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中选择案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案例教学中如果案例选择得不恰当,就会降低案例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文章在分析了案例教学法中案例选择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案例选择的标准和案例选择的对策。
  [关键词]案例教学 选择案例 问题对策
  [作者简介]刘红霞(1963- ),女,河南开封人,开封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高级统计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企业管理。(河南开封475004)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29-0117-02
  
  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教材,让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思考以及小组讨论和争辩,从而提高认识、判断、分析和处理问题能力的教学过程。因此,案例的选择至关重要,它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理论作用于实践的载体,它既是案例分析的出发点,又是案例分析的归宿。如果案例选择得不恰当,相关因素处理得不好,就会降低案例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整体效果。笔者在长期应用案例教学法从事教学活动的实践中有一些
  切身体会,为有效开展案例教学,特提出案例选择的标准和案例选择的对策,与同行分享并探讨。
  
  一、案例选择存在的问题
  
  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案例选择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案例选择不恰当,就会削弱学生学习的系统性和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活动,达不到案例教学的目的和效果。案例选择不恰当主要表现在西化、虚化、老化、杂化和数量不充足五方面。
  1.案例的“西化”。即引用西方国家现成案例。案例是联系理论和实践的桥梁和纽带,所以案例教学中运用的案例应和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密切相关。但是由于我国的案例教学是由西方教学理念引进而来,目前恰当的案例还不够丰富,已出版的案例书籍中所选用的案例有不少来源于西方国家早期的案例,也有的是直接引进原版教材上的案例翻译过来,由于国情、文化、法律及制度的不同,无论是和我国的国情,还是和教学内容,都很难紧密相关,所以在课堂上开展案例教学选择这些案例很难把案例所反映的实务与我国相应的国情和学科理论联系起来,这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案例的“虚化”。即引用大型、长篇幅案例,不符合学生的具体情况。由于案例教学的对象,大都是没有实践经验的学生,他们在接触课程之前,可以说对相关理论和实践一无所知,教学中所选案例应当由易到难,让学生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渐认识的过程。但不少现成案例甚至部分教材中选用的案例并没有考虑这种情况,往往给出的是一些经典的综合案例,学生刚开始根本无法理出这些案例的头绪,更不用说参与分析讨论了。
  3.案例的“老化”。即引用案例太老,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效果。有的教材还在使用20世纪的案例,虽然有许多原理是一致和相通的,但学生看到案例的新奇感、新颖度、吸引力、认知度都会有较大的削弱,同时宏观和微观环境因素也会有较大差异,不能达到案例教学的目的和效果。
  4.案例的“杂化”。即案例缺乏系统性和引导性,不能体现知识的关联性。主要体现在案例不够典型、不够系统、不具备代表性,与学生当时所学知识点联系不够紧密,不能清晰地反映所学知识点及其相关知识。案例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应更典型、更生动,最好能体现知识的内在关联性,使学生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和把握,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5.案例的数量不充足。即符合标准的案例数量不够充足。符合标准的案例来源不够充足,主要是有些案例存在某些质量问题;在教师选择案例方面,既要顾及到案例自身的价值,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基本情况,考虑到教学的进度和整体的教学状况,这些因素处理不好,就会降低案例教学的质量。
  
  二、案例选择的标准
  
  案例选择的关键在于案例的选择标准。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必须把握好选择标准,既要考虑案例自身的价值,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基本情况,更要考虑到教学的进度和整体的教学安排。要选择得体的教学案例,教师首先必须在课前充分了解案例的主题,把握案例的内容精髓;其次要精确把握案例的细节,必要时给学生以必要的案例点拨和相关信息提示;再次是要准确把握案例教学的每个环节,全面主导案例讨论。归纳起来,案例选择应符合真实性、经典性、新颖性和针对性这四大标准;同时,为了切实提高案例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案例还要具有高度的同业性、区位性这两大特征。笔者在长期案例教学实践中发现,如果课堂使用的案例具有高度的同业性、区位性这两大特征,课堂讨论的氛围特别热烈,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特别高涨。案例的同业性和区位性是本文专门提出的提高案例教学有效性的两大标准。
  1.案例的真实性。案例来自于现实生活中,其内容要符合客观实际,其表述要有血有肉,其引用数据要准确、真实、可靠。对于生活中的案例,学生会感觉就发生在现在真实可信,就发生在身边容易理解。同时,从社会实际和工作中精心选择、反复推敲,使案例来源于生活,又略高于生活。
  2.案例的经典性。为了体现教学目的、满足教学要求,案例要来源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允许删繁就简,进行必要的加工改造。案例内容可以依据教学的需要,将实务资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做到精心整理、精炼概括,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知识并应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认知能力和感悟能力。经典案例可以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示范作用,经典案例的分析,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同类问题时不再彷徨。
  3.案例的针对性。案例教学应针对具体教学目标,围绕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要点、特定技能来组织和筛选。每个章节所选择的案例,要将相关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融汇于具体实例之中,明确指出案例剖析所运用的理论、方法及准则,以便学生掌握。综合案例则要体现知识的融会贯通,选择出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学案例,激发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评价,促进其对难点和重点问题的认识和掌握,从更高层次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案例的新颖性。新颖的案例可使学生兴趣盎然、兴致勃勃地读下去,并一定要弄清楚来龙去脉;如果案例一看就是陈旧的话题,再好的文字叙述恐怕也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当然,也有经久不衰、价值不菲的经典教学案例,采用这样的案例时要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使案例体现出时代特色。总之,案例要不断更新,与时俱进。
  5.案例的同业性。案例的同业性是案例教学方面的新观点,就是在课堂案例教学中尽量选择同一行业不同企业的案例,分别由不同的小组来承担不同企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任务。这样做的好处有很多:首先,因为大家是同一行业中的不同企业,讨论时对所处行业发展前景的认识和预测各个小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讨论甚至是争论过程中可以相互启发、互补短长、拓宽视野,加深对某个行业的认识;其次,对某个企业在行业中所处的地位及其所采取的各种策略的优劣进行评价,这样就能够形成见解纷呈、观点不一的案例教学应有的氛围,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探讨,共同思考和理解问题的实质,从而在较高层次上分析和解决问题。
  6.案例的区位性。案例的区位性是指案例要尽量本地化取材,即要从本地出发,尽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身临其境的仿真感,缩短学校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的距离。一是因为无论从企业的角度还是从产品的角度上考虑本地学生对本地案例都更熟悉一些,讨论时有话可说;二是因为这些案例就发生在学生身边,它们的成功与失败对学生更具有震撼力和说服力,从而更具有借鉴意义,进而更能调动他们参与其中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