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迈入新常态:G20汉堡峰会的“破”与“立”

G20汉堡峰会刚刚落幕,但各界对全球治理改革的讨论并未停息。近日在京举行的G20汉堡峰会全球治理改革前景专题研讨会(下称研讨会),探讨了此次峰会全球治理体系面临的风险与挑战,取得的新进展,以及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并提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路径和对策建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认为,G20汉堡峰会暴露世界秩序出现明显裂痕。

“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逆全球化与再全球化之间的较量、传统全球化与新型全球化的迭代、去中心化和全球集聚之间的交替,将成为全球经济的新常态。它们同样也是全球冲突、危机和风险的新来源。”张燕生说。

峰会达到预期,展示分歧

G20汉堡峰会(下称峰会)以“塑造联动世界”为主题,围绕“确保经济稳定性、改善可持续性、负责任地发展”三大支柱性议题展开,传承了去年杭州峰会“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这一共识。

“与杭州峰会全球聚焦中国引领经济增长的氛围不同,汉堡峰会呈现了多元化的声音和观点。”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徐晏卓指出,除了经济增长,国际贸易和金融市场监管这些“具有全球性”意义的议题外,更多的区域议题得到了关注。与此同时,会场外反对的声音也成为会议的焦点之一。

徐晏卓认为,这些反映了当前全球化退潮下,全球性问题并未减少,区域矛盾更盛的现象。

G20汉堡峰会公报(下称公报)并未回避矛盾和掩盖分歧。如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公报既描述了美国立场,也阐述了其他19国立场。除美国以外的其余19个成员重申对《巴黎协定》的坚定支持,并决定尽快充分落实相关义务,将《二十国集团汉堡气候和能源行动计划》列入成果附件。

在当前全球经济逐步企稳向好的背景下,对全球经济威胁最大的是贸易保护主义。公报一方面坚持了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原则,另一方面,认为不公平的贸易举措也是一种保护主义,承认合法的贸易救济措施,在自由贸易和公平贸易之间做出了妥协。

“这是G20峰会第一次确认各国有权采取‘合法措施’来保护各自的市场。”张燕生指出。

关于产能过剩问题,公报称:“由于工业部门的产能过剩对各国国内生产、贸易和工人产生持续负面影响,我们承诺进一步加强合作,寻求这一全球挑战的集体解决方案。”

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呼吁OECD根据杭州峰会规定,迅速制定具体的政策解决方案,降低钢铁产能过剩。

“如果美国对钢材征收惩罚性关税,欧洲将立即作出适当回应,欧洲在这方面已进入‘战斗模式’。”容克直言。

金砖国家呼吁增加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金融机构中的发言权和代表性,按计划完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新一轮改革的重要性。公报回应,期待最迟2019年完成IMF第15次份额总审查,并拿出一个新的份额计算公式,这比杭州峰会确定的时间推迟了2年。而有关世界银行新一轮份额审查与投票权改革,公报并未提及。

峰会展现中国的国际领导力

在当今国际局势动荡不定和反全球化逆流愈演愈烈的大背景下,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G20汉堡峰会引发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在G20中地位和作用的高度关注。

“G20汉堡峰会是今年中国参加的重要峰会外交活动,也是中国塑造全球经济治理议程、提升本国在全球经济治理领导力的重要机遇。”徐晏卓介绍,在峰会上,习近平发表题为《坚持开放包容 推动联动增长》的讲话,强调二十国集团要坚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大方向,为世界经济增长发掘新动力,使世界经济增长更加包容,完善全球经济治理。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增长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参与国际多边机制的意愿和能力都在不断增强。徐晏卓认为,中国国际领导力在此次峰会上得以展现,主要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中国成为G20机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徐晏卓分析,随着特朗普上台后的“美国优先”政策,英国脱欧以及欧洲右翼政党的崛起,国际社会中一直弥漫着不确定性的阴影。而与这些“黑天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在包括G20在内的多个国际多边对话平台中,一直坚定地支持世界经济走向开放、互利共赢的大方向。

“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国家,中国愿意承担起崛起大国维护当前开放性国际秩序的责任,成为助推G20机制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徐晏卓说。

其次,峰会议题体现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徐晏卓指出,当前世界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种类繁多且错综复杂,究其深层次的原因依然是现有治理模式中存在不合理之处,造成某些国家或地区并未享受到全球经济合作的果实。

“中国提出的解决方案是继续将全球经济的蛋糕做大,寻找地区之间、国与国之间和民众之间的利益契合点,打通现有合作中政治、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民意沟通中的障碍,从根本上解决全球性问题。”徐晏卓称。

徐晏卓认为,尽管G20包含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经济体,但这一机制缺乏有效打通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与发达经济体之间鸿沟的切实措施。中国当前的“一带一路”倡议,整合了发达国家在科技、创新、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增加了新兴经济体在国际经济秩序中的贡献,填补了发展中国家巨大的基础设施建设缺口。

徐晏卓强调,“一帶一路”倡议与G20峰会中强调的包容理念一致,呼吁各国将注意力放在沿线国家的共同点而非分歧上,为一些曾被国际社会忽视的国家提供共同发展的机会,为G20机制作为全球治理核心平台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新常态下,中美贸易关系面临新考量

中美两国元首于汉堡峰会举行会晤,各国都在关注两国能够在此次对话中谈出什么成果。

数据显示,今年1-4月,中美贸易额为 1708.3亿美元,同比增长13.5%;而中欧贸易额为1807.2亿美元,同比增长9.1%。

“两者从未相差这么少,而且前者的增速明显要大于后者。到今年年底,美国很可能会代替欧盟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预测。

张燕生进一步解释道,美国为中美双边投资协定(BIT)谈判做了充足的准备。2008年,中美开启BIT谈判后仅一年,美国就叫停了谈判,直到2012年,才宣布重启谈判。在此期间,美国制定了全套的、高标准的、涵盖方方面面的投资开放和便利化规则。

张燕生认为,对美国来说,与中国签署BIT至关重要,这将是一项全局性的、战略性的、长期性的投资安排。美国会想提高对中国的要价,但不会放弃这项协议。对中国而言,中美BIT谈判有助于倒逼国内营商环境和市场环境的改革。

“谈判不能太快,不然中方来不及准备。另外,中国应考虑如何利用好协议的过渡期。”张燕生建议。

张燕生指出,当前世界趋势正在发生逆转。曾是经济全球化领导者的英美成为“脱欧”和逆全球化的领头羊;曾主导全球治理变革的国际组织在重塑全球化和全球治理上举步维艰;曾推动自由贸易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达经济体正转向保护主义。

“在奥巴马时期,主要谈判内容已经接近完成,但特朗普上任后认为,奥巴马时期谈下来的内容让美国吃亏了,要求中国更加开放。但实际上,在高新技术产品进口方面,欧美也没有做到所承诺的对中国开放。”张燕生坦言,BIT无疑是当前中美贸易最受瞩目的议题,希望双方能加速其落地。