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制空调衣,向老天爷要钞票


  一位只有初中文化的打工仔,敢于和“老天爷”较劲,他发明的空调衣让你走在炎炎烈日下,也像在室内一样,能享受到空调般的凉爽……
  
  异想天开:制衣工人要做空调衣
  
  陈哲的家乡在湖南省桃源县的一个偏僻小山村,家里弟兄3人,靠父母耕种几亩薄田过日子,为了让双胞胎弟弟读书, 16岁的陈哲读到高一时就辍学了。1995年春节过后,陈哲跟随叔叔来到广东省东莞市,进了一家台湾人开办的制衣厂做学徒工。4年多时间,陈哲凭借自己的聪明好学,从剪线学徒工一直做到车版、平车、及骨、裁床、查衫、大烫,服装加工的整个技术流程对他来说已是轻车熟路。
  2000年春节,陈哲回湖南老家看望父母,遇到在广州做服装批发生意的表哥田飞。田飞在广州有一批稳定的客源,想和陈哲合伙开办一家制衣厂。田飞说:“我负责市场,你负责技术管理,我来出资,不用你出一分钱,你占30%的股份。”
  2000年4月,服装厂正式成立了。田飞负责跑市场,陈哲负责技术管理。刚开始生意很红火,不到半年时间,陈哲就得到5万多元分红。这时,一心想赚大钱的田飞,想仿造港台的流行服装,而陈哲认为做生意应该守规矩,不能违反原则。可田飞仍然一意孤行。因为仿冒名牌服装,工厂终于被工商管理部门处罚。2001年10月,陈哲与田飞分道扬镳,打算自己办一家小型制衣厂。
  经过商场一番摸爬滚打的陈哲,并不没有盲目办厂,他仔细分析了制衣行业的市场运作规律,发现大型制衣厂都是瞄准利润高的流行服装,而不愿意生产利润低的工作服。而在珠三角,工作服的需求量很大,工作服的工艺又比较简单,技术要求也没有流行服装那样精密。于是,陈哲决定扬长避短,专门生产工作服。
  2002年初,陈哲出资10万元,购买了20台衣车,招收了20多名工人,在广州市制衣厂密集的瑞宝村租了一间厂房,开办了一家小型制衣厂。
  刚开始时,由于没有知名度,跑了半个月,遭到了无数次回绝和白眼,也没有拿到一张定单。陈哲暗暗鼓励自己:创业哪有一帆风顺的呢?再困难也要咬紧牙关挺过去!
  凭着坚忍不拔的毅力,3月底,公司终于赢得了500套工作服的订单。
  深知第一批订单来之不易,陈哲亲自设计服装款式,每一个生产环节都亲自监督,力求做到精益求精,精细到连扣子之间的距离误差都缩小到一毫米以内。在服装面料的选择上也相当严格,颜色及质地都严格按客户的要求挑选,先制作出样板,得到客户认可后才开始正式生产。
  由于客户要求一星期内交货,而制衣厂人手又不足,一连几个晚上,陈哲都和工人加班加点地赶货,终于在规定的时间里,把500套制作精细的工作服送到客户手中。客户非常满意,又下了500套冬装的订单,后来又接连介绍几个客户给陈哲。
  到2002年底,制衣厂的业务明显增多,业务网络已遍及整个珠三角地区。在设计、生产各种工作服的实际操作过程中,陈哲的服装设计水平也得到了完善和提高。
  珠三角地区一年四季气候炎热。有一天,陈哲外出和一个业务员出去办事,两人一会儿就汗流浃背,业务员抱怨说:“这鬼天气,热得真让人受不了,要是有一件能够去热降温的衣服就好了。”
  业务员的这句话,一下触动了陈哲的灵感,他不禁眼睛一亮——现在不少人,比如建筑工人、路桥工人、果农、菜农、环卫工人,都要在野外作业。他们自然希望有凉爽的工作服。可不可以设计出一套凉爽的、适应室外炎热气候的衣服呢?
  要想凉爽,当然需要面料轻便透气。但轻便的面料却无法抵挡太阳辐射。一个资深服装设计师也感到这是一个两难问题。他笑着说:“衣服不像空调,哪里能够满足这些复杂的条件?”这句不经意的话却触发了陈哲的灵感:野外作业的人需要的就是空调衣!
  
  反复研制:想到容易做到难
  
  通过多种途径,陈哲得知目前国内还没有空调衣这个说法,更没有人制作过成型的空调衣。怎样设计空调衣,完全得靠自己去思考、去创造。
  陈哲首先从空调衣的整体结构设计着手,他有一位爱好户外运动的朋友,大热天里穿着运动衣在户外运动也不怕热。经过了解,陈哲发现户外运动的着装是进行分层处理的。陈哲便有了空调衣的制作思路:分三层制作,内层主要注重衣服的吸汗功能,要能吸走皮肤表层的汗液,保持表层皮肤的干爽,不闷热,因此通风性要好。中间层是关键,要能达到透气的作用,还要能够将身体产生的汗液排出体外。外层最重要的是要达到隔绝外界热空气的作用,阻挡紫外线照射。
  为了弄清这些原理,陈哲找到一个在纺织学院当教授的远房亲戚,一有空闲时间,陈哲就跑去缠住教授问这问那。那一阵,陈哲每天除了吃饭,满口就是空调衣的知识,比如什么“在薄膜状态时,每一平方寸有多达90亿个小孔,这些小孔的大小是水滴的2万分之一,但又比水蒸气分子大700倍”。有些人眼光怪怪地看他,背地里议论他是不是“走火入魔”了?会不会是“神经出了毛病”?邻近一个制衣厂的老板鼻孔一哼:“就凭他这个初中生,还能够造出空调衣?我看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
  面对冷嘲热讽,陈哲并没有退缩,相反更坚定了他继续研究的决心。
  有了设计思路,接下来就是对衣服面料的选取。陈哲对空调衣的三层分别选取了不同的布料:内层吸汗选用棉质的布料,而且是柔软的薄棉质,以达到吸汗、不闷热的效果。中间层选用麻质的面料,以达到透气和将汗液排出体外的效果。外层则挑选隔紫外线的面料。那段时间,陈哲跑遍了广州所有的大小布匹市场,取样回来反复实验研究,最后终于找到了最适合空调衣的三层面料。
  空调衣已雏形初现,可最主要的制冷功能又如何实现呢?半年多时间了,眼看着投入的资金越来越多,却没见到成效。而且由于陈哲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放在空调衣的设计上,致使制衣厂的业务一度下滑。
  半个月后的一天,母亲打来电话劝说他:“你别制造什么空调了。”陈哲对母亲说:“不是空调,是空调衣。”母亲说:“怎么把空调安到衣服上?”母亲的疑问提醒了他,对呀,怎么不直接从空调着手呢?——直接把空调安到衣服上呢!
  陈哲找来大量空调、冰箱的制冷图纸仔细研究,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请教有关专家。陈哲发现,这些制冷设备有一个共同的工作原理:一是散热,二是隔热保温。陈哲将此原理移植到空调衣的制冷设计思路上来。
  陈哲在衣服口袋部位安置了两个电脑上使用的那种性能好、体积小的微型风扇(用干电池做电源),以达到散热的作用;衣服领口采用松紧带结构,袖口采用护腕式结构。
  样品制作出来后,陈哲自己穿在身上,站在太阳底下做实验,发觉是凉爽了一点,但效果并不理想。于是想到了隔热装置,要阻隔太阳对衣服的照射而产生的热量传到身体上。他又再加上另几个小型装置,在一边散热的同时一边隔绝外部的热量入侵,使衣服内部形成一个封闭的制冷循环的“空调系统”。
  通过无数次实验改进后,陈哲的空调衣终于设计成功了。陈哲自己在太阳下反复试穿,结果发现10来分钟后,身体温度就可以下降并保持在24摄氏度左右。美中不足的是,一件衣服重约2公斤,比一般的衣服要臃肿一些。但空调衣的内部结构丝毫不影响肢体的运动,不影响空调衣的整体使用效果。
  这时的陈哲真是喜忧参半,一方面自己对空调衣的感受不错,但自己的感受并不等于获得了市场认同,空调衣的销路会像自己预想的那么好吗?
  打开市场是关键。成败在此一举!陈哲没有钱打广告,他采取了最直接的方法——拿着10多件样品,找到一个开服装店的老乡。老乡疑惑地说:“这样希奇古怪的衣服,会有谁买呢?”陈哲忍气吞声地拿回了衣服,走在炎热的街道上,心里却冰凉冰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