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幕档案:吕班电影创作巡礼(一)

前言

吕班(1913—1976),原名郝恩星,山西榆次人。中国电影演员、导演,艺术生涯跨电影、话剧、曲艺三界,中共党员,抗战老兵。

吕班的父母都是新式读书人。无奈生逢乱世,理想难成,其父又书生意气,耿介清廉,终致生路坎坷。吕班十二岁时,不得不辍学,四处漂泊谋生。十七岁前的吕班,曾先后做过制革厂学徒、陆军医院看护、晋军五十七团勤务兵、保晋公司机器厂徒工、井陉煤矿锅炉房杂工、平汉铁路稽查兵、北京前门火车站搬运工。这段艰辛窘迫的谋生经历,将他锻炼成人,让他学了多种谋生技艺;但常人难以承受的苦痛经历,也在他心間脸上,留下了永久刻痕。仔细端详他各个时期的照片,就不难发现,即使在开怀大笑时,其眼底深邃处,仍有丝丝缕缕的忧伤。

1930年春,北平日月影片公司成立,演员培训班招生,十七岁的吕班报名受训,与田方、蓝马同窗。半年后,公司倒闭。其后因缘巧合,吕班又进入联华影业公司北平分厂演员养成所,与王滨、白杨、殷秀岑同学,班主任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著名编导侯曜。学习期间,参加影片《故宫新怨》的拍摄,吕班担任演员和场记。“九一八”事变后,北平分厂关闭。受侯曜推荐,吕班到上海联华公司一厂工作。1932年,参与发起上海业余剧人协会,后受地下党指派参加国民革命军陆军南昌行营政治部所属怒潮剧社。曾先后参加过《大雷雨》《罗密欧与朱丽叶》《醉生梦死》《太平天国》《武则天》《都会一角》等话剧演出。

1935年,吕班赴西北影业公司,担任演员训练班讲师、班主任,并在西北影业公司出品的《无限生涯》一片中担任副导演、剧务、演员。次年,吕班又回上海,应邀参加明星公司影片《十字街头》的演出,人称“东方卓别林”,一举成名。随即应名导演史东山之邀,参加影片《青年进行曲》的演出,让人印象深刻。同时,吕班还参演了新华影业公司的《貂蝉》、天一公司的《王先生奇侠传》和明星公司的《清明时节》等影片,成为上海电影界的耀眼明星。

抗战全面爆发,民族危亡之际,吕班参加了上海救亡演剧队第三队,与郑君里、王为一、赵丹、沙蒙、叶露茜等人一起,为抗日救亡宣传奔波。曾赴台儿庄前线慰问,经历九死一生。脱险归来后,吕班决定弃艺从戎,赴延安,报考了抗日军政大学,成为抗大第四期第一大队第十队学员。从此,上海滩头喜鹊,变成了太行山中杜鹃: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抗日战争期间,吕班先后担任抗大总校文工团艺术指导、八路军野战政治部实验剧团团长、野政文工团团长、八路军129师政治部先锋剧团团长兼宣传队长、太行军区联合剧团团长。

抗战胜利后,吕班担任晋冀鲁豫大军区文工团团长兼政治部文艺科科长。1948年,东北电影制片厂筹拍新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桥》,吕班受命赶往黑龙江兴山,回归电影。在《桥》中担任主角,进而在《无形的战线》中担任反派角色,兼任该片副导演。1950年,吕班奉调首都北京,开始改行做电影导演。

吕班的导演生涯,总共不过八年时间,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50年初至1955年中,历时五年半,导演了四部故事片和一部音乐纪录片《黄河大合唱》。四部故事片中,有三部英雄传:《吕梁英雄》《新儿女英雄传》《英雄司机》,而《六号门》的主题也是歌颂搬运工中的斗争英雄。有意思的是,四部影片,除《新儿女英雄传》外,其余三部中都出现火车飞驰的镜头,既是实际生活场景,也是艺术象征符号: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风驰电掣,不可阻挡。其时新中国电影刚刚起步,风生水起,黄鹂齐鸣,气象一新:“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吕班是时代的歌者,歌颂共产党、工农兵;也是历史编纂者,在银幕上书写共产党领导人民抗日、解放旧中国暨建设新中国的光荣历史。

1955年,吕班提出申请,要搭班子,研究喜剧电影。当年4月,文化部电影局同意成立喜剧研究室,由吕班负责,特约编剧何迟,副导演马瑜,演员赵子岳、陈志坚,摄影高洪涛,作曲李季达等人参加。喜剧研究室编制属于东影,但在北影借房办公。吕班雄心勃勃,把喜剧研究室取名为“春天喜剧社”,甚至想将它办成专业喜剧剧团暨喜剧电影厂,但现实中,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吕班与何迟策划的《不拘小节的人》《送子娘娘》《谁是病人》三个电影剧本,两个被否决,一个留中。吕班只得先回东影,将何求的独幕剧《新局长到来之前》搬上银幕;其后,又拍摄了《不拘小节的人》以及《没有完成的喜剧》——这个片名一语成谶:片子还在制作后期时,“反右”运动就已开始,吕班、何迟、王震之等都被划为“右派”,且吕班、沙蒙、郭维还被打成“反党小集团”。吕班的喜剧梦、电影梦同时破灭,直至十九年后(1976年10月)辞世,再无机会旧梦重温。

1979年,吕班沉冤终得昭雪。吕班电影重新公映,吕班之名重归史册,他的故事,回到人们的记忆中,成为沉重但精彩的传说。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在中国电影史论坛上,吕班成了不容忽视的焦点,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篇研究或介绍文章出现。只不过,大部分有关吕班的文章,都把叙述重点放在“没有完成的喜剧”这一主题上。a这也不稀奇,吕班的喜剧梦及其未完成,确实极具戏剧性,值得不断叙述和探讨,也值得不断回味和反思。只不过,仅此恐怕不够。

吕班参与的电影,将近二十部,还能找到的有十二部。本文想对吕班电影做一番巡礼,是将电影作为历史文化档案,逐一研读,期待与同好共赏。

《十字街头》(1937)

明星影片公司出品,黑白,110分钟。编剧、导演:沈西苓;摄影:周诗穆、王玉如;演员:赵丹、白杨、吕班、伊明、沙蒙、英茵等。

影片说的是老赵、阿唐、刘大个、小徐四位好友,都是大学毕业生,面对毕业即失业的现实,有不同的选择和表现。小徐性格内向,自尊心强而心理脆弱,因就业无路,无颜见江东父老,遂想跳江自杀,幸被老赵及时劝阻,率先返乡。刘大个敦厚质朴,性格沉稳,主意明确,意志坚贞,城市不留人,就回家乡去,开拓社会人生的新路。阿唐乐观诙谐,嬉闹成性,内心沉着坚韧。老赵热情敏感,活泼天真,生性单纯,富有同情心。老赵率先找到了报馆校对兼记者的工作,阿唐也有了职业,在一家商场布置橱窗。老赵的隔壁,有了新房客,邻居之间,因为晾衣滴水、钉钉过界等事,互嘲“猪猡”“雌老虎”,进而相互报复,纷争不断。老赵和芳邻上班时间不同,在公共汽车站偶遇,竟是相见不相识。老赵要报道工厂风景线来到一家纺织厂,见流氓纠缠女工,老赵和阿唐英雄救美,老赵与杨芝瑛从此相识并相爱。不久,杨芝瑛遭遇工厂关门,老赵随后也被报馆辞退,二人双双失业。此时,报上刊载了小徐自杀的消息,老赵、阿唐、杨芝瑛、姚大姐相会于都市街头,誓不消沉,大家昂头挺胸,并肩携手,前进。

《十字街头》是中国电影史的杰出经典。其最大成就和特色,是以轻喜剧形式,讲述沉重的社会人生话题。编导沈西苓是20世纪30年代著名左翼影人,这部影片,却并非左翼革命思想的简单主题演绎,只是影片中刘大个做出了自己的人生选择,来信中有一种暗示;影片最后,阿唐对大家说:“我们做人,要学刘大个,小徐太软弱”,发出“十字街头”的思考和感叹。影片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性无处不在,却并非一味描述人生的悲苦。本片的叙事主线,是男主人公老赵和邻居杨芝瑛之间欢喜冤家式的爱情故事。故事开头,不是俊男靓女一见钟情,而是未曾謀面的邻居间相互恶作剧,所以如此,部分是对异性的欲望冲动及其扭曲式表达,部分是因失业困窘及无钱缴纳房租的郁闷宣泄。而在公众场合,例如在公共汽车上,老赵的表现如谦谦君子;在工厂大门前,更成见义勇为的救美英雄。如此巨大的反差,固然因为老赵本性善良,同时也因为他有了工作,有了可以自豪的社会身份。影片的华彩段落,是杨芝瑛的秋千梦,西装礼服,鲜花香吻,这固然是少女思春的确切信号,同时,心理梦幻与现实窘境也形成了更大反差。关露作词、贺绿汀作曲、赵丹演唱的歌曲《春天里》,即“春天里来百花香,啷里格啷里格啷里格啷;和暖的太阳在当空照,照到了我的破衣裳……”幽默生动且积极乐观的歌词,是影片的真正主题:歌中不断反复的“啷里格啷里格啷里格啷”,也洋溢着青春气息,表达出不屈的自信。曲调简洁明快,与歌词、影片相得益彰。影片的成功,让时年二十二岁的赵丹和十七岁的白杨,成为一代青春偶像。

吕班饰演的阿唐,是《十字街头》中的男二号。阿唐之唐,是“糖”的谐音,作者设计这一人物,是要给苦涩的生活增加点甜味,作为影片的开心果,阿唐出现之处,就有笑语欢声,诙谐逗趣,生机勃勃,青春能量弥散。一旦习惯了他的存在,即使他没出现时,也如缺席式在场,他那特有的笑声仍回荡在银幕背后。这个阿唐的笑声极富个性色彩,发自肺腑,似没心没肺,纯真而通透,与其面部岁月刻痕形成了巨大的艺术张力,感人至深。阿唐在影片中第一次出现,是在楼底下大喊大叫,继而上楼大笑大闹,只因为他当掉了自己衣裤换得若干食品,为自己过生日,要和失业饿饭的朋友分享,吃完后,更是乱敲碗碟作乐。仅这段出场戏,就将人物身份、人物关系、生活处境和个性特色,都做了生动呈现。

阿唐再次出现,是躲在门后吓唬老赵,恶作剧,寻开心。一板之隔的邻居不小心,让老赵的衣服染墨,相框落地,阿唐“打抱不平”,与老赵一起展开报复,先在染墨处绘出猪猡漫画,窥探到隔壁是女性,更加来劲,在老赵的“战斗檄文”下,加绘“雌老虎”字画,既抒发失业的气闷,顺便展现自己无处发挥的专业才华。阿唐将自己的照片放在最显眼的位置,投向芳邻的房间,与其说是兴师问罪,不如说是青春荷尔蒙导致的下意识表达。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阿唐两次吹牛唬人,一次是对房东老太,说老赵如今有了工作,是报社总编辑,月薪一百五十元,难道还赖你房钱?阿唐说谎,固然是要脱“囧”,却也让老赵陷于无法辩说的尴尬,制造出开心喜剧效果。另一次说谎,是对杨小姐说,老赵住在吕班路312号,那是高大洋房。这一出,既是心理补偿,也是性格使然,同时还是下意识的孔雀开屏,逞一时口舌之快,陷老赵于更深的尴尬,喜剧效果也更加明显。

1937年,中国电影从无声到有声尚在转型过程中,电影演员说台词,难免会有话剧腔;尤其是从舞台转行而初登银幕的演员,做电影表演时,亦难免有做作痕迹。《十字街头》中的吕班,除开头场景中咬手指、露虎牙的造型稍嫌直露,尔后的一言一行,都如在生活中。拍摄过程中,影片导演沈西苓默许,甚至鼓励演员们自由发挥,吕班在片中有许多精彩的即兴发挥,如弄乱发型,跳上桌子弹吉他,等等。更可贵的是,导演和演员,都没有概念化条条框框的限制,并不是要塑造标准化的进步青年,而是以实际生活为依据,以生活化喜剧效果为旨趣。

《青年进行曲》(1937)

新华影业公司出品,黑白,105分钟。编剧:田汉;导演:史东山;摄影:余省三;演员:胡萍、施超、顾而已、吕班、童月娟等。

日寇觊觎华北之际,大学生沈元中在调查囤积粮食的不法奸商,被奸商派人暗杀。同学王伯麟,家庭富裕,天资聪颖,但性格软弱,心理稚嫩,思想懵懂。沈元中临终遗言,让王伯麟深有感触,决心改变既往立场和作风,发现父亲王文斋也想囤积居奇,苦劝父亲,还利用毕业演出的剧目,对试图发国难财者发出警告。王伯麟与女工金弟两情相悦,父亲震怒且伤心,为了利益,他希望儿子与生意伙伴的女儿梁小姐相爱。为达目的,王文斋一面让儿子与梁小姐去上海旅行,一面拿着王伯麟和梁小姐的合影去见金弟,逼迫金弟与伯麟分手,用支票收买,又骂金弟下贱,同时下令将金弟开除。有病在身的金弟,悲愤至极,终于卧床不起。伯麟从上海归来,立即来见金弟,眼见金弟撒手人寰。王伯麟得知金弟之死与父亲有关,满怀悲愤。日本进攻华北要塞时,伯麟听到舅舅宝生唆使父亲把囤积的粮食卖给日本人,正在打电话接洽,伯麟出面阻止,摔了电话。父亲财迷心窍,仍命宝生亲自接洽,伯麟遂枪击宝生,并立即离家,投奔了抗日义勇军。

本片公映之时,适逢“七七”事变爆发。影片点燃了万千观众的爱国热情。抗战爆发前,由于国民政府不鼓励抗战宣传,上海租界当局亦不准电影中出现有关日本的言词,当年的国防电影,只能使用隐喻暗示,不免晦涩,甚或简单化、概念化。《青年进行曲》的不同之处,在于它选择了一个青年大学生出于家国情怀和抗日决心,坚决反对父亲发国难财,最终与家庭决裂的故事主线,把抗日救国主题落到了实处。进而,影片核心故事情节,是三角恋故事:主人公王伯麟与女工金弟相爱,父母家人却希望他能娶门当户对的梁小姐。如此,影片一面宣传抗战主题,一面是凄美的爱情故事,为普通观众提供了寓教于乐的看点。在更高的层面上,影片着重讲述的是主人公王伯麟思想觉醒、立场转变、心理成长的具体经历,从一个心思单纯、性格懦弱的富家子,成长为一个有志爱国而敢做敢当的有为青年,不仅让故事情节起伏跌宕,更能获得电影观众的认同和关切。爱国主题、爱情故事、成长主线三者结成叙事之辫,相互交织,共同发展,使得这部影片内容丰实,好看而且耐看,能雅俗共赏,从而最大程度发挥艺术宣传效益。

在叙事技艺上,本片也有诸多巧思。最突出的一点,是在大学毕业典礼暨恳亲会上,大学生们演出了一系列宣传抗战的节目,从军人冲锋、难民饥饿,到大学生教育自己的父亲不要发国难财等;这是以戏中戏形式,浓缩了影片的故事主题,王伯麟特意邀请父亲和舅舅前来观赏,二人坐立不安,又形成有趣的戏外戏。台上台下呼应,片里片外共鸣,将影片主题向最大化扩散。此外,王伯麟与金弟的恋爱戏,也有诸多看点,二人来到悬崖边,既表现金弟不怕冒险、不怕死的性格,同时也是明显的危机隐喻。王伯麟与金弟有亲密动作,为尊重国民传统风俗,前一次是以树上鸟儿成双对做隐喻,后一次则是以窗前叠影表现,金弟的妹妹担心邻居看到,故意以身遮掩,欲盖弥彰,艺术效果愈益强烈。

如今重看影片,对影片或有不满。一是沈元中临终前,说王伯麟性格软弱,有公子哥习气,希望他与女工金弟亲近,还说:“更希望你能爱她,希望你和她一样想,和她一样感觉。”后三句话,在今天观众听来,会觉得这是强人所难,但在当年,这是传播左翼先进思想:知识分子要与工农相结合。只不过,这种结合,未必是沈元中所说的谈恋爱。好在,人与人相爱,缘法万千,不见得需要政治正确的理由。让当今观众不适的另一点,是其中很多演员都有话剧腔,表演上也有话剧式夸张做派。所以如此,一是因为有声电影在中国普及不过两三年,录音技术相对不发达,加之许多演员不熟悉电影台词技法,自然想到向话剧借鉴。二是因为不少南方演员说不好北方官话,却又不得不说,如此就难免拿腔拿调。三是因为编剧田汉是大话剧家,剧本难免有话剧味,台词难免有话剧腔。

吕班在《青年进行曲》中,扮演主人公的弟弟、王家二少爷王柏松。这是个相对次要的角色,出场总共不过七次,即1.从外面游荡回家。2.坐在汽车里看到哥哥伯麟和金弟在一起。3.向父亲透露哥哥和金弟的消息。4.与家人吃饭,打趣哥哥和梁小姐。5.饭后偷供果。6.给哥哥伯麟和梁小姐拍摄合影。7.出门遇大哥,害怕哥哥责骂,退缩回房。有限的几次出场机会,吕班的表演,竟让王伯松的形象过目难忘,这就充分体现了他的喜剧功力。例如,他第一次露面,是他从外面游荡归来,一进门,就以咸猪手猥亵女佣,进而用照相闪光灯戏弄老爸,加上不着调的言语、无心肺的笑声、没规矩的踢踏舞步和企鹅舞步,将这个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紈绔子弟形象,塑造得活灵活现,让电影满堂生风。

当年有人说:“吕班的穿插纯为趣味”(丙上),话虽不错,见识却未必高明,至少是过于简单。史东山邀请吕班出演此片,确有增加影片趣味之想,而吕班也参与策划设计,让这个角色圆满地完成了任务。但要说吕班饰演的角色,纯粹是插科打诨,却并不符合事实。首先,由于他向老爸告密,说见到哥哥和女工金弟在一起,引起老爸的关切,并设计让王伯麟与梁小姐一起去上海旅行。其次,在哥哥和梁小姐离家去上海之际,又是他给二人拍摄亲密合影,后来被老爸利用,企图借照片迫使金弟死心。这就充分说明,王伯松这个人物,不仅自然地融入了故事情节中,且对主要故事情节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进一步说,王伯松这一角色,不仅与剧情密不可分,且有重要的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价值。他是一个妾生子,看似锦衣玉食,实则易被忽略和轻贱,与嫡长子哥哥王伯麟相比,在家里的待遇不可同日而语。证据是,他第一次出现,向哥哥炫耀他拍摄的照片,哥哥不屑一顾;父亲说到他时,也是满口埋怨,满脸轻蔑。因此,在王伯麟大学毕业时,他祝哥哥“前途茫茫”,既是开心戏谑,表现他不学无术,又未尝不是出于下意识的嫉妒,一语双关。长期受冷落或轻忽的少年,难免自卑不平,甚至心生怨恨,他向父亲告密,为哥哥拍照留证,所作所为,应出自他自卑和怨愤的下意识冲动。最后,这一人物的存在,也是一类青年的标本,为《青年进行曲》增添了生活的真实样本。吕班的表演,虽不无夸张搞怪痕迹,但在满堂话剧风中,反而最能凸显个性特色及真实生活依据。本片中的卓越表演,再次证明了吕班的喜剧才能,人称“东方卓别林”,并非浪得虚名。

a研究吕班的重要文章有:一、孟犁野:《吕班对新中国喜剧电影的探索》,《电影艺术》1999年第2期,第32—37页;二、李华、朱晶:《早凋的电影奇才——吕班》,《大众电影》2003年第15期,第36—37页;三、王华震:《未完成的喜剧——吕班讽刺喜剧的创作及对其的批判始末》,《电影新作》2009年第6期,第44—47页;四、赵瑞锁、贾月:《十七年喜剧电影的另类探索——浅谈吕班的喜剧电影三部曲》,《电影文学》2009年第23期,第22—23页;五、陈平:《春天喜剧的兴衰》,《大众电影》2012年第13期,第39页;六、李道新:《惨胜的体制和渐败的人——试论“吕何联盟”及其“春天喜剧社”的前因后果》,《电影艺术》2012年第5期,第111—121页,这篇论文最为详细;七、李梦莹:《逆风前行的拓荒者——吕班导演的喜剧探索》,《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4期,第47页;八、吕双宇:《民国电影的“左翼先锋”与新中国讽刺电影的“探路者”——吕班电影探析》,《电影新作》201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