当中有人想送个红包通融通融的事潘志荣也遇到过。

2009年,达尔罕苏木的吉某某醉驾造成交通事故致1死2伤。他的叔叔都某包了个红包找到了时任侦查监督科科长的潘志荣,希望他帮自己的侄子说说情,网开一面。

潘志荣看到红包后严厉地对他说:“你给我红包什么意思?这是犯罪,快收起来!”看着都某尴尬地把红包收起来后,老潘的语气才缓和下来说:“你侄子的行为已经触犯了国家法律,涉嫌交通肇事罪,但你放心,司法机关会按照法律程序公正处理的。你如果有钱,应该用在积极赔偿受害人上,争取受害人的谅解,这样你侄子才有希望依法得到从轻处理。”

作为一名基层检察官,潘志荣一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工作在牧区。2015年8月的一天,潘志荣和同事去查干哈达苏木那仁宝力格嘎查回访社区矫正人员,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颠簸来到了牧民齐某家。

当被问到有什么困难时,齐某一脸无奈地告诉他:“现在牧民的牲畜饮水都成了问题。”经询问,潘志荣了解到,齐某家附近的集体草场被嘎查党支部书记朝某擅自决定办到了他儿子的名下套取国家禁牧补贴款,还把草场用围栏围住,当地牲畜饮水的一口井也被围在里面。周围牧民多次请求朝某留一个口允许牲畜过去饮水,却都被拒绝了。齐某等人向旗里多次反映问题,一直没有得到答复,牧民们准备一起去上访。

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潘志荣立刻向检察长汇报了情况,检察长决定由潘志荣和监所检察科的同志开展初查工作。经过不分昼夜的辛苦取证,他们终于查明了朝某擅自将那仁宝力格嘎查5000多亩机动草场承包给4户牧民的事实。同时,朝某还伪造了相关文件,私自将一户牧民拟承包的1886亩草场改在了自己儿子名下,套取国家禁牧补贴款4万多元。

2015年9月11日达茂旗检察院决定对朝某立案侦查。朝某被查处的消息传来,那仁宝力格嘎查牧民都拍手称快,纷纷打电话对潘志荣表示谢意。潘志荣诚恳地说:“不用谢,维护牧民的合法权利,打击侵牧害牧犯罪,是我作为一名检察官应该做的。”

被人称为“冷面”的潘志荣也有“热”的一面。

2004年,有位母亲找到老潘,一见面就开始流泪:“我儿子因盗窃被抓了,他上户口时写大了1岁,其实他还不到16周岁……”她告诉潘志荣,自己儿子的实际年龄是15周岁,由于当年落户时工作人员的疏忽,户籍登记上错误地显示孩子已满16周岁。这位母亲的眼泪打动了老潘……

于是,他与同事开始了繁琐的调查取证,走访了男孩的邻居、当地村委会、学校,查阅了医院的出生档案、原始户籍和学籍,发现男孩的出生日期确实存在多处不一致。在经过多番调查核实后,当地派出所终于将男孩的户籍年龄改成了真实年龄。由于未到法定年龄,最终案子作了撤案处理。案子办完后,潘志荣一直和这家人保持联系,并关注着男孩的学习和生活。让他欣慰的是,这个孩子从此再未做过任何违法的事。

“铁栅栏会改变很多东西,有时甚至会改变一个孩子一生的命运。对于未成年的孩子犯罪,应该为他争取公平公正的待遇,给他改过自新的机会。”潘志荣说。

潘志荣的“热”还远不止这些。

采访中,牧民斯琴高娃激动地向记者讲起了潘志荣资助她儿子上大学的事情。4年前,潘志荣在寻访时了解到,斯琴高娃的丈夫因脑血栓半身不遂,家境非常贫困,儿子秦达孟被大学录取后也因交不起学费而准备弃学。潘志荣主动承担起秦达孟的大学学费,这一资助就是整整4年。

如今秦达孟已大学毕业,成了蒙古族幼儿园的一名教师。秦达孟告诉记者:“妈妈现在很欣慰,她会时不时地打电话告诉我检察院又给家里送米面油了。我知道,妈妈是在提醒我不要忘记潘检察官对我们家的好。我一定要做一名好老师,好好培养教育孩子,把爱传递给更多的人。”

其实,经常资助他人的潘志荣自己并不宽裕,直到2001年他家才从原来的平房搬进楼房。为了房价便宜一点,他选择了顶楼,还把已经用了十几年的沙发和其他旧家具都搬到了新房里。生活节俭的他不愿给自己买新衣服,一件穿了8年的羽绒服仍在穿。给儿子购买新鞋时总是故意买得略大一些,让孩子垫上鞋垫凑合着穿,为的就是能多穿几年。潘志荣80多岁的父母至今还生活在牧区,5个兄弟姊妹有牧民、有农民,有当保安的,还有在移民小区做小生意的,但他从来没有动用过自己的“关系”关照过家人。

由于常年的劳累和不规律生活,潘志荣患上了严重的失眠症、中度食道炎、浅表性胃炎和风湿性关节炎,是个名副其实的“药罐子”。但是,只要牧区群众有急事找到他,他就是强忍着病痛也要赶过去。潘志荣的爱人杨淑梅说起丈夫既心疼又无奈:“老潘植物性神经紊乱,严重失眠,每天睡觉不到3、4个小时。手机不知啥时候就响了,他随时就得走。”

2013年夏天,潘志荣因工作疲劳突发心脏病,送到医院时已经昏迷,经紧急抢救才转危为安。当他醒来时妻子含着泪埋怨道:“早跟你说不能这么拼命了,你就是不听!”老潘憨憨地一笑说:“牧民真的需要我,能为他们办点儿事,我很满足。”没过几天,尚未痊愈的老潘就上班了,依然奔波在他所深爱的草原上……

维护法律权威,坚守公平正义,一身浩然正气,潘志荣秉承忠诚的政治品格、担当的精神品质、清廉的工作作风,履职尽责、秉公执法,惩恶扬善、不徇私情,勤勉工作、克己奉公。他坚持原则时是冷的,对待群众时是热的,要求自己时是严的,为此,大家都钦佩地称他为“多面检察官”。

“我的根在牧区,我愿意用一生去守护草原的和谐与安宁”——潘志荣

潘志荣生长在牧区、工作在牧区,对草原和牧民有着深厚的感情。为了更好地为牧民服务,他一直在不断研究和探索适合牧区、适合牧民的工作方法,并总结出了在少数民族地区做好基层检察工作的“四字要令”:会、懂、信、实,即会蒙语、懂民俗、守诚信、干实事。他不仅把这“四字要令”写在纸上、记在心里,更用自己的行动认真践行。

在牧区,草场是牧民的安身立命之本。保护好草场,是牧民始终关注和挂记的问题。在潘志荣的民情日记里,记录最多的也是牧民的草场纠纷和对草场的诉求。

2014年,他巡访至巴音花镇白彦敖包嘎查时有牧民问他:“有人把草场开垦成耕地种庄稼了,你管不管?”“当然要管!”潘志荣的回答十分坚定。他带着干警循着牧民提供的线索前去查看,远远望去,地上的玉米、油葵长得都快一拃高了,而且长长地连成一片,与周边低矮稀疏的草场形成了鲜明对比。原来是巴音花镇王某兄弟二人在未办理任何审批手续的情况下,擅自将自家承包的近150亩草场开垦成耕地。这片草场,位于开林河的上游,用当地牧民的话来讲“水好,土也好”,因此也就成为人们偷垦的重点区域。

处理这个案子时,潘志荣考虑更多的问题是:处罚破坏草场的当事人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此案让更多的牧民认识到破坏草场的严重后果和草场保护的重要性。

几番思量之后,潘志荣终于琢磨出了一个在发案现场进行开庭审理的好主意。

在他的建议下,达茂旗人民法院首次将庭审现场搬到了发案的草场上,旗人民检察院也是首次在案发地对非法占用草场案件出庭支持公诉。那次庭审的效果非常好,开庭现场邀请了镇人大代表、牧民代表和嘎查干部旁听,通过用蒙语现场说法的方式,讲解了《草原法》和禁牧的有关法律知识,给在场的所有人都上了生动的一课。 庭审完毕,潘志荣与巴音花镇人大代表和20多户牧民在案发地进行了座谈,深入分析了破坏草场的严重危害性和保护草原生态的重要意义。“草场就是我们的命根子,作为草原的儿女,我们应该心生感恩,懂得爱护,怎么能为了一己私利就去破坏呢……”入情入理的话语,说进了在场牧民群众的心里。

“罚了2万5呢!”到过庭审现场的牧民张志军至今还清晰地记得这个数字。按照巴音花镇牧民户均4000亩草场来计算,一年的禁牧补贴算下来也不过2.6万元。张志军对记者说,原来牧民们都认为草场是我的,种草还是种菜还不是由我自己说了算?通过这次现场庭审,大家都知道了破坏草场的后果原来这么严重!

潘志荣说:“人活在世上,能让人说句好,这就是我求的最大回报。”而老潘得到的这个“好”,是他用几十年的无悔付出换来的。在达茂草原,很多牧民遇到困难都会很自然地想到老潘。

2015年秋天,牧民都仁照例拨通了潘志荣的电话:“潘哥,我这一百来只羊……”他话还没说完,就被潘志荣笑着打断了:“早就给你说好了。”放下电话,都仁的心也放下了,因为他知道,一家人来年的生活又有保障了。

但他不知道的是,为了帮他把这些羊卖出去,这几天下班后,潘志荣转遍了百灵庙的大街小巷,一家冷库挨着一家冷库地去询价、讲价。

同样得到过潘志荣帮助的牧民图布沁一见到记者就连声说:“潘哥是个大好人、大好人啊,他为我做的事可多了!”

1996年,图布沁酒后与相邻牧点的牧民额尔登发生冲突并将其打伤。公安机关立案后,图布沁拒不承认,更以家庭困难为由,不愿意赔偿医药费。

案子很快移送到检察院。潘志荣见面就问他,“我这汉人还能跟你们来往,你和额尔登一个民族、一个牧区,咋就不能好好处呢?”一句话问得图布沁低下了头。

图布沁走时潘志荣给他留了电话,让他有困难就找他。

2003年,图布沁的孩子没有钱交学费,他想起了潘志荣并试着给他打了个电话。潘志荣立刻给他送来了3000元钱。从此,只要图布沁有困难,潘志荣总会及时伸出援手。图布沁购买草料钱不凑手,老潘给他做担保从银行借,一保就是6年;买草料因距离远人家不给运送,老潘就联系车帮他和附近的牧民送到家;大雪没膝,他的孩子无法返校,老潘借车帮着往学校送……

“十几年了,我也记不清麻烦潘哥多少次了,他是我们心中的活雷锋,是我们牧民的好‘安达’(蒙语,意为挚友、兄弟)!”图布沁眼含热泪竖起了大拇指。

在牧区,像图布沁这样的“安达”潘志荣还有很多……

达茂旗12余万人口中,蒙古族有将近两万人,主要生活在距离百灵庙镇较远的广大牧区。由于偏远封闭,很多牧民都不会讲汉语,上了年纪的老牧民甚至连汉语都听不懂。

潘志荣一直身处检察工作一线,长期与牧民打交道。在基层开展工作中他强烈地意识到,牧民群众需要蒙语,检察工作需要蒙语,如果自己蒙语学不好,本身就是和牧民交流沟通的一道坎儿,更别说办好案了。

潘志荣告诉记者,一次,他在办理一宗牧场盗马盗绒案询问受害牧民时,那个牧民一直不说话,只是一个劲儿地点头。老潘知道自己讲的蒙语对方可能听不懂。当时他心里真是既着急又自责:“就我这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蒙语,让牧民怎么能听得明白?万一因为牧民没听懂造成严重后果,谁付得起这个责任?”

正是这次深深的触动,让潘志荣痛下决心:自己一定要把蒙语法律知识学好!用牧民们“听得懂”的蒙语和他们交流,维护好他们的诉讼权利,更好地为他们服务。所以,在给自己总结的少数民族地区工作“四字要令”中,他把会蒙语放在了一条。

“蒙语是一把钥匙,通过它能打开牧民的心扉。”这是老潘切身的体会。

虽然在牧区长大,但老潘是地道的汉族人。从小在牧区耳濡目染,他也会说一些蒙语。但在检察工作中他发现,自己的蒙语水平根本无法准确地表述专业的法律用语,更别说清晰地解释法律内涵和逻辑关系了。于是,他一有空就翻《蒙汉词典》和蒙文法律书籍。一本《蒙汉词典》,被他翻得卷了边儿、掉了皮儿,一些蒙文书籍也被他磨得连书名也看不清了……

词典翻破了,书籍翻烂了,经过勤学苦练,他终于成了地道的“蒙汉通”。他的蒙语解释让蒙古族当事人明白了困扰很久的“回避”问题;他的蒙语翻译使达茂旗人民检察院的人代会工作报告准确无误;他写给参选人员和选民的蒙汉双语信在服务“两委”换届中起到了良好作用;他的蒙汉双语“检民联系卡”让牧民得到了贴心的服务……

2011年,潘志荣在办理一起3个蒙古族未成年人抢劫案时,用蒙语与他们入情入理地交流,取得了他们的信任,3个少年不仅诚恳地认错,并且还主动交代了另外一起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案件。2014年7月,在办理撤销被告人巴某缓刑的听证会上,潘志荣以流畅的蒙语说法释理,巴某当场留下了悔恨的泪水……

2015年5月,潘志荣作为公诉人出庭审理一起盗窃案。庭审中,潘志荣用流利的蒙古语宣读了起诉书,并用蒙古语讯问犯罪嫌疑人。庭审结束后,作为被告人之一的阿某说:“检察院用蒙古语诉讼,我们不仅听得懂,又能维护正当权益,这为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最终,被告人阿某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10个月,缓刑2年执行,并处罚金1万元。其余两名被告人也依法受到了惩处。

曾在满都拉口岸检察室当过内勤的苏德莫日根是一名年轻的检察官,对于牧民和牧区所知甚少,跟潘志荣到牧区工作时他不知道该干什么,牧民说的又是夹杂着方言的蒙语,他听不懂,因而时常出错。“潘老师总是耐心给我解释错在哪儿,下次要注意什么。最让我佩服的是,无论把专业术语翻译成蒙语,还是把蒙语中的民俗词语翻译成汉语,在字典里都找不到的,去问潘老师,他总能给出准确答案。”苏德莫日根说。

潘志荣不仅自己成了自治区检察系统蒙文蒙语专家型人才,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院里的一些年轻干警也开始学习蒙语。如今,达茂旗人民检察院已被确定为包头市检察机关蒙文蒙语诉讼基地,他们的蒙汉双语诉讼已经成了自治区检察系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

脚踏达茂草原,心系牧民兄弟,潘志荣扎根基层、深入牧区、服务牧民,结兄弟之谊,尽朋友之力,伸援助之手。他与少数民族群众守望相助、水乳交融,付出真心、融入真情、播撒真爱,用蒙语打开了牧民的心扉,用挚诚赢得了群众的信任,为此,他成了与牧民们心贴心的好“安达”。

责任编辑:田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