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语


  时代在改变,电视行业的日子没有那么好了,视频网站的好日子却刚刚开始。这篇报道提出了这个行业的“垃圾时间定律”,“嗅觉”敏锐,值得一读。

| 原文摘录 |

《消灭“垃圾时间”》


  《晓说》和《锵锵三人行》有诸多相似之处。对于视频网站而言,类似的脱口秀制作门槛更低,也更容易让它们把精力集中在内容本身上面—优酷这档节目的宣传制作成本约为15万元。但《锵锵》和《晓说》的本质差异还是节目本身播放渠道不同带来的观看体验差异。
  窦文涛记得,1999年,《锵锵》的首播时间为23点,但它的实际主要收看时段发生在第二天的中午。在23点收看的一般是核心人群,他们的休息时间较晚,而第二天的收看人群就宽泛了许多。2005年,这档节目的播出时间被挪到了23:30,这意味着即便对于核心受众来说,这个时间也有点太晚了。另一方面,重播的12:30也被改到了13点,这意味着错过了大多数人的午休时间,且广告投放也会进一步降低。
  这可能是电视媒体最为根本的自身限制。作为一个本质上是在出售观众时间的媒体,24小时内能安排的节目量总是有限的,尤其是凌晨往往是被看作最没用的垃圾时间。在这样一个时间线体系里,每一档新节目的出现都要以老节目的让步作为代价。
  而即便是愿意花费成本的大型电视台,按照时下的趋势,也会尽量把核心资源向投入巨大的重点节目倾斜,能否制作诸如《爸爸去哪儿》和《中国好声音》这样的成功节目成为一个电视台成败与否的关键。那些不适合这类节目的制作人员制作的节目,则会被迫进入垃圾时间。
  相比电视,视频网站处理一切都要轻松得多。互联网的优势得天独厚:时间的概念被口碑取而代之,成为引导受众在互联网上搜索的最大动力。尽管诸如优酷这样的网站也试图在时间性上作出引导—比如在传统意义上工作强度特别大的星期二安排《万万没想到》,让很多人看完之后开工,形成一种固有的期待,但就整个互联网而言,受众的主动性还是大大超越引导。

| 刊发媒体 |


  《第一财经周刊》
  总第287期
  2014.01.13
  记者:张云亭

| 记者自述 |

网络剧的竞争与模仿


  我们想通过这篇报道说的是,互联网行业天生的优势怎样改变了传统的电视行业。
  电视本身就是一个做产品的行业,先生产电视节目产品,然后打包售卖给广告商。这个行业本身有一个缺陷—它是一个时间线产品,它的时间是不可逆的。
  为什么我们现在才发现这个问题?那是因为互联网视频出现后,通过对比,才让我们意识到电视产品自身的短板。比如说,它一定会有“黄金时间”,晚上11点之后就是“垃圾时间”,因为那时的观众必然会比较少。电视台会把自己大部分的钱投入到黄金时间,这些投入只能影响到制作“黄金时间”节目的一两个团队。这样,制作“垃圾时间”节目的人才就会流失到整个互联网行业中去。互联网这时就会体现出它先天的优势,因为他们是没有时间限制的,也就是用户在任何时间点都可以看到他想要看到的内容。
  我采访的好多自制剧团队的成员都是从传统媒体过来的。自制剧正在兴起,这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比如说《屌丝男士》火了,优酷就做了《万万没想到》;《万万没想到》火了,搜狐就做《热血三国》……大家都在尝试,看看哪一种形式能够吸引更多观众,如果有一个迅速成功了,点击量很高,那么别的自然就会去模仿。
  在现在的视频网站网络自制节目中,我最喜欢《晓说》。《晓说》是高晓松自己的品牌,内容也带有他的个人风格。这跟《万万没想到》和《屌丝男士》很不同。后者是由当红的网络段子手们做编剧,他们本来就是从网络内容中成长起来的,所以他们的东西更适合互联网,更能吸引网络用户。但我个人觉得,这些内容看过后就会一笑而过,而我还是希望能在网络视频中看到我之前不知道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