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高职院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原则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本文试图就高职院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中如何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新时期我国各项事业取得巨大成就,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也在不断地探索。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最新概括,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

2013年,为了推动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主席的系列讲话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中宣部、教育部主持修订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学校开设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本文就“概论”课教学过程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应遵循的原则谈谈自己的看法。

1

“概论”课教学过程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应遵循正能量原则

教师要服务于学生,但不能为了吸引学生,就标新立异,甚至为了迎合学生,哗众取宠,甚至恶意抹黑中国。 “概论”课教师传递给学生的必须是正能量,必须坚持教书育人的职责,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贯彻正确的、积极的、健康的世界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可否认,转型时期的社会多元化、社会的复杂性,甚至社会的某些阴暗面在某些学生身上可能有反映,教师要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立场,对于敏感问题、热点问题不回避、不附和,敢说真话。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曾经遇到这样的尴尬。马年春晚小品《扶不扶》引起全民热议,甚至成为网络热词。我就在课堂上临时穿插“扶不扶”的现场调查,结果却让人失望,全班同学38个人,选择“绕着走”的有30人,占到总人数的将近80%;而选择“马上就扶”的仅仅只有一人。毋庸置疑,答案应该是明确的,但老师面对80%的不同意见,坚持自己的观点并说服大家是需要勇气和智慧的。我从正反两个角度进行了引导,一方面,扶危济困、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要求我们“诚信、友善”,一个老人摔倒在地,路人鱼贯却无人伸出援手,泱泱大国,文明何存?另一方面,每个人家里都有老人,每个人都会变老,我们不希望有一天自己摔倒在地,就在那冰凉的地上躺着,来来往往的人对你视而不见,那该是何等凄凉和悲惨。用《扶不扶》的台词来讲就是:“人倒了不扶,那人心就倒了;人心倒了,想扶都扶不起来了。”经过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大部分学生最后都表示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一定不会袖手旁观,会积极参与救助。

2

“概论”课教学过程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应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是主体的原则

学生为主体,即学生是教学过程中认识和发展的主体,教学要面向学生,要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围绕学生思想起伏变化,教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都应该与时俱进;教师为主导,是指教学的方向、内容、方法和组织主要由教师设计和决定,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也要靠教师引导,教师要对教学的效果和质量负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应该是化有形为无形,润物无声,然后才能内化为心,外化为行。

在“概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一般都是把一堂课设计成几个单元进行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就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突出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但整个课堂的教学主线、教学设计和教学目的都是教师预先设计并精心安排的。教学设计大概分六个单元。第一单元——学生播报新闻,教师在开学第一课就已经提前布置好学生播报新闻的顺序,所以每节课一开始第一单元就是学生播报新闻,一般的新闻播报不超过五条新闻;第二单元——学生新闻解读,新闻播报结束,学生选择自己播报新闻中的两条,解读为什么自己要为大家播报这条新闻,关注的切入点是什么,通过这条新闻想告诉大家一个什么道理或者对大家有什么启发;第三单元——教师新闻再解读,由于学生的视野、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的有限,所以他们看世界可能存在着某些偏差和不完整,这时候就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就要站在一个“传道、受业和解惑”高度,为学生指点迷津、臧否是非;第四单元——学生评价,随机请三到五个学生对该同学的新闻播报活动进行评价,评价体系包括播报的内容、播报的形式、新闻解读的深度和广度、播报新闻过程中的仪态,等等;第五单元——学生反馈预习新课体会,根据预先布置的教学安排,学生对今天所要讲授的新知识已经在课前做了预习,并查阅了相关的资料,教师随机对学生的预习进行验收,并给出评价;第六单元——教师讲授新课,根据学生反馈的问题,结合本专题的知识点开展有针对性的讲授和解释。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着痕迹,似是无心实则是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最终传授了知识,培养了能力,灌输了理念,坚定了信念,传播了正能量,完成了思想政治课程教育人、培养人的教学目的。

3

“概论”课教学过程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应遵循一致性原则

一致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言行一致,课堂教学和课后生活相一致,也要求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表现相一致。

第一,作为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课老师来讲,教师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必须言行一致,言必行,行必果,不能课堂上大道理滔滔不绝主旋律,课后小算盘斤斤计较不入流,教师不应该是课堂教学上的“伟人”、课后生活的“矮子”,而应该明白“生活即课堂”的道理,须知生活中的老师才可能是学生心目中最真实的老师。我国传统文化讲“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传道”“受业”就是育人,如果“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孟子·离娄上》),那么教师在课堂上的教育工作就会前功尽弃。西方的教育体系中也重视教师为人师表的作用,1828年的《耶鲁报告》在谈到师生关系时指出,教授既是传授知识的教师,又是学生人格修养的导师:教师的身教就是一种示范,良好的身教就是一种榜样。真正的德行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熏陶出来的。大学生活也是一种社会生活,作为其中的主导者——大学教师,其示范和熏陶的意义无疑是十分深远的。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目前我国教师的形象在社会、在学生心目中已经出现严重的倒塌趋势。在一份调查问卷中,学生最不信任的人,教师和班主任居然位列第一和第二。这不能不引起社会和相关部门的警觉,长此以往,轻则师道尊严扫地,重则民族岌岌可危——一个不相信教师的民族将是一个可怕的民族,也是一个没有未来的民族!因此再提教师的言传身教不是老生常谈,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和历史机遇面前赋予它新的意义和使命。作为“概论”课教师更应该谨言慎行,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谨慎表态,对弘扬主旋律的正能量应该言必有信,信必有果,持之以恒。

第二,作为学生来讲,有些学生课堂表现很积极,回答问题也很敏锐,甚至考试也是以高分结业,正如有人说的那样“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显得很勤奋,但“考后全忘记”,那样的教学设置即使是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即使是精彩纷呈,又有什么意义?所以说,“概论”课的教学评价必须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学生的平时表现必须在课程的最后成绩中有体现,期末的课程成绩必须与学生的平时表现相一致。

只有做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言行一致,课堂教学和课后生活相一致,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表现相一致,“概论”课教学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知行合一。

4

“概论课”教学过程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应遵循“理实一体”原则

“概论”课的 “理实一体”教学模式,一方面强调教师科学设计、严密组织课堂教学;另一方面强调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也就是要发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并引起情绪的共鸣,即 “共情”。高职学生在这种参与的过程中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从而拓宽自己的视野,厘清自己的人生目标,树立积极的、充满正能量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才是真正符合《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要求,实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头脑的教学目的。

但是要在高职大学生中推行“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还是一种突破,也是一种挑战。目前一些本科院校采用了“理论+实践”的模式。比如“概论”课程,有些院校就采取“理论4个学分+实践2个学分”的模式,理论课主要讲授基本原理;实践课让学生走进社会,或者去参观,或者做社会调研,或者去当志愿者等,表面上看似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但其实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无论是空间还是时间都是脱节的,并不是真正的“理实一体”模式。同时,由于课时、学生本身的条件限制,高职阶段思想政治课程的“理论+实践”的模式目前还在探索之中。我们目前的做法是一方面坚持课堂理论讲授,另一方面还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视频短片,进行情景再现、案例介绍,夹叙夹议;也通过课堂互动讨论、知识竞赛、辩论赛等方式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

高职院校“概论”课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必须改变教学模式和教学思路,将教学从单纯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向重视对学生认知、情感和能力的培养上,将学生对待思想政治课的态度由“要我受教育”转变为“我要受教育”,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知行合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化作涓涓细流,贯彻在教学中,落实在课堂上,浸透在学生的心中,为他们的明天做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张斌贤,刘慧珍编西方高等教育哲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徐超富大学教师:言传身教的学者大学教育科学,2010(02).

康中华浅谈高校教师的“言传身教”中国科技信息,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